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青春.餘緒
「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已經結束了,但餘波蕩漾。最後一天人龍打了好幾折,有人說這種景象只有外國名畫來台展覽才看得到。
很多觀眾應該都是第一次「發現」百年以來島嶼青年以青春和熱血創作出的雕刻/畫作吧?
最後一天,我和我先生,以及兩位年輕朋友看展看到最後一秒──真的是最後一秒,人生真有這種事!出來後,在顏水龍的磁磚馬賽克「熱帶魚」前流連,一位香港來台讀書的年輕博士來相認,表示想合照。交談之下,得知他來看了四遍!一個外人耶,來看了四遍!而且也看到最後一秒。我相信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觸動他。
最後一天有很多故事。一位北一女林佳潔老師早上十時就來看,下午三時想出去一下,發現外面大排長龍,遂不敢出去,那時候大概就是我和我先生在外面排隊的時候。她因為在裡面,不知道外面已有工作人員宣布展覽延長到八時,快六點才得知,於是就一直看到最後一秒,也就是從上午十時到晚上八時都沒吃飯!
林佳潔老師是我的臉友,印象中沒見過面(其實有,我很不會記人),也不曉得她的真實姓名。會相認是因為我在地下一樓看資料,據她說「看太認真」(又拔眼鏡,又拍照),大家都戴口罩其實不好認,總之,被她認出。我也才知道她是台大歷史系學妹,是曹永和老師的碩班指導學生。更神奇的是,我們還合演「攔車上書」。林老師沒買到圖錄,覺得不再印實在太可惜。她看到林曼麗前館長──這個展覽背後最大推手,遂鼓起勇氣直接向林曼麗教授請求圖錄要再刷(第四刷)。後來,我和幾位朋友也加入「攔車」行列。我想林教授有受到感動,後來北師美術館會調查圖錄再刷的意願者,應該與此有關。
算是學生輩的吳沛憶議員在臉書寫道:
這是作品遲了一世紀的被理解、被觀看、被尊重。
一世紀的等待。多認識一幅畫作,就越感到和本地藝術史的斷裂。
這是不對的。
台灣的孩子們,將來走進美術館,對台灣經典畫作都應該要熟悉到嫌煩,台灣美術故事要是聽了一百遍,老師再講就要翻白眼的老掉牙。熟到煩,才是正常國家與本地經典藝術的距離,我們要往正常邁進。
(吳沛憶2021/01/17下午1:06)
沛憶寫出我的想法。如果我們的年輕人,問他什麼是「3F」、其五傑和台大有何關係,他跟我翻白眼;如果問他:1964年「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宣言」主要的主張有哪幾項到現在將近一甲子都還沒實現?他也和我翻白眼,說:老師能不能問一些新鮮的?那麼,我真的就要退休了,終日倘佯於台灣美麗的山、海、平原。
但是,我們離這的距離,是拿伸縮尺量都量不到呢。所以,還是得每天工作到半夜,多麼期待哪天被學生翻白眼,從此丟開3C(還IG耶),歸田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