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熾教授《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新書發表會

5月11日參加李永熾老師的回憶錄發表會,就一直想寫點心得,但後來非常忙,沒日沒夜工作,又遇上香港反送中運動,非常慘烈,日日關心,此事就拖著。昨晚元朗至少示威者安全撤離,前天在連儂牆被砍的年輕女性由「危殆」轉為「嚴重」,雖然還是讓人很擔心,感覺比較有喘息餘地──一旁觀看的人都喘不過氣來,想像運動漩渦中的香港人一定很煎熬才是。

李永熾老師是我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之一,另一位是黃富三教授。我在台大求學過程,和鄭欽仁老師和李永熾老師接觸最多,也受到很多照顧,知道老師要出回憶錄,非常高興。新書發表會來了非常多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擠爆會場。來賓老老少少,有不少看來是中年文史哲讀者層,可見李老師的號召力。

那天,生病幾度住院的師母方瑜教授也來,我得以趨前致意,彌補老師和師母婉拒大家前往探病的遺憾。會中的螢幕放映好幾張李老師生命中的精彩照片,我最有感的是李老師和師母在機場的合照,感覺像《北非諜影》劇照,李老師手指還夾著香菸呢!

我們讀書時,有時會到李老師家聊天,李老師晚睡,我記得有一次,可能聊得有點晚了,方瑜老師從房間出來,穿著舖棉的長袍睡衣,來到客廳,在李老師耳邊說,她先休息了。那時候覺得方老師和李老師講話的樣子好可愛,依稀在眼前。現在想起來,那時候方老師也才三十多歲,是我現在某些博班學生的年紀。

另一張很有感的照片是李老師將還是baby的二女兒衣晴用手抓住她的雙腳舉起來的樣子。為什麼很有感呢?因為我就實際看過,有一次從美國回來去看李老師,李老師說衣晴最喜歡「這一招」,就將衣晴這樣舉起來,衣晴笑呵呵,顯然很樂。在發表會,我發現衣晴就坐在我附近的窗枱,只見過幾次,她並不認得我。

這本書是大女兒衣雲寫的,不用第一人稱,而是通篇採用「永熾」。書還沒發行,就在臉書引起一些討論,有人覺得怪怪的,不過,我讀起來,覺得是不錯的寫作策略,可以將主觀和客觀敘述放在一起,讀幾頁後就習慣了。

我們認識衣雲時,她還是小女孩,現在已經是政大副教授了。記得她在東大讀博士時,我和陳弱水剛好也到東大訪問。當時她還在東大對面的一家夫婦餐廳打工,日語講得非常好。有次遠遠看著她過馬路,是冬天,她穿著白色很有腰身的大衣,時尚的身影至今難忘。

新書發表會當天人太多(有圖為證),我要去買書,書早沒了。後來在台大附近的書店買到,雖然還沒全部讀完,但主要想看的都讀了。李老師這本回憶錄,除了時代背景和個人生命史很值得讀之外,我認為最特別的,就是「真實」。在書中,李老師對於很多人、事、物,都直接講自己的看法,不曲曲扭扭的。我在想,如果哪一天我也有機會寫回憶錄,我也要很真實地寫,那時候大概就會將對學界及其學閥們的觀察和不以為然,如實寫出來吧?哈哈。

暑假還剩十多天,如果你想看一本好書,我鄭重推薦李永熾教授這本《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