時事短評

李喬先生曾經要我一定要寫臺灣人精神史,我敬謝不敏,不敢承擔。

不過,也因此,常在思考:我們社會在文化和精神層面有什麼泉源和典範?它的反命題又是什麼?
七十年前的二七部隊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學生和青年拿起武器英勇抗暴,它的意義何在?非常值得思考。

在反命題方面,最近的幾個事件,讓我深切感受到:

1、 傳統的、封建的「連坐」思想仍然很盛,法治社會重視的比例原則概念,相對而言,很欠缺。因為要人連坐,所以可以未審先判。

2、 國人喜歡看戲,喜歡看人落敗,尤其知識份子,風頭上總想湊上一腳,展現自己的權威,或只是刷存在感。台諺說:「khiā(站在)高山看馬相踢」,就是很娛樂啊,傷亡慘重更好。

3、 國人有很強的正義感,看到小白兔出來喊冤,就上前圍毆被指控的人。有正義感當然很好,但如果小白兔不是小白兔呢?等「後真相」來到,被圍毆的人已經全身烏青,甚至身敗名裂。「後真相」能還人什麼?

以低落的心情,努力思考中。

補充說明:要甄別是否為小白兔當然不容易。我想起芭蕾舞劇《天鵝湖》,王子連自己摯愛的白天鵝都認不出來,被黑天鵝所騙,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如果這個故事能給我們一點啟示,是不是:人世的真和假很難率然辨識,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謹慎一點?因為傷害一旦造成,往往沒有救濟之道。不要說對當事人有無法回復的損傷,最終到底還是傷害了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