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課綱「違」調到底「危」調了什麼?(更新版)

(原刊於Chou Wan-yao臉書2014/07/23;修訂版2015/07/18)

臺灣史課綱「微調」不是微調,是巨調,光看字數的更動就非常清楚:平均60%,戰後的單元高達140%──也就是說,原本你寫100個字,他就這100個字給你增增刪刪,更動了140個字。字數更動,加上「位移」(文字大挪移,無法換算成數字),其實已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

課綱是「課程綱要」的簡稱,就是「綱要性」地規定教科書要有哪些內容,課綱公布之後,出版社找學者專家根據課綱來編寫教科書,編好後送教育部審查(審定),審查通過後,取得執照才能印行,成為學校選用的教科書。所以決定教科書內容的,首先是課綱,其次是課本審查。「微調」後的課綱,就會決定新課本如何編寫;教科書如何審查也是關鍵。如果「自己微調自己審」,那麼,保證新課本雙重「倒退嚕」!

課綱的內容分析很細瑣,須一條一條看,我擔心太繁瑣,在這裡盡量用舉其大絡的方式來談。首先,這個「微調」後的課綱有三大問題:

一、違反課綱撰寫原則。

此話怎說?我們在前面提過,課綱是綱要性地訂定教授內容,必須簡明、開放,不下結論;文字須用描述性語言,不做「價值判斷」或「歷史論斷」。課綱分四層:單元、主題、重點、說明;即使字數最多的說明,只列出教科書的書寫方向和要項,不硬性規定一定要怎麼寫。「微調」課綱多處違反這個原則,例如,單元二:主題(三)重點1,新增加1-3(注意喔,新增加的):「1-3 說明清廷在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教育和鐵路,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粗體為筆者所加)請注意「正常的」課綱不會規定要寫「最先進的省分」,這是外行人「想當然耳」,卻嚴重違反課綱撰寫原則。再說,要跟哪些省分比,廣東省?湖南省?要怎麼比?有研究可根據嗎?要讚美清廷,也不須這樣吧?

課綱須用描述性的語言,避免價值判斷。「日本統治時期」加「殖民」二字,「接收臺灣」被改為「臺灣光復」,在在違反了這個原則;加不加「殖民」還牽涉到課綱內部的邏輯性──要加,所有的外來政權都要加囉,怎可厚此薄彼?課綱也不應該在任何人/事/物上加上各類形容詞。檢核小組將「慰安婦」改為「婦女被迫做慰安婦」,只能說欠缺課綱委員的基本素養。課綱不寫「被迫」不代表慰安婦不是被迫的,至於是否「全部都被迫」,那也不是哪個人說了算,還是得根據研究啊。如果「慰安婦」一定要加被迫,那麼課綱提到霧社事件和李友邦時,也要寫成「血腥的霧社事件」,「下場悲慘的李友邦」了。

(詳見Chou Wan-yao臉書網誌〈不是不能加「殖民」,是加錯地方啦!〉,2015/07/14)       

二、擠壓作用。

「微調」課綱很大的一個問題是造成內容的擠壓作用,它不用刪掉原來的要項,就有刪削的效果。例如:三/(一)/1原本有三項「說明」,違調後維持三項「說明」,但原本的1-3被拿去和1-1擠,空出來的1-3讓給這樣一項新增加的內容(新增加的喔):「說明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原來的1-3是:「說明由武官總督到文官總督統治的變化,包括三一法、法三號,並提及治安警察法的頒行。」這內容有夠多要寫的,結果去和1-1擠,擠成這樣:「1-1 說明乙未之役及其後日本人採用軍警壓制手段、實行六三法、籠絡紳商以穩固其統治的措施,並述及殖民當局的『理蕃政策』。並說明其後由武官總督到文官總督統治的變化,包括三一法、法三號,並提及治安警察法的頒行。」(粗體為筆者所加,表原1-3。)

若要做比喻,這就像客廳有三個座位,大家坐好好的,突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硬要其中一位讓位,於是第三人去和第一人擠,一人座要兩人坐,若要坐安穩,只好各瘦一半的身。讀者諸君可能會說:不會就寫長一點?當然可以,但教科書有一定的篇幅,多一大項「說明」,就會壓縮原本的內容。而這不速之客是誰?當然是ROC歷史了(詳後)。

這類的例子很多,再舉一例:三/(三)[原(二)]的重點原本有兩個,違調後增加「2.臺人與抗日戰爭」,連帶地說明就多出:「2-1 說明中華民國宣布對日抗戰並聲明廢除馬關條約、抗戰中軍民死傷慘重,以及臺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啊,來搶座位的又是ROC!

三、偷天換日。

「微調」課綱有些地方好像只是增加幾個字,但它的效果卻巧妙得很,足以扭轉乾坤。例如101原來的單元四主題(四)重點和說明,「微調」前後如下

Before:

重點2 多元文化的發展

說明2-1 說明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After:

重點3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說明3-1 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保存與創新,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

(粗體為筆者所加)

看到了吧?!原本貨真價實的「多元文化」,平白被中華文化領銜。多元文化的定義和宗旨,就是各個文化是平等的,立足點一樣,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但是怎麼變成:中華文化>其他文化?親愛的讀者諸君,您或許記得2012年5月教育部突然發給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一份「民眾意見」,它的「強烈修正建議」的第四項就是:「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這「位」民眾建議:「(1)在提及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時,應強調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也不應以切割中華文化和臺灣文化的方式來解釋此一發展。(2)在提及臺灣這個移民社會時,也應強調在漢人大量移民後,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主體的事實。」簡單來說,中華文化是主,其他是從。所以違調後的歷史、公民、國文,原本四個字不多不少的「多元文化」,都被改為中華文化領銜,然後才是其他文化。多麼一致啊!可見檢核小組如何熱愛中華文化了。但是,這一改,還是多元文化嗎?

另外,注意到了嗎:──世界沒了!臺灣多元文化「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被刪了喔。

(詳見Chou Wan-yao臉書網誌〈原住民朋友,請注意:多元文化「微調」為中華文化>其他文化〉,2015/07/10)

以上是違調課綱明顯可見的三大問題。您從上面引的修改內容,或許已「嗅出」課綱暴走的大方向。為了不要寫太長,就容許我用「表意」的方式來呈現。以下的英文字母分別代表:T:Taiwan,C:China, W:World,J:Japan, I:Indigenous peoples(原住民)。&代表「與」。

就內容來說,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增刪原則:

一、增加T&C。

增加幅度很大, 例如:

1、漢人來臺、澎的緣由與經過,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顏思齊、鄭芝龍等來臺,並說明原住民族和漢人的互動。

2、中法戰爭期間,臺灣在劉銘傳的領導以及民間如林朝棟等的支持下擊退法軍。

3、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4、中華民國宣布對日抗戰並聲明廢除馬關條約、抗戰中軍民死傷慘重,以及臺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

5、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6、說明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內容與中華民國政府光復臺灣。並敘述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與臺灣代表的參與。

筆者按:特意增加臺灣與中國連結的事項,嚴重違反歷史書寫的比例原則。

二、刪掉T&W。

刪掉

1、敘述荷、西及鄭芝龍時期臺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

2、明鄭與荷、英所訂條約的內容,並述及其與清朝的談判(不要我們知道鄭荷、鄭清和戰?)。

3、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政治變遷。

4、簡述中華民國政府從代表中國到外交孤立的歷程。

5、臺灣歷經工業化、都市化與國際化後的變遷。

6、臺灣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筆者按:刪掉「臺灣與世界」,如何培養國際觀?

三、刪掉I&J。

如刪掉「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觸」、「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也連帶被刪掉,不知原因何在?是檢核小組厭惡日本人,還是不懂原住民歷史,以及十七世紀海洋史?看來三者皆是。

四、增加漢人和ROC人物。

如:顏思齊、羅福星[半個漢人]、林朝棟、孫中山、李友邦、孫運璿、「辜汪」會談。(造成漢人擠壓原住民,而且顏思齊還不見得存在呢。)

五、強化ROC歷史。

如上所說,戰後的單元已經面目全非。在此,只列舉幾個增加的「說明」項目:

1、說明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的過程與影響,以及政府推動地方自治的過程及其對民主發展的意義。

2、說明臺海對峙、八二三炮戰、反共政策與白色恐怖。(加粗體者表原有字句,其餘為新增字句;下同)

3、敘述為捍衛釣魚臺主權而引發的保釣運動,並說明政府退出聯合國以及與美國斷交的過程。

4、說明十大建設、科學園區、資訊業的發展;並介紹此階段重要經濟政

策的推手如孫運璿等。

5、敘述此時期兩岸關係的演變及具有影響性的重大事件,從三不政策、開放探親、國統綱領、辜汪會談、飛彈危機到世界分工體系下的兩岸經貿關係。

筆者按:二二八和白色恐怖還在,但前者被去脈絡化,後者放在國共鬥爭的脈絡中講,可轉移專制獨裁統治的國家暴力問題。

六、強調清廷和ROC對臺灣的貢獻,反之,負面的就屬J。

例如:

1、清統治時期新增:「說明清廷在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教育和鐵路,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

2、日治時期不只刪掉基礎建設中的「舊慣、人口等」二大調查,「以及交通、電氣、金融、新式教育等的推展」,以及經濟發展的「農業改良」;並新增:「並討論殖民政府對臺灣人民經濟與土地的侵害,以及多數貿易由日本商社所壟斷」。

筆者按:刪除日本的近代化貢獻,增加剝削面。真可說超「厚清薄日」的。ROC的對臺灣的貢獻,昭然若揭,就不用細談了。

戰後的單元,光是字數就改了140%,等同大幅度改寫,尤其將白色恐怖放到反共政策的脈絡中,有正當化白色恐怖之嫌。對比公民課綱拿掉白色恐怖,歷史課綱又做這樣的修改,起了雙重淡化的作用,這是我們要格外留意的。

課綱「微調」,最大的問題有三:1、黑箱作業。3、任由外行人大改臺灣史。3、程序違法。內容上的問題,已列舉如上。課綱之後還有教科書審查(審定)這一關,現在該審定委員會召集人就是「微調小組」的黃麗生教授,導致「自己微調自己審」。引發這麼大爭議的人士就在審定委員會中,而且是召集人,教育部在做什麼?請注意:還有中國史、世界史正在(或等著)審查喔。世界史改得比較少,但中國史則頗多更動,也是問題叢叢。

阻止違法‧黑箱‧外行三合一的「微調」課綱化為教科書,在課堂上傷害我們的歷史教育,是全民的義務。現在國中生和高中生都站出來,公民+準公民,眾志成城,不信擋不住這暴走的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