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字數與比率統計表
關於課綱「微調」,教育部長說:如果一字一字計算,只有調整23%,真的只是「微調」。
(見『風傳媒』2015/03/09報導 http://www.storm.mg/article/43386)
請注意:這是第一次教育部承認「微調」不是「微調」。哪有字數調整23%的,還算是「微調」?
茲再貼出我們的統計表,並附上詳細的計算方式(詳後)。
我們很好奇教育部是如何統計的,是否可公布計算方式,讓大家驗算?不過,教育部願意承認字數上做了23%的調整,已經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了。
追及:看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教育部的23%是指增加的字數──用增加的字數去除原來的字數。如果按照我們的表格,2404-1937=467,然後467÷1937=0.24。相較於教育部,我們可是一個字一個字去計算的喔。
再囉唆一句,我們算出的60.4%,只是純就字數的更動而言,要看內容的分析,請參考本臉書02/15的貼文:課綱「微調」,到底「微」調了什麼?
03/10上午補充說明:「微調」的問題,當然不能化約為字數問題,但是一直到昨天,教育部都只提改「鄭氏」為「明鄭」、只加「殖民」和「被迫」等字,不願面對光是字數就是巨幅修改的問題。由於媒體大都這樣報導,社會大眾信以為真,不覺得事態嚴重,甚至連雜誌的著名寫手也這樣以為,認為我們反課綱微調沒道理。這是為何我們一再講、一再講字數大幅變動的問題。
以下是我們的統計方式,敬請教育部參考、指正:
~~~~~~~~~~~~~~~~~~~~~~
說 明
一、 字數統計方式:
(一) 課綱欄位內的標題與編號不計字數,例如:「重點」、「一、」、「(一)」、「2.」、「1-2」等均不計算字數。
(二) 課綱的「重點」和「說明」欄內的標點符號,算作1字。2個半形數字,算作1字,例如:「16世紀」算作3字、「1936年」算作3字。
(三) 所謂「別字」改正:如「記錄」改「紀錄」、「廻避」改「迴避」、「面相」改「面向」,均不計入「新增」或「刪除」字數。
二、 微調比率計算方式:
(一) 算法:(新增文字+刪除文字)/現行課綱總字數 × 100%。
(二) 說明:
1.「新增文字」指「微調課綱」新增加的內容。
2.「刪除文字」指現行課綱遭刪除的內容。
3.現行課綱文字遭前後挪動的變動(綠色網底部分),雖已涉及實質架構的調整,第四單元(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尤其明顯,但因文字內容「形式上」還在,故在 計算現行課綱遭到微調比率時,暫時不予考慮。一旦算入,現行課綱幾可說是「面目全非」。這種「移位」的修改,影響很大,這裡講的「面目全非」,不是危言聳聽,臺灣史研究者和教學現場的歷史老師一看就很清楚,但社會大眾可能看不出來,有待學者深入解析。
補充說明一:
算法以新增文字+刪除文字除以總字數的理由:1、如果你寫100字的文章,有人給你刪了一個字,那是修改1%;然後他又增加一個字,就是再修改1%,總共 2%。 2、如果在同一個地方刪增呢?例如,你寫:今天天氣很冷,有人給你改成:今天天氣很熱,雖然刪增在同個地方,我們算改了兩個字。這只是形式上的計算,冷改成熱,豈止是1/6+1/6!課綱真正的「微調」,也就是改錯別字和沿用原課綱內容文字的部分,我們沒計算在內。
補充說明二:
字數統計算入標點符號,理由:1、中文完整文意,包括標點符號。2、修改標點符號,也等於修改文字,例如:100字的文章,句號被改為驚嘆號,逗號被改為分 號,也是修改,豈能不算?3、分母和分子都算入標點符號,或分母和分子都不算入標點符號,結果差別不大。基於上述理由,本統計採文字和標點符號一起計算的方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