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前夕 感思

今天是二二七,台中抗暴民兵於3月4日集結,3月6日以這天命名為「二七部隊」,可見二二七在當時人的認知中占據重要位置。

由於家人相繼確診,解隔後狀況不斷,我每天能用電腦的時間非常短,無法貼文──阿,我是「桌上電腦族」,不太會用手機工作QQ。這麼重要的紀念日無法貼文,感到很歉疚,就以過去發表過的文章放到這裡來。

這幾天好幾位朋友都有很值得看的貼文,呈現不同面相的二二八,請大家多多留意&點閱。當然還是要來推「台灣放送」囉,網址見留言欄

看歷史要能看到「時空」。不要問我為什麼台灣有人還在說:為何76年了,還要紀念二二八?其實這樣說很正常(正常不代表你要接受)。你知道嗎?:海外的台灣人從二二八發生後的第一個周年1948就開始紀念,年年紀念,反觀台灣呢?到了1987年第40周年才有公開的紀念活動,而且那時候還在戒嚴(沒有人預知會解嚴!),是懷抱著多麼大的勇氣和決心在舉辦/參與二二八第一次全島遊行以及系列紀念活動!!四十年中,人的經歷不是「空」的,也就是有至少兩代的台灣人被KMT/ROC黨國灌輸黨國那一套,同時二二八以及後來的白恐「完全沒有發生」!!完全不在公共論壇中,也完全不在絕大多數台灣人的腦海中。但是,海外每年都在紀念,都在吃「魷魚糜」。你說這個反差有多大?沒有影響嗎?當然有,而且影響很深層。在黨外運動參與者為自由民主奮鬥的過程中,台灣內部有更多的人是free riders(順勢、搭便車的人),他們多數的血緣&精神後裔+藍統,當然不會認同紀念二二八。

如果哪天我們被屠殺殆盡,然後,倖存者噤聲被迫沈默,而你的兒女、孫輩都不知道這個大屠殺,不只滿腦被灌輸完全相反的東西,而且這個新黨國教育還延續76年,你說,76年後你的靈魂會得安息嗎?

為紀念辜寬敏先生(中排左四,1926-2023),這篇貼文用了日本台灣獨立建國運動青年俊彥1968年合照,這裡有我崇敬的歷史系學長張國興先生(前左四)、疫情期間過世的侯榮邦先生(前左三,1935-2021)、「永遠的主席」黃昭堂先生(前左一,1932-2011),以及多位我們應該認識的前輩。

以下引自《少年台灣史》2019增訂版,頁195-198。

~~~~~~~~~~~~

〈二二八事件:抗暴、談判、血腥鎮壓〉

天馬茶房是臺北市著名的咖啡廳,知識人和文化人喜歡光顧,位於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門廊有寡婦林江邁在賣香煙。戰後初期,由於經濟殘破,不少人為了維生,偷賣私煙;專賣局設有查緝員,到處搜索私煙。1947年2月27日傍晚七點左右,六名專賣局臺北分局的查緝員和四名警員查獲林江邁販賣私煙,當場沒收五十多條香煙和錢款,林江邁跪求歸還;拉扯間,查緝員用槍托打她的頭,導致血流不止,當場昏倒,引起圍觀群眾的不滿和追打。混亂中,一名查緝員開槍威嚇,又誤傷行人陳文溪(二十歲,第二天死亡),更加激怒群眾。查緝員逃入附近派出所,被護送到警察總局,群眾包圍總局,要求懲罰兇手,但沒有結果,憤怒的情緒無法消解。

第二天上午,民眾沿街打鑼,聚眾遊行,搗毀太平町派出所。中午群眾湧向專賣局臺北分局,要求懲罰兇手,沒有結果,於是轉往行政長官公署(今行政院所在),打算向陳儀陳情。群眾越聚越多,但公署已派兵駐守。突然,屋頂的兵士用機關槍向民眾掃射,打死好幾個人。由於軍人開槍打死人民,導致一發不可收拾。下午一點左右,民眾聚集在臺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透過臺北廣播電臺,向全島廣播,呼籲臺灣人奮起抗暴。一時間,臺北市動亂的消息傳播到各地,引發全島一致的官(軍)民衝突。

林江邁被打傷、行人被誤傷,是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歷史上很多類似的情況,但導火線只是一條線,如何引起大規模的爆發?用個比喻,就是因為到處已經遍布汽油,充滿瓦斯了。戰後臺灣人積累的不滿,一下子爆發出來。

二二八事件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一、2月28日到3月8日中午。二、3月8日中午到5月15日。前面八天半主要是:群起抗暴、本地菁英和陳儀談判;後一階段是中央派軍隊來臺血腥鎮壓,長達兩個月又一週。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軍民衝突,本地菁英迫切感覺必須出面解決問題,在陳儀的同意下,3月2日臺北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處委會),各地隨之成立分會。處委會一方面呼籲民眾冷靜,避免流血事件,另一方面積極和陳儀展開談判,要求改革政治。在這期間,學生被交付參與維持治安的重責,有報導指出:他們「把全臺北市治安恢復到比二.二七以前更好的狀態。」其他地方情況類似。原住民也積極響應處委會,加入抗暴行列。

3月6日,處委會宣傳組長王添灯發表聲明,說明該會目標在於「肅清貪官污吏,爭取本省政治的改革」。傍晚,一位原住民青年透過廣播,表明:「一旦我們的要求不能實現,我們斷然爭取民主到底!」7日傍晚,處委會宣傳組長王添灯向中外廣播,報告事件真相,並宣布三十二條要求,分為:一、對於目前的處理,主張以和平方式平息事件(共七條);二、根本處理,分軍事和政治兩方面,要點包括:高度自治、爭取自由和民主、擴大臺灣人在政府和軍隊的代表性、廢除專賣局和貿易局、切實保障原住民的利益(共二十五條)。這些要求,陳儀都表示很樂意接受,甚至聲稱會在7月實施縣市長民選。

就在人們以為政治將會改革,經濟管制也會撤銷,臺灣自治終能實現時,萬萬想不到,陳儀早在3月2日就秘密打電報給蔣介石,要求派軍隊來臺鎮壓。等陳儀確定軍隊將抵臺,就全盤否定處委會的要求。3月8日中午前,中央派遣的軍隊抵達基隆,開始掃蕩─繼3月6日「高雄三六屠殺」(見小事典)之後,揭開了全島性大規模的「三月屠殺」的序幕。報社、處委會、維持治安的學生首當其衝。當時臺灣有五家民營報紙,軍隊一上岸,就被搗毀;幾天內,本地新聞界人士被捕殺、逃亡一空。從此,關於事件的報導,就只剩下官方的聲音了。在軍隊掃蕩下,一百多名學生被押到圓山倉庫廣場前集體射殺;一百五十名到二百五十名正在處委會幫忙的學生也遭到槍殺。10日陳儀解散處委會,積極參與的委員成為逮捕和槍殺的對象。

軍隊的武力掃蕩號稱「綏靖」,其實是屠殺。臺灣的優秀人才,小說家、美術家、教育家、實業家、民意代表、醫生、法界人士、報界人士、地方士紳,都在罹難的行列;而參與二二八的原住民菁英,到了白色恐怖初期終遭到剷除。平民則因各種原因遭軍隊濫捕濫殺。在鎮壓的高峰期,每天都有卡車將被捕的人運往基隆要塞司令部,他們遭處決後,被丟到海裡,但往往被海水沖回岸邊,好像要告訴鄉人那無法訴說的恐怖。3月20日開始實施「清鄉」,用密告和連坐的方法,迫使民眾繳出「武器」和「惡人」。4月下旬,中央決議撤銷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省政府,5月15日新任省主席抵臺,16日成立臺灣省政府,同日撤銷公署,並宣布完成清鄉工作,正式結束武力鎮壓。

到底有多少臺灣人罹難,說法不一;行政院的研究報告推估,死亡人數在一萬八千人至二萬八千人之間。

蔣介石認定二二八事件是「共匪」在背後煽動,不派兵鎮壓不行。後來國民黨以「共匪加臺獨」指控二二八,但史料顯示這是沒有根據的;臺灣獨立的思想是二二八之後才明顯發展出來的。臺灣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也是二二八之後才快速增加。進行綏靖時,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主張:暴徒「一定要懲處,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這也是後來白色恐怖的邏輯。柯遠芬退休後移居美國養老,至死都堅持武力鎮壓是正確的。

本地中壯菁英和青年死傷慘重,臺灣人嚇破膽,從此害怕政治。今天,臺灣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和這段歷史密切相關。我們在悼念罹難者的同時,也必須繼承他們勇於承擔的精神,並且確立公民參與的權利以及人身的安全,這樣,他們的犧牲才有意義,臺灣社會也才能真正走出二二八。如果還有長輩會勸你:不要管國家社會的事,自保最重要,那麼,二二八的陰霾就還籠罩在美麗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