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款請捐給對的帳戶】

不想稱這個地方叫「光復」,記得有一陣子族人想用「馬太」取代,但似乎沒結果。馬太:馬太安Fata’an +太巴塱Afalong/Tafalong,希望將來有望改名。

「馬太」是我先生陳弱水小時候生活過五年的地方,常聽他講,我也去過兩次。但最有感是閱讀黃宣衛主編的《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中研院民族所,2014)。這真的就像跨越半世紀以上的聲音傳到「現此時」(台語,當下)的台灣,如果加上內容所述,真的就是將你帶回一世紀以前的馬太安。

這本重要的錄音重現口述文獻,我上「台灣原住民歷史」的課一定給學生閱讀,但限於時間也只能指定閱讀一部分。我常覺得台灣人真的需要多讀書,關於原住民的好書非常多,就是「欠人讀」(台語)。「台灣人欠讀冊」,我不是只會叫叫而已,我自己擺過四次書攤,不是要賣自己的書,是賣我認為「台灣人養成記」中必讀的書。

我一心期待的「文化立國」有可能出現嗎?最近重讀愛爾蘭文學大家葉慈的獨幕劇Cathleen Ni Houlihan特別有感。這是1902年葉慈與Lady Gregory合寫的劇本,它的首演、演出與流傳,在愛爾蘭至少超過二世紀的持續奮鬥、努力與犧牲中產生巨大且深遠的影響。近日常想:在「後後現代」的台灣,就算我們寫出類似的獨幕劇,還會有人看?還會感動人嗎?

很多人想捐款給花蓮救災,請小心謹慎,聽說詐騙集團也出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