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朋友,請注意:多元文化「違調」為中華文化>其他文化
七月七日我受邀到宜蘭「宣講」反課綱,原民台的記者問我這次「微調」對原住民歷史影響在哪裡?我說,影響很大,但講起來很細瑣,我說最大的影響在於:原本不管臺灣史或公民,課綱的宗旨都是肯定多元文化,但卻被違調為中華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從。這對原住民文化衝擊很大,也就是最早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群的文化竟然被迫退居次要地位。
多元文化已經是我們社會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它假設了各個文化的立足點是平等的,在這個基礎上,互相尊重,共存共榮。實際上如何是一回事,但若不標舉多元文化,我們就沒有奮鬥的目標,也沒有衡量的標準,結果當然是遠離這個理想。
如果文化有主從,本身就違反多元文化的定義和宗旨。「主從」代表位階、優劣,甚至是主子和奴僕的關係。
臺灣史和公民課綱原本提到「多元文化」的地方,就是這四個字,不多不少,但都被違調為「中華文化」在前,其他文化居次。怎麼這麼巧,兩科一起都被改了?可見檢核小組具有非常一致的中心思想喔!
在這裡,我要強調,這真的是外行人挾著特定史觀在改我們學科專業的課綱。具有學科訓練的學者不會用「中華文化」,我們通常用「漢人文化」。漢人文化和原住民文化,或新住民文化,是人群及其習俗與意義網絡的概念;「中華文化」則帶有文化優劣的階序意涵。而且,「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國族主義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化」則是服務此一國族主義的概念,具有很強的脫離生活經驗的建構性。真正的學者,至少臺灣史學者,只會用「漢人文化」,不會用「中華文化」。因為很重要,再補講一遍:真正的學者,至少臺灣史學者,只會用「漢人文化」,不會用「中華文化」。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101歷史和99公民課綱的「before and after」。
有圖有真相──請看附圖1和2。
臺灣史課綱(請看附圖1後一列)
Before:
3.多元文化的發展
2-1.說明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After:
3.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3-1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保存與創新,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
(請看刪了什麼、加了什麼。)
公民課綱(請看附圖2前五列)
Before
從多元文化的理念,進而認識臺灣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After
臺灣社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但亦融入多元文化的特色,從這樣的理念來認識臺灣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Before
1-1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
After
1-1說明臺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傳統,並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
請問:這是不是改很大?您可以接受嗎?
中華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從,是檢核小組謝大寧在一篇文章中公然主張的,他說:「我們只是強調了在這些多元文化的內涵中有一種主從關係而已,這有甚麼爭議呢?」(《海峽評論》272期(2013/08)(http://www.haixiainfo.com.tw/272-8868.html)
親愛的朋友,這個「中華文化vs.其他文化」列在國教院剛公布的「17項爭議」的第10項。它到底是誰引起來的「爭議」?
另外,違調大量增加漢人的篇幅,影響豈是算得出來的?馬總統說「頂多」100項有問題,恐怕不是口誤,而是比較接近土石流的實情。
最後,我要再重複一次:違調是「檢核小組特定史觀vs.專業」,它所引發的「爭議」是不具知識意義的爭議,更不是學科內的爭議。它們不過是檢核小組要塞給年輕學子的「反專業+特定史觀」的「濫惡之物」*。
*「濫惡之物」一詞,借用自陳第〈東番記〉。這篇文章是我上史料課必給學生讀的,本來98國文有,到了101就被拿掉了。98國文原本有8篇臺灣選文,到了101刪成3篇;臺灣題材和中國題材選文比例,由1:5降為1:10。
臺灣史課綱違調變動表格:http://goo.gl/eIknRH
公民與社會科違調表格:https://goo.gl/d7wuAz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