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臺灣人」最原初與本真的認同

今天是霧社事件91周年紀念日,也是曹永和老師101歲冥誕。

沒有忘記,但感到心力交瘁,為何當台灣人這麼辛苦,有永遠走不完的最後一哩路,而且越來越險惡,但國人有在驚無?敵機整天繞來繞去,隨時可能出狀況;內部則是紅色滲透非常嚴重。如果讀歷史有點用,至少讓你知道生死存亡之際「裡應外合」最致命。

1895年的〈臺民布告〉是文言文,全文連標題用了九個「臺民」,白話就是「臺灣人」,那是超越階層、族群、性別、年齡的人群認同,承擔共同的命運,誓言「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要用台語讀),126年後仍然讓我誦之泫然欲淚。如果你有讀過民族主義的理論,那是以地理空間界定人群及其認同。日本統治50年,之後已經一倍半,來到76年了,我們還在「百年追求」?追求什麼呢?但願有人告訴我。

乙未戰役是臺灣人非常素樸、本真的保衛鄉土之戰,從北到南打了四個多月,犧牲慘重。苗栗頭份的徐驤一直戰到嘉南一帶,我們不確定他死於何日,有一說是10月10日,若然,但願有那麼一天那是「臺民」的一個紀念日。

原本很鬱卒,讀到防疫中心陳宗彥副指揮官的臉書貼文,感覺一定要提起精神來,繼續奮鬥。不然,如何對得起為這塊土地流血犧牲、拋棄唯一一次生命的先賢們呢?

陳宗彥 2021 10 27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