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走不出中國!
日前我從溫州街的台大宿舍,到北平東路台灣經濟民主連合辦公室開會,會後幾位朋友和黃文雄先生到鎮江街「讀派」喝咖啡。
也就是說:我從溫州,到北平,到鎮江。
就算之前「左轉有書」未搬家前,也是紹興阿。
在台北,就是走不出中國!!
其實這是台北人的日常。
聰明的諸君唷,你能告訴我,在台北有何路線可以走出中國?
圖片輯自《少年台灣史》,頁212─213。
fb blog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在台北,走不出中國!
日前我從溫州街的台大宿舍,到北平東路台灣經濟民主連合辦公室開會,會後幾位朋友和黃文雄先生到鎮江街「讀派」喝咖啡。
也就是說:我從溫州,到北平,到鎮江。
就算之前「左轉有書」未搬家前,也是紹興阿。
在台北,就是走不出中國!!
其實這是台北人的日常。
聰明的諸君唷,你能告訴我,在台北有何路線可以走出中國?
圖片輯自《少年台灣史》,頁212─213。
Charles在受封威爾斯親王時 用什麼語言?
前天看了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用全台語錄製的向台灣人民道別的影片,非常感動。其實她去年除夕的影片,起句就是阿美語Nga’ayho,先向澳洲和台灣原住民致敬,主體雖是華語,最後三句是台語。讓人感到土親人親。
剛好三天前看到葉高華老師的臉書貼文在寫英劇《王冠》的劇情,原本滑過沒看,想說葉老師怎麼談起英國連續劇,好奇看一下,阿,原來是「時事」故事!!
語言不重要嗎?儀式本來就具有高度象徵性。請看看葉高華老師這篇〈語言的重量〉。「台灣放送」轉載時,改用真正的照片,而非劇照,不過,還真有像耶。連結在留言欄一。
葉高華老師同意我在臉書「全文照引」如下(貼文連結在留言欄二)
作者:葉高華
《王冠》第3季第6集是讓我感觸很深的一集。Charles成年了,準備受封威爾斯親王。工黨首相建議讓Charles在受封儀式上用威爾斯語演說,以拉近王室與威爾斯人民的距離。於是,Charles心不甘情不願被送去威爾斯學威語。
原先,Charles抱著應付心態,只要能背好威語演說稿就好。而被指派去教他威語的老師也抱著應付心態,因為老師是威爾斯民族主義者,憤恨英格蘭侵略他們,對王室沒好感。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當著Charles的面發飆了,他說Charles壓根沒把威爾斯放在眼裡。
Charles去圖書館查閱威爾斯的歷史,看到威爾斯長年來被英格蘭踩在腳底不當一回事的處境,突然與自己的心境產生強烈共鳴。於是,他開始發憤學習關於威爾斯的知識。老師發現他的心態轉變,也開始盡心盡力教導他。
到了受封儀式當天,Charles不僅用威語發言,還擅自修改原由王室擬定的講稿,說出:威爾斯有自己的認同、自己的性格與意志,希望得到尊重等等。威爾斯民族主義者聽了也為之動容。雖然他們的政治立場與王室對立,但他們覺得Charles稱得上朋友。
Charles的威語能力不足以用來日常對話,大家都明白。因此,如果他平時不講威語,威爾斯人也不會怪他。不過,如果在受封威爾斯親王這種高度象徵性的儀式上,Charles還全程用英語發言,那麼威爾斯人肯定是怨憤自己仍然被踩在腳下不當一回事。
儀式具有象徵意義,並非日常。
~~~~~引文結束~~~~~
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全台語道別詞,予人足感動–ê
四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學姊說:台灣史有什麼好研究的,那麼沒文化。鼻子都可以聽到「哼」音。她可是所謂的「本省籍」,那個時候你沒有「語言」可以反駁她,我當場「失語」──二二八之後幾乎全台灣的人都失語,不然,你就到綠島或馬場町去了。失語的父母,讓我們也失語,再怎麼氣,就是講不出話來(完全欠缺一套如何「講」的方式;父母們在私領域和社群可沒放棄自己的語言)。被認為是歷史系的優秀學生,我當時只能吞下,沈默發願:如果我有比別人優秀的東西,那麼,我要用來研究台灣歷史。
補充說明:我這位學姊過得很好喔,以世俗角度來講,非常好,至少沒有我忙。(她應該不記得那個場景。)
但今天早上,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的這個道別影片,讓我很感動。在此分享我的感動。
那些我認識或不認識的為台語的存活奮鬥的朋友們,請大家不要失志,繼續打拼。
烏克蘭語被俄羅斯帝國壓迫,是以百年計算的,曾經連出版都被禁止。但它存活下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本來是講俄語的,他當總統前的演藝市場是俄語市場,俄國侵略烏克蘭以來,根據廖美老師,他的烏克蘭語,從有很濃厚的俄羅斯語腔調,成分越來越低,到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俄語腔。他很努力,很有意識的努力。請不要和我說:語言不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australianofficetaipei/videos/613631270870307/
黃彰輝、林攀龍都是台灣人應該認識的歷史人物,7/16請來聽聽看吧!
台灣是個不正常的社會,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認知,當然就會加入台灣最大派──維持現狀派,然後替所有「不正常」講話,阿,學者還缺指黑為白的論述能力嗎?
它的不正常包括:戰後的教育完全沒有台灣歷史,也沒有台灣鄉土。日本時代有很好的鄉土教育喔,但沒有台灣歷史,那是殖民地的命運;戰後,台灣人民被「講」成是「同胞」,但從此沒有台灣歷史+沒有鄉土,若不是加倍的殖民統治,又是什麼?請告訴我,哪個「正常的國家」學校不教該國歷史和鄉土?還壓迫在地語言耶!
台灣人子弟在課堂上無法讀到台灣歷史,是超過半世紀喔(1945-1997),若就高中來說,是一甲子有餘喔(1945-2006)。你若覺得不嚴重,想想:哪一天我們被中國統治,之後完全「禁絕」台灣歷史,而你的小孩在那個時刻剛剛出生,然後要到他/她五十多歲時,才能在學校讀到一點點台灣的歷史,而這期間,你完全無法跟他/她講大屠殺(應該會有吧)、紅色恐怖,以及台灣的歷史,你說他/她是不是已經長成新黨國要的樣子,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與戰後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語言就直接接軌阿,只是從「國語」到「普通話」,改改腔調就可以了。
如果你知道霧峰一新會,我想你會和我一樣非常非常敬佩林攀龍,也會感嘆為何我們美好的東西就都沒了?為何我們應該認識的人物,大家連名字都沒聽過呢!一般人知道林攀龍,大概就僅限於他是林獻堂的長子。
黃彰輝牧師對台灣的貢獻有非常具體的,也有非常精神層面的。蔡榮芳教授這本《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不是只有基督教徒才要讀,他將黃彰輝的生命和神學實踐放到台灣歷史中,讀後不止認識黃彰輝牧師,也會更深入了解戰前戰後的台灣。
報名表單在留言欄一。「台灣放送」放了鄭仰恩教授為黃彰輝這本書寫的序〈為「彰輝仙」寫新傳!〉,以及我為林攀龍這本書寫的序〈「台灣經典」的人、事、物,何日成為我們的常識與典範?〉,分別放留言欄二、三,請有興趣的朋友點閱。
7/16(日)下午2:00-4:00,期待大家來參加!!
今晚有陳文成罹難42周年紀念晚會&台語……
1981年7月3日清晨陳文成博士被發現失去生命躺在台大研究圖書館的草坪。
我從今年元旦忙到現在,此刻手邊有分量巨大的工作要做,每天就是比預期進度慢很多,而且不斷有事情插進來,但今天是重要日子,還是要抽空寫貼文。早上「台灣放送」大總編來訊問是否要製作紀念專輯,才想到忙到忘了這件事──之前有想過。專輯會盡快出來,我手邊有很多珍貴資料,將來再補放。請大家記得瀏覽。
在那麼保守的台大(不要告訴我,台大「自古以來就很自由」=「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可以設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真的是奇蹟。但這個「奇蹟」是很多人超過十年一起努力的結果,是非常難得的「接力奮鬥」,有如泰雅射日傳說所預示的。這整個事情讓我深切感受到:「奇蹟」不會降臨在只是空等待它來臨的地方,就算有貴人出現,你可能連這樣好的機會就喪失了,甚至不知道「天賜良機」的「機」在哪裡。
要講的太多了,就以貼四張照片代替:1、2011年首次陳文成紀念晚會的文宣(大概很少人有收藏)。2、2014年紀念晚會照片,那時候紀念碑或廣場一點影子都沒。3、去年紀念晚會的照片,蠟燭就擺在藝術設置的前面。4、楊維哲教授建議的題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照片是2021/02/02啟用儀式的暫時性「假字」,題字成真也是「奇蹟」,特別有紀念價值。
過去楊維哲教授常受邀在晚會短講,他都是用台語,這也算是紀念晚會的一個傳統吧。請記住:陳文成在生活中講台語,他的太太陳素貞叫他「阿成」。楊教授有一次在晚會說:台語袂當由伊家己的身軀頂無去。這句話給我很大的衝擊,也是我「行台語路」的啟示之一。去年的晚會台語社社長周哲瑋同學和我都用台語短講,也是有「傳承」的意味。今晚我「鼓動」吳俊瑩博士也用台語,他說他原有此意。但願,以後的每一次晚會都有人用「全台語」致詞或短講。
說到「台語」,昨天到今天臉友間有激烈的言語交鋒,我家沒電視,也毫無時間上網看頒獎,理當不該加入論戰。但我有去面冊的朋友的貼文下留言,因為那種感覺我也深刻感受過。有一次興沖沖到家母/家妹家看某歌仔戲名小旦的紀錄片,發現她完全不講台語──一句都沒,甚在在家中都不講,而她的家人都是同行耶。我的沮喪無法形容,只知道自己以後會選擇不看她的演出。
我認為:對過去無法做符合歷史情境(盡量吧)的想像的當代人,無法想像未來。但我們至少可以這樣想像吧?:想像3、40年後的香港,廣東話已經快滅絕了,只剩「少數人」在搶救,然後香港在普通話全面稱霸當中還有個粵語歌獎項,同樣的情境發生(以下省略幾百字),你會怎麼看呢?在香港對「pre-國安法」的香港還有記憶的香港人,會怎樣感受呢?阿,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留言欄一的連結是我2009/8/6的文章,文章同樣很長QQ,當時引起很大的迴響(不是自己講的,基金會後台有數據),也是台大研究生協會會長林欣曄發想推動設置紀念碑的源頭(有校務會議紀錄為證XD)。14年前的文章了,沒看過的朋友或許可以瀏覽一下。
烏克蘭的歷史與文化給台灣的啟示
6/24瓦格納傭兵集團首領普里格津「一日兵變」突然結束,我想很多人都感到很不可思議,這幾天有非常多的分析,我也只能多看,盡量了解情勢。總之,感到失望,不過,就算兵變只有一天,在撼動「俄羅斯普廷獨裁統治超穩定結構」上應該起了尚難估量的作用吧。在烏克蘭非常艱難的反攻收復失土的奮戰中,這總是令人振奮的一個變動。
在平原反攻原本就很困難。俄軍以預鑄碉堡、壕溝、地道、龍牙樁,以及布滿地雷的防線,要如何突破,是烏克蘭軍隊的超大挑戰。遙遠的關心和祈願,就是那麼微不足道,但總是希望哪一天我們陷入困境,遙遠的地方也會有人為我們祈願。
今年5月6日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舉辦「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啟示」學術研討會,我是董事,被指派擔任「俄烏戰爭對台灣社會與文化建設的啟示」這個場次的引言人之一,「奉命」寫引言稿,沒辦法推諉。我對烏克蘭的歷史,在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前,真的就是一片空白。烏克蘭被侵略之後,努力抽空讀了一些書,這篇文章充其量就是「讀書心得等級」的文章,不過,有一些個人的「台烏」比較在內,或許還值得參考。連結放留言欄一。最近深切感受到文章太長沒人看的問題,但一時也很難改寫短小又有梗的文章。我三度擺攤賣書(最近一次在下超大豪雨的自由廣場六四34紀念會場),是基於這樣的信念:看書還是比較能增加台灣人在認知上的深度,尤其歷史認知的深度。我先生常笑說我「其愚不可及」,果然吧?!
這篇長文有三大主軸:
1、烏克蘭複雜的歷史,及其「哥薩克人」認同。
2、拯救語言的持久戰:聶伯河東西兩岸的故事。
3、苦難的歷史:記憶與遺忘的搏鬥。
引文:,
本報告稿大量引用Serhii Plokhy(謝爾希.浦洛基)教授的烏克蘭歷史的書,浦洛基在〈新版序言〉,以此作結:
烏克蘭長期以來的發展,背後的基本因素依然未變:拒絕帝國控制,民族構建,建立以自由民主價值為基礎的社會,以及與歐洲整合。(浦洛基,2022:34)
只要換最後兩個字,其實很符合台灣努力要走的路:
「拒絕帝國控制,民族構建,建立以自由民主價值為基礎的社會,以及與世界整合。」
~~~~~~引文結束~~~~~
歡迎大家點閱,感謝!!
圖:去年(2022)3月16日台大學生在傅鐘前面舉辦聲援烏克蘭抗戰晚會的發言照片。(台大意識報提供)
五月節連假最振奮人心的消息!!
今天最振奮吾輩的消息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中,俄羅斯主力的瓦格納傭兵集團叛變。
當瓦格納傭兵集團首領普里格津 (Yevgeny Prigozhin) 今天帶著部隊佔領俄羅斯南部軍區總部,普丁發表關於普里格津「叛國」(treason) 的電視講話,他剛剛宣布「另一項」”特別軍事行動”,以保護講俄語的俄羅斯人免遭俄羅斯人入侵俄羅斯!(引自廖美臉書,見留言欄1)
說「吾輩」是因為台灣是高度分裂的社會,早上看到有臉書朋友得知瓦格納傭兵集團叛變的消息,非常高興。我想台灣社會很多人不這樣看吧?圖博、新疆、香港都以自身的悲劇「演給你看」,你都不看吧?這位朋友和我先生陳弱水一樣,都很驚訝傭兵集團的理由是「清君側」!人類歷史看來有很多共通處。
反攻比防守困難,在這遙遠的地方祝祈烏克蘭得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廖美老師將研究重心擺在俄烏戰場、烏克蘭歷史。她為了解歐美市民組織如何團結支持烏克蘭,去年晚冬至今年夏初,進行一趟跨越歐洲10國13個城市和美國7個城市,總計近150天的田野研究。她的臉書有不少非常值得看的貼文,「台灣放送」放了幾篇,會陸續放,請大家多多點閱。
敬悼鄭順娘女士(1928-2023)
鄭順娘女士在臥床15年後,於5月26日過世,6月13日舉辦告別式,這是陳彥斌先生寫的悼念文,謹引於此,共同哀悼一位非常值得尊敬和懷念的台灣女士。
鄭女士健康時,我無緣得見,但因為她是我的老師鄭欽仁教授的姐姐,我常聽鄭老師提到她,也從其它管道得知她做的事情,非常佩服。「台灣放送」除了彥斌大哥這篇貼文外,放了兩篇文章,一篇是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悼念文,另外一篇則是蔡秀菊老師在2011年寫的文章,都放留言欄,請有空點閱,來認識一位你或不及認識,但會很想認識的台灣人。
2008年馬英九當選ROC總統,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就我聽聞所及,不少人因此病倒。這種心情,我想很多年輕人無法了解,甚至無法想像。2024年若重演2008年,有老一輩人一病不起,我們應該不要驚訝。
戰後的台灣歷史,隨著老一輩人離去、陸續凋零,終有一天人們會變得完全無法了解戰後兩代人的世界嗎?那戰爭期世代&在戰爭尾端度過童少年者,他們見證或親聞二二八,在白恐時期參與、支持島內黨外運動/海外建國運動的兩個世代的台灣人。
台灣人的歷史終將離我們遠去?……還是,其實它沒有被絕大多數台灣人,尤其年輕人,認知到?
陳彥斌貼文引文:
尊敬、懷念鄭順娘阿姨,是她對台灣文化無怨無悔的長年付出。如1990年間為免台語消失,展開「以日語教台語」。那是因沒有人要學台語,她想出免費教日語,但學員上完日語課,要接下來聽台語課。
為了鼓勵學童學台語,她請一流的布袋戲、歌仔戲戲班,到學校巡迴表演。每年舉辦少年台語演講比賽。當時,台語運動尚未萌芽,她的努力、付出,為台中培養了一批台語種籽教師。
她創立鄭順娘公益文教基金會,年年舉辦綠川文學獎,個人史寫作比賽。試圖以庶人的歷史,彌補被統治者斷裂、掩藏的台灣史。她推動所有文化工作,拒絕官方補助,因為她不願意活動被干擾,被打折。
(略)
她出生新竹第一望族,清代台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鍚親弟弟用錦的後代,她弟弟是知名台大歷史教授鄭欽仁。而她嫁到中台灣第一家族霧峰林家,從相親、嫁妝、婚禮,當名門宅第媳婦的庭院深深,到投入社會打拚事業……等酸、甜、苦、澀。常不保留告訴我。有次,她吃驚說:「我怎麽對你說這麼多?」
我悔恨的,是她願意告訴我這麼多,懶散的我,竟然都沒記錄下來。她的生命故事太豐富了,而且扣緊台灣近代史。雖然她中年曾自撰《我的半生記》,但畢竟只是前半生,她一生的見證、經驗、體會,絕對是台灣上一代女性的歷史寶典。
這位一舉一動,都嫻靜、端莊。即使生氣,也輕聲細語的優雅長者走了!留給我的,是哀思、懷念與惆悵!
鄭順娘能詩能畫,圖是她50歲自畫像。
~~~~(引文結束)~~~~
作為鄭欽仁教授的學生,我們看到鄭順娘女士這幅自畫像,最直接的反應是:阿,和鄭老師好像!
被奪走名字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的IG有一位很厲害的編輯,不能叫他小編喔,小編是謙稱。我倒是自己的面冊和Twitter的小編XD。
這張IG合圖太好了,忍不住想轉到臉書來,雖然,現在我的臉書在某些議題上似乎被降觸及率(如上一篇)。
這是配合我的臉書文章〈中華台北隊?台灣隊〉(留言欄1)製作的IG圖,照片是宮崎駿工作室釋放出來的,合法使用(圖片來源見留言欄2)。我也下載了《魔法公主》(もののけ姫)的多張圖片,那是1997年這部宮崎駿動漫電影放映時,我剛好在日本,日本友人請我一起看,衝擊很大。但為何深受衝擊,已不復記憶,有機會再找碟片來看。說不定可以找到切合台灣處境的圖。
海外TIM有多少面旗子,你知道嗎?
午安,dear Formosans!!
真的很抱歉,老是寫過長的文章。這篇〈台灣民主國國旗到共和國諸旗 vs. 中華民國五色旗到黨旗變國旗〉,真的有夠長,感謝沃草刊登(連結見留言欄)。若從最初開始寫,至少是兩年前的事了。中間花很多力氣收集資料,當然也因為教書,無法全力寫。總之,寫好了。
文章中有些段落,過去已經發表過,尤其是中華民國國旗部份,看過的朋友可以略過不看喔。比較重要的是TIM的旗子部份,有些內容也曾發表過,但這是「最終完整版」,請大家點閱,或「存參」。我有位學生輩的高中老師,據說每次都「存起來,打算日後看」,就是因為我的文章實在太長了,這也是長文可能的遭遇吧。只能說,足歹勢!!
引文:
……,台字的三角形代表「頭戴草笠,長年經受壓迫的台灣人民」,簡單來講,也可以說△代表斗笠。KMT/ROC黨國真的很害怕台灣人的斗笠。1980年代畫家李梅樹的《清溪浣衣》(1981)畫一群婦女在三峽溪邊洗衣服,幾乎人人都戴斗笠。這幅畫原本被考慮作為郵票藍本,但最後未獲准,……(Murmur:你想知道為什麼嗎?請看本文。)
我很清楚,我們這些受黨外運動影響、肯認黨外信念的人,仍然是社會的少數。但既然台灣社會現在大家口口聲聲都說要多元、要尊重不同看法的人(據說中正廟在那裡也必得尊重耶!),那麼,讓我來說說我們的心情。對我們而言,這面ROC國旗就是KMT黨旗變國旗,……。最近和一位黨外運動參與者談話,他小我一歲,我們都很擔心台灣。世界有名的刊物《經濟學人》指出台灣是現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但台灣人普遍沒有危機感,好像只有台派在那邊「窮」緊張。……。
……我們深刻感受到:我們需要一面代表台灣的旗子,我們看到它,會義無反顧、奮力匍匐前進。時間不容許我們蹉跎,大家要來推台灣旗,它不一定就是「國旗」,而是大家會想跟著前進的旗子。
圖一:林茗顯先生拍攝,地點:美國華盛頓 D.C.,日期不明。感謝毛清芬女士居間聯絡。
圖二:外交部檔案(局部放大),1964年華府二二八抗議示威。
圖三:輯自陳銘城,《海外臺獨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潘小俠翻拍自《台灣青年》第 155 期。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