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基改3:拿掉歷史同時拿掉鄉土,置換成他國他鄉,是加倍有效的改造,還是無上限有效?

日本統治台灣時,台灣是殖民地;KMT/ROC黨國統治台灣,說台灣人是「同胞」,台灣是「回歸祖國」。作為同胞,待遇比做為殖民地子民沒比較好,反而更差,但在當時,台灣人沒有警覺,警覺時二二八已經發生了;78年後,他們的後代對這樣的反差並沒有太大的認識,甚至毫無認識──不能不說黨國教育實在太成功了。

近代國家一定要實施近代學校教育,教育的內容一定要有歷史和鄉土。這些就不詳述了(要改變寫長文的習慣[握拳〕),日本在台灣的殖民地教育,沒有台灣歷史(只少少有),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歷史,但有非常好的鄉土教育,教台灣孩童愛台灣,教科書滿滿以台灣為對象的插畫,連「國語」課本都是。而且您敢相信嗎?──「修身書」的兒童都叫「阿什麼的」,有阿仁、阿桂、阿水、阿秀、木生等,而不是小英、小明、小華。教科書呈現作為地理空間而存在的台灣,是美好的,是孕育孩童心靈的所在,也是將來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懷念的地方。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鄉土教育的主旨,全盤搬來台灣;教育家們相信:孩童愛鄉土,就會愛國家。

有次我演講提到鄉土教育這個面相,也給大家看當時國語課本的插畫(圖片二之後),可以感受滿座的資深律師都很吃驚。日本時代的鄉土教育,我寫在論文中,但不能勞煩大家看論文,在這裡只能講結論。

反觀戰後,KMT/ROC黨國統治下的教科書呢?不只台灣歷史沒了,作為鄉土的台灣也完全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大陸」──台灣人的故鄉變成在「長城之南,台灣之外」。讀黨國教科書長大的幾個教育世代,滿腦子中國的山川物產,卻不知道淡水河、濁水溪(蛤,有幾條?)。我的一位歷史系學長在我大一時,就曾說過:台灣是島嶼,但我們從來不覺得它是個島嶼,也不覺得它四周是海洋。(轉譯:大陸型的中國取代了海洋台灣)

不要講那麼多,就拿地理課本來比較。由於鄉土教育的理念,日本小學的地理教科書,在總領的「大日本帝國」之後,一定先從本地講起。當時日本將全帝國領土分為11個區域:關東、奧羽(今東北)、中部、近畿、中國(山陰山陽地方)、四國、九州、北海道、樺太(庫頁島)、台灣、朝鮮。如果你是九州的孩童,一定先讀九州地理。以此為原則,台灣公學校的地理教科書,在第一課總論之後,就是從台灣開始教起,而且台灣佔三課,比其他區域都多。

反觀戰後台灣,孩童在台灣讀了怎樣的地理課本?同樣都是小學四、五年級上的。1957年的地理課本,共四冊,每冊18課,第四冊是外國地理,前三冊共54課,台灣只佔一課,所以是1/54,連當時35省之一的比例都不到。其他主題有南京、上海、重慶、長江、武漢、黃河、長城與大運河、天津等課。後來這個比例有「改善」,但仍然就是中國地理的一省。難怪到現在,許多百貨公司的店員在推銷產品時,很習慣和你說:這是全省賣最好的什麼什麼耶。(三條線)其實不是更多知識菁英也接受「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嗎?

沒有作為時間而存在的歷史,沒有作為空間而存在的鄉土,反而被強力置換為中國歷史和中國大陸,您說,這樣的教育您會期待怎樣的結果呢?

其實愛鄉土是人/人群很自然的感情,如果你不去壓制或置換它的話。這也可說明為何戰後支持黨外運動的台灣人以教育程度低的在地人為主(被黨國知青嘲笑為吃檳榔族,甚至汙衊為流氓)。自然的感情加上學校強調鄉土教育,這可以解釋為何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都愛作為鄉土的台灣。例如彭明敏和李登輝的世代,你很少在他們當中發現嫌棄台灣的人。目前80歲以上的前輩,也大都愛台灣,80歲以下就要看情況,要看受到黨國教育的影響和自我抵抗的程度。目前50-60歲的人,可以說受到黨國教育非常深的年齡層(60-70歲次之),除非成長環境特別,或後來有大覺悟大反省,不然,原則上就是黨國教育鑄造成功的中國人。他們現在居於各行各業的領導層,或正要接班,這真的是台灣最大的困境之一。

沒有歷史,但有鄉土愛,是戰後台灣的問題。突然間[日本那個]國家沒了,鄉土愛向上落空了,它要如何才能提升為怎樣的國家愛呢?在這裡,我們看到彭、李的「夢二途」,這個議題很巨大,以後有機會再來探討。

三一八學運世代往往被稱為「天然獨」,其實是「天然台」──自然而然愛台灣,但若沒去思考台灣獨立的問題,怎能稱為「天然獨」呢?總之,在三一八學運,我們看到戰前戰後台灣第一代天然台遇到第二代天然台,其間相隔五、六十年。

日本時代的殖民地教育沒有歷史,但有鄉土,都造成很大的問題;戰後KMT/ROC黨國教育沒有歷史+沒有鄉土,後果更加嚴重,這也是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

圖片一,「實學教育」的部分,是比較研究的結果,以後有機會再談。

圖片二至十五是日本時代公學校「國語」課本插畫選樣,只是選樣,真的很多。反觀戰後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