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蘋果新聞網 2020 04 27 報導

晚安,福爾摩沙!五〇!!

請先看引述:

「但是近年來院士們卻持續選出從未有中華民國國籍,從未在台灣任職者;甚至有1949年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生、成長的人士!這是明顯的違法!」

親愛的面冊ê朋友,您知道為何就這「屈指可數」的幾位院士連署呢?再過十年,恐怕更少了。中研院太崇高,太遙遠了,相信台灣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清楚中研院的生態,中研院的西文名稱Academia Sinica,就是「中國學術院」,過去、現在和未來,該院似乎就是不斷因應時局努力名副「中國學術院」之實!

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有「不足為外人道」,或甚至「業界秘密,不能對外講」的情況。我在中研院工作12年,知道的幾乎只限於人文組,想在這裡和臉友分享。但我要先聲明,中研院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科學三組,我屬於人文組,不懂其他二組,數理和生科應該比人文學科更具「科學性」和「客觀性」,最近因防疫也讓我們看到中研院團隊的努力。我「見證」到的只是人文這個到底說得上是科學還是不是的組的現象,請不要套到其他二組。

中研院每兩年選一次院士,您以為人文組的院士完全靠實力?那就錯了。每次有院士回來,我們就會看到一些想當院士的同仁,跟前跟後,服事得令人瞠目結舌(我選擇比較雅的用字,畢竟是國家級的阿,哈哈,學習「顏擇雅」)。有用嗎?當然有用。我進中研院之初,就聽說某位同仁想當院士,伊服事的對象是一位大咖院士。各位,別以為院士等級一樣,我就聽過一位院士不屑地說某位院士是「羽量級院士」。為何一定要大咖院士,因為要參與院士遴選,要有大咖院士提名,然後也要有大咖在投票時替你講話,或是有人質疑時,替你辯護。

院士遴選是三組的院士一起投票,數理、生科的院士哪裡會知道人文組的候選人有「幾斤幾兩」,當然就是聽人文大咖的評比阿。總之,我們就這樣看著這位同仁榮登院士之榜,你說伊的研究不好,也不能這麼說,但那些功夫若少了,可能還是個清湯掛麵的研究員阿。那你說,這會不會有影響?當然有,這樣起來的人,也會期待有志於院士的人盡心盡力服事伊吧。所謂風氣,不就是捲來捲去嗎?

如果你整天看到這種情況,我想你會對中研院(我只說人文組喔)有不同的感受。最近有學生公開問我離開中研院後不後悔,當然不後悔,「大人大種」(台語),做了選擇,哪會後悔,再說不用看到那些怪現象,不清靜得多嗎?

其次,院士形成一個club,大家互相援引,尤其中研院的院士大概有七成都在國外,人文組的海外院士幾乎都在美國,所以你要能打入這個club,才有可能被「提拔」。這是後來人文組越來越多美國籍、和台灣毫無關係的人當選院士的原因。當然院士都必須是「華裔」,這是非常徹底的「種族主義」,但中研院不會承認就是。「一滴血」勝過一切。

舉個我知道的例子。一位香港出身,和台灣沒關係的中生代美國學者,屬於漢學界,只寫英文書,也沒幾本,對台灣毫無貢獻,連對中文文學界都說不上有何貢獻,就當選院士了。然後當伊挾著中研院院士名號來台灣時,一堆人等著逢迎吹捧。有時會為台灣感到很悲哀。真正有貢獻的人,就是不會受到「國家」學術殿堂的肯定。

人文組是非常政治的。你要非常小心不要被貼標籤,所以不要隨便去簽什麼連署阿,雖然不會有人去查,但「耳語」就很可怕。所以,你可以去留意那些想當院士的台灣學者,是否不敢「亂」連署?萬一你簽了「反服貿」級的連署,那就可能真的永不錄用囉。如果今天杜正勝教授再來選院士,你說他會選上嗎?如果中研院院士國籍不設限,人文組將來會越來越少「本國院士」,擁有外國籍和台灣毫無關係的「華裔」學者會越來越多,包括出生在中國的華裔美國人;然後,台灣會選上院士的,都是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學者+公共知識份子是進不去的囉。一個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將關心公共事務的優秀學者直接排除掉,那是怎樣的國家呢──阿,那還是我們的國家嗎?

其實很多和台灣關係疏遠的院士是瞧不起台灣的,不止人文組。我在中研院時,和同仁幾度被動員去參加招待院士及其夫人們的活動,就親耳聽到「親台」院士和院士夫人轉述那些貴賓如何詆毀台灣。那麼,這些人為何還要這個院士頭銜?可能因為學界就是「集點」文化(像Sogo集點卡一樣,多多益善),尤其在台灣地位逐漸在國際上提高時,即使人在美國,Academician of Academia Sinica的院士頭銜還是很有用呢!類似出口轉內銷的概念。

中研院院長由院士間接選舉,上一次郭位(誰?請上網查)差一點選上,未來五年還OK(廖俊智院長剛連任),再來呢?台灣永遠在給自己鋪設險境。

寫太多了,就此擱筆。

文章連結:蘋果新聞網 2020 04 27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