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盧俊義 2020 04 03 自由廣場投書
早安,福爾摩沙!
這是臺灣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寫的文章,提醒我們當我們很窮困、無法照顧自己的病患時,誰幫了我們。
台灣漢人在清領時期的開墾過程中,互相幫忙,非常具有俠義精神,他們「視疏若親,窮乏貧苦,相為周卹」。戰後有非常多的神職人員神父、修女、傳教士等來到這個島嶼,「視疏若親」,奉獻一生最精華的歲月直到老死,他們照顧我們最弱勢、最底層的人民,我們不能忘記,在我們稍有餘裕時,讓我們多少繼承先民的俠義精神吧。
引:(全篇值得細讀)
他們才在宜蘭羅東落腳下來,都還沒有就緒,就派出潘志仁神父(Fr. Angero)神父和高安修士在1952年5月到澎湖馬公,發現整個澎湖地區的醫療匱乏比宜蘭還嚴重。因此,馬上在1953年5月於馬公成立「瑪琍小診所」開始替民眾免費看診,這就是今天馬公「惠民醫院」。今天在馬公市區可看到兩座紀念雕像,其一是基督教宣教師白寶珠姑娘,另一座就是靈醫會會士何義士神父;他是不停地工作到生命結束在自己的診間。他和白寶珠姑娘都是全心全力投入關心痲瘋病人,直到結束澎湖痲瘋病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