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新頭殼 2015 04 01 報導
抱病工作中,忍不住講幾句話。(昨天是回國兼/專任教書近二十年,第一次臨時向學生請病假,健康出現警訊?)
什麼叫做「適當名義」?關於參加亞投銀行的名義,行政院長毛治國說「中華臺北」是選項;立法院長王金平強調「若加入亞投行有失國格,會放棄參與」。
(http://www.storm.mg/article/45316)。
那麼,「中華臺北」有沒有喪失國格?不論「中華」或「中國」,翻成英文都是「Chinese」,所以「中華臺北」和「中國臺北」用英文來表達,就是「Chinese Taipei」。
「Chinese Taipei」又是什麼?「Chinese」在英文當形容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中國的」,另一是「漢人的」。在國際上稱「Chinese Taipei」是用第一義,也就是「中國的臺北」,而不是「漢人的臺北」(難不成臺灣的原住民又變不見了?)。那麼,什麼是「中國的臺北」?在國際場合,就是「中國這個國家的臺北」。那麼,中國這個國家指誰?對不起,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真的不能怪很多國家的人以為我們是中國的一個地區,直如港澳。若不是臺北人(這時候,我是嘉義人喔),可以阿Q地說,幸好是Chinese Taipei,不包括自己在內!但是阿Q永遠是阿Q。最後Chinese Taipei就會在毛院長說的國際「慣例」中被置換為Taiwan, China。不是已經有很多例子,快成慣例了嗎?
您或許會說,英文是英文,中文的「中華」和「中國」還是不同。「語感」容或不同,問題是這是中國強要我們接受的名稱,英文就只能這樣翻譯。不然,您看看能怎樣翻譯?「中華」和「中國」,就如同中文的「眼」和「目」,「腳」和「足」,它們在英文中分別是eye和foot(不要亂入複數的問題)。或許您會認為「美目盼兮」比「美眼盼兮」美,那我可不反對。
所以呢,「中華臺北」到底有沒有失格?
換個話題,不必然不相關。我不太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因為若要辯論,巧言令色者當然容易贏。可貴的是,越來越多的知識容易入手,人們比較不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帶著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老是愛講「臺灣是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由於臺灣史和海洋史知識的普及,現在再這樣講,效果有限。另外,原民會主委林江義在立法院被問及新黨主席郁慕明將率領原住民到中國致祭黃陵一事,他毫不含糊,且很有學養地回答:「如果把原住民稱做炎黃子孫,感覺是把南島語系和漢藏語系混在一起,『讓人見笑』,無論從人類學或語言學角度來看,都不可思議。」(http://www.storm.mg/article/44843)後來郁慕明接受訪問,說:「黃帝不是臺灣原住民祖先,不表示原住民不能去黃帝陵。」(http://goo.gl/dfsIJY)間接承認林主委講得是,不敢硬抝。時光倒回三、四十年前,神話是歷史,黨國的高材生誰不深信不疑呢?
這兩則新聞讓我很感動──知識真是可貴。這是多少語言學、人類學、歷史學的學者努力的成果!它讓我這個知識工作者,有元氣繼續嗡嗡嗡。
文章連結:新頭殼 2015 04 01 報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