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月份: 2021 年 8 月

Ài Tâi-gí 你知無?學日語會當幫助你kā台語的 g 講tò-tńg–lâi

Ài Tâi-gí 你知無?學日語會當幫助你kā台語的 g 講tò-tńg–lâi

(圖文不符)你知道嗎?學日語可以幫助你將台語的「g」音講回來。

再度回到這個系列。先前講過整天/經年講華語的年輕人,就算母語是台語,很容易丟掉入聲字和m尾音,喪失入聲和m尾音的台語,令台語母語說講者「慘不忍卒聽」。前陣子觀看歌仔戲《風從何處來》,唐美雲有一大段唱詞押m音韻,感情由飽滿趨於內斂低沉,非常好聽,但想到以後年輕演員若無法自然地閉嘴,韻味一定盡失。

繼續閱讀

牡丹少女小台「被」渡日留學記

牡丹少女小台「被」渡日留學記

8/17貼出李仙得和卓杞篤的三次會面,有分享的臉友得意地說他「一口氣看完」,真的很長,當時有說要貼牡丹少女小台/阿台的故事,篇幅一半以下,希望不會給臉書朋友造成太大負擔。

其實最想貼的的是琉球人船難事件和牡丹社事件「本事」,但還是很長,考慮看看。好像還是應該盡快回到「Ài Tâi-gí/愛台語」系列。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聚珍臺灣 2021 08 21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聚珍臺灣 2021 08 21 臉書貼文

誰記得他們呢?島嶼的歷史有時比外國的點點滴滴更遙遠

今天是陳翠玉女士逝世33周年紀念日,也是生於1928年的黃信介前輩的誕生日。

相信很多人沒聽過陳翠玉的名字,黃信介呢,年輕人可能喔一聲:好像聽過耶,但他是誰?

陳翠玉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我們要回去,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將以我的生命爭取這個權利。」她真的為返鄉付出生命,過世時才71歲(1917-1988)。

她講過的這句話,迴旋在一些知道她的台灣人心底和腦中(heart and mind):「我出世時是日本人,現時是美國人,但我永遠是台灣人。」

文章連結:聚珍臺灣,〈1988年8月20日,臺灣護理前輩陳翠玉紀念日〉

文獻中的琅嶠下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及其與李仙得三次會面(文超長,真pháinn-sè,可分兩次看)

文獻中的琅嶠下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及其與李仙得三次會面(文超長,真pháinn-sè,可分兩次看)

這是我的牡丹社事件論文的一小部分,因為枋(崩)山芒果的關係,7月8日就將這篇論文的雲端連結放到貼文中,結果貼文「被消失」(客訴至今無結果),前天要放也沒辦法。想說根據歷史文獻重建的Toketok/Tauketok(音譯「卓杞篤」,要用台語唸)或許還是值得大家參考。我個人愛看小說(過去式)和戲劇(現在式),但基本上是個歷史研究者,在探索島嶼過往的人事物中,讓我有這樣的體認:真實往往比虛構更震撼人心。這也是我研究霧社事件的深切感受。

繼續閱讀

獨眼外交官李仙得傳奇的一生(文有點長,pháinn-sè)

獨眼外交官李仙得傳奇的一生(文有點長,pháinn-sè)

19世紀很多西方人來到亞洲,其中有不少人可以稱之為Renaissance man,文藝復興型的人,什麼都懂,什麼都有興趣。即使不到這種程度,也可以稱為「博物人」,那是個仝一個人可以對動植物、人種(當時的概念)、語言、自然景觀、礦物、地理、歷史都感興趣、都有涉獵的時代。李仙得至少可以稱為「博物人」。

繼續閱讀

枋山芒果耶!崩山/枋山146年前不是清國領土,你知無?

枋山芒果耶!崩山/枋山146年前不是清國領土,你知無?

圖一

崩山的檨仔真好食。

阿寫錯字?!沒錯喔,枋山早先寫成崩山,崩和枋台語都讀pang,原本是小聚落的名稱,大約在現在枋山鄉枋山村。小地名變大地名,今天的枋山鄉包括古早比崩山還熱鬧的風港、刺桐腳、加洛堂。

古早是多早?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日軍大本營在龜山,支營駐紮在風港,有位軍官展開很認真的田調(這敢毋是誠日本?)所以我們今天知道風港、刺桐腳、崩山等漢人聚落的狀況,非常珍貴。有「西部墾荒史」的縮影。

那時候,清國版圖最南只到枋寮,出了枋寮南邊的下苦溪(率芒溪)就是「禁地荒埔」,人民不止違禁出界,也完全沒有公權力的保護(或剝削?)。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才將全台灣島劃入行政區劃。也就是說,146年前,今天我們吃到好吃的愛文芒果產地的枋山鄉根本不是清國領土。

繼續閱讀

盧修一國會身影新書發表會 台語致詞稿

盧修一國會身影新書發表會 台語致詞稿

8/6出席《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由於口才不好,寫了講稿,致詞時有添加,也有省略,不全然一樣。這是事先準備的講稿,就放到這裡做個紀念。

~~~~~~~~~~~~~~~~~

陳董事長、在座的來賓,kap(與)線頂的朋友,大家午安。今阿日真榮幸,會當來參加這個盛會,今阿日也(iā)是一个追思懷念的日子。

繼續閱讀

盧修一先生逝世23周年紀念日

盧修一先生逝世23周年紀念日

今天是盧修一先生逝世23周年紀念日。

下午出席《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新書發表會。會後與盧修一委員的夫人陳郁秀教授(右二)、女兒盧佳慧小姐(右一),以及本書作者藍麗娟小姐(左一)合影。

盧修一先生是非常令人尊敬欽佩的黨外/民主運動前輩,可惜天不假年,逝世時才57歲(1941/5/22─1998/8/6),不然,今天民進黨可能會有所不同吧?

這本書寫盧修一人生最後八年如何在國會為台灣打拼,那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時代。國會問政的書不好寫,但藍麗娟寫得很好,在此鄭重推薦。

這是我為這本書寫的序〈臺灣人精神史上光潔(kng-kiat)的存在〉,週末的前夕,歡迎點閱,認識一下盧修一的時代和他的奮鬥和努力。刊登於《上報》2021/5/24的電子版

分享文章:周保松 2021 08 05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周保松 2021 08 05 臉書貼文

敬悼余英時先生(1930-2021)

余先生教出來的台灣學生共五位:黃進興、康樂(已故)、陳弱水、王汎森、林富士(已故)。我因為和陳弱水結婚,認識余先生和師母很早,已經是39年前的事情了,今早得知余先生過世,湧起很多情緒和思絮,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師母,希望師母可以度過這個難關。

傍晚讀到周保松教授的臉書,覺得余先生給保松教授的信,是余先生給世人的公開遺言。余先生真的很關心香港,我相信那些還在奮鬥的香港人,會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持他們,至少是一種溫暖,在這不能再嚴寒的夏天。

引自余先生給周保松教授的親筆信:以香港人的覺悟程度而言,也決不甘心作奴隸或順民。但人的主觀奮鬥是極重要的,決不能放棄。

文章連結: 周保松 2021 08 05 臉書貼文

這幾天的國旗梗:你知道台灣有多少準國旗可選嗎?

這幾天的國旗梗:你知道台灣有多少準國旗可選嗎?

綠地白色T字的聖筊「國旗」這幾天引起注目,設計真的很不錯,賞心悅目。

台灣最為大家知道的就是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國旗「藍地黃虎旗」。我很喜歡後來出土的雙面黃虎旗,這幅旗正面的老虎瞳孔圓滾滾,反面成月眉狀,代表夜晚和白日,老虎畫得很生動可愛。

繼續閱讀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