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之路》第一場新書發表會的迴響 / 明天在台南喔

上個禮拜天(12/11)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二〇二二年增訂版的新書發表。

明天(12/22)在台南政大書城有一場新書發表,19:00-20:30,由玉山社+聚珍台灣舉辦。(海報見照片二)

在中央書局的新書發表會,很榮幸,有陳彥斌先生和楊斯棓醫師兩位貴賓來捧場。彥斌大哥有預先說不講話,但會後有寫臉書貼文「不與同年紀朋友、同學爭論政治」,感慨很深(見留言欄一)。楊醫師心很活絡,他以這本書初版封面的藍色當引子,用台語朗讀李敏勇先生的詩〈如果你問起〉,非常有感情。

隔天晚上我和李敏勇先生一起開會,我提到楊醫師朗讀他的詩,而且完全默背,沒看任何小抄(令人佩服!!)。敏勇先生露出他那典型的一字形合嘴深笑,我想他很欣賞楊醫師吧。

會後台中「引書店」前店長陳沛穎小姐有來簽書,她的臉書貼文讓我很感動,也很具啟發性。由於時間的關係,漢娜.鄂蘭的「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我沒講很清楚,但她回去看了書,寫得很好。現在臉書「分享」觸及率真的很低,經她同意,我將她的貼文轉貼於此,臉書連結在留言欄二

陳沛穎2022/12/12臉書貼文:

~~~~引文開始~~~~~

參加《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新書分享會後的感悟:當我們談論台灣,我們在談論什麼呢。

在我求學的時候,課本已經有談台灣史,我對此便不陌生。再加上高中我遇到很棒的歷史老師,在考試範圍之外,也陪伴我們,思考自己對於歷史的評價。

我回想起,那些有自己的思考,往往都是從認識與討論一些細節開始。

有些遺憾的是,隨著考試過去,許多曾經倒背如流的細節只剩殘影。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對於討論歷史的體感陪著我到現在。

然而沒有細節的討論讓我焦慮,但過多的細節又讓人迷失。

後來讀到周婉窈老師的《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才又稍微得能定位自己,彌合那個時間的斷裂感。

今天聽了周婉窈老師《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新書分享會, 玉山社出版公司也讓今天的參與者,在此書正式出版前一睹為快。

其實上述兩本書都是以青少年(女)為對象撰寫的,但這兩本中,周老師並沒有便宜行事或簡化問題。

像是《轉型正義之路》在描述「加害人」的概念時,從《史家的技藝》帶出人的多面性——暴君可能是個優秀的父親,和藹的長輩。

很鍾愛女兒、孫子的蔣介石、蔣經國,會因為自己的(政治)需要就賜人死亡。他們不會去想判決書上的名字也是個活生生的人,有愛他們的家人,有自己的未來。

這個複雜性提醒我們的是,壞人可能有善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因為善的一面,而去正面評價惡行。

又像是討論專制獨裁體制順利運行的原因,老師提到「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

在今天演講,以及書中周婉窈老師提到,平凡普通或許正是專制獨裁體制容易成功的地方──它吸引人幫它作惡,卻沒有罪惡感。

這個體制精密可怕之處在於,協助作惡的人看起來平淡無奇,甚至面目和善,讓人無法產生戒心。因此人們無從辨識邪惡,更不要說抵抗。

當我在讀到這些段落,不免懷疑這些國高中生能理解嗎,但我更想樂觀地認為,是自己低估了國高中的思考能力。

在分享會中,周婉窈老師非常謙和的說,自己真的希望能將複雜的概念,以清晰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們,或者(像我一樣)想要重新學習的大人。

有的,且身為讀者的我要想老師道謝,在台灣複雜的國家認同中,周老師的著作都是能讓讀者見樹又見林的。

在我的閱讀經驗中,如果《少年臺灣史》是面向過去的認識,那《轉型正義之路》會是打造台灣新未來的行動。

如果你愛台灣,在乎台灣,但也像我一樣對於細節的陌生,或沒有掌握系統感到慌張,歡迎從這兩本書做為起點,建立屬於自己的台灣視野。

~~~~~引文結束~~~~~

感謝楊斯棓醫師提供照片。左起:陳沛穎小姐、本人、楊斯棓醫師。

照片一
照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