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臺北」就是「中國臺北」,到底還要再忍多久?

由於近來很忙碌,無法為fb撰文,茲將拙書《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頁260的一條「小觀念」迻錄於此,雖是寫給少年家看的,大人也可參考喔。

引文:

……(前略)1984年臺灣首次用這個新名稱參加奧運。臺灣官方將「Chinese Taipei」譯為「中華臺北」。這就是所謂的「奧會模式」,原本只是用在奧運,現在卻變成我們國家在國際場合被迫(或主動!)接受的名稱。

「中華臺北」是臺灣官方的翻譯,中國曾一度把它翻譯為「中國臺北」,其實這個英文詞語的意思就是「中國的臺北」,無論「中華」或「中國」,在英文都是「China」。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和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作為國名的「中華」在英文都是「China」。中文的「中國」和「中華」的區別,約等於「腳」和「足」(foot)、「眼」和「目」(eye)的區別,對中文使用者感覺上可能稍有不同,但意思一樣。這是為何在國際上很難說清楚「Chinese Taipei」的「Chinese」是「中華」,不是「中國」。國名是對外的,無法說清楚的國名,實在讓人困擾。

再說,對內而言,臺灣又不只有臺北,為何只能稱「臺北」?另外,英文「Chinese」若是指人群,就是「漢人」的意思,當作形容詞就是「漢人的」。我們臺南的原住民和漢人小朋友到國際上表演,也被叫作「Chinese Taipei」,這有道理嗎?代表臺灣的球隊,我們叫她「臺灣隊」不是很自然嗎?「Chinese Taipei」意思是「中國/漢人的臺北」,我們的臺北既不是中國的,我們的球員不都來自臺北,也不全是漢人,這樣稱呼他們,好彆扭喔。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中有個寓言:被剝奪名字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找回自己的名字,才能回到原本的世界。雖是童話,卻很有哲理,值得我們好好想。

(附記:為利於臉書閱讀,重新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