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作者: 周婉窈 (第 86 / 121 頁)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分享文章: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敬悼洪維健先生。

雖然只有幾次見面的機緣,但其中一次是開會,您就坐我旁邊,聽您講話(全程用台語),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是那種來自生命深切體驗的真實話語和卑微的祈願。還在想哪天有機會和您見面,再度聽您講話呢。

引文(陳新吉前輩):

他〔洪維健〕自以為因公義而出生,也必為公義而死。

歷史就是不一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白色恐怖對臺灣社會和人心傷害既深且久,但被刻意掩蓋50年,使後代子孫不知道上一代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所以洪維健在有生之年致力要找回父母及父執輩及阿姨的尊嚴,他已盡力了,請不要再掛念,有更多的年輕一代已覺醒一棒接一棒傳承你的理想,且不會中止,洪維健請安息!

~~~~~~~~~~~~~~~~~~~

新吉前輩最後引了〈最後的住家〉這首歌的歌詞,用的是馬偕在From Far Formosa首頁的話語。我想摯愛這個島嶼,為她奉獻犧牲的人,都有同樣的情懷。只是島嶼的子民會記得他們嗎?

歌曲在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AR02ne5Y

文章連結: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鄭欽仁,〈「中國」政權的本質──「講真的?饒穎奇:中共有心建立人民民主」〉(上)、(下)

分享文章:鄭欽仁,〈「中國」政權的本質──「講真的?饒穎奇:中共有心建立人民民主」〉(上)、(下)

元旦(2/16)在趕寫論文,吃了兩餐小七,晚上和我先生到舟山路向鄭欽仁老師拜年。老師還是一樣憂國憂民,談了很多事情。老師給我們一份他不久前寫好的文章,很長,是他仔細讀了習近平十九大花三個多鐘頭唸完的數萬字演講全文後寫成的。這篇文章在《民報》電子報分兩次發表(2/17、2/18)。

從元旦以來,一直很忙,毫無喘息之餘地,直到今天──由於明天台大放溫書假──才有時間讀。這真是一篇值得細讀,並且好好思考的文章。在此鄭重向關心台灣、中國的朋友推薦。

繼續閱讀

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 (1939-2018)紀念座談會

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 (1939-2018)紀念座談會

3月25日下午參加「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 (1939-2018)紀念座談會」,人來得很多,坐得滿滿的,靠牆還有人站著。我想不少人可能在她過世後才知道台灣有過這樣一位女英雄。

以下是鄭自才先生囑咐我寫的紀念小文,在此貼出來。文章有點長,但臉書網誌換了版本,我不會用,只好直接貼出來。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信傳媒 2018 04 26 報導

分享文章:信傳媒 2018 04 26 報導

懷著沈重的心情轉貼這篇報導。

李沈簡教授是豁出去了。雖然能證明北京大學還有能挺起脊椎、拒絕做犬儒的教授,但是人們會知道並記得此事嗎?以我對過往歷史的了解,很難。敬佩之餘,其實感到很無力。

他的文章寫出很多暴政何以難亡的原因,句句鏗鏘、字字沈重:

Freedom is never free. 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骨氣的人們付出沈重的代價換來的,……

可是我們也要清醒客觀地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脊梁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軟骨頭甚至為虎作倀……

不僅民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好死不如賴活著」之類犬儒的生活教條深入人心,高級知識分子裡的無恥之徒絲毫不比普羅大眾少。……

殊不知我們沒有科學、人文社科大師的第一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性地培養精明乖巧的撒謊者,而不是真理的捍衛者:這和知識無關,和人格有關。

~~~~~~~~~~~~~~

李教授最後還是相信:「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中總有火種還頑強地燃燒。」

他就是想當這樣的火種吧。

文章連結:信傳媒 2018 04 26 報導

三六紀念日(舊文重貼)

三六紀念日(舊文重貼)

從過年前忙到現在,原先是趕寫一篇論文,大年初一(元旦)連吃兩餐小7,開學之前匆忙完稿,然後又開始不知何時能停止的備課日子。

但在忙碌中,沒忘記今天是三六紀念日。早上在臉書上看到有人點閱這篇舊貼文,好奇打開看,原來是兩年前3月6日貼出的。時間過得真快!由於無法另外撰寫貼文,就再貼一次。

(又,二二七晚上連結余英時先生的發言的新聞報導,因為自己不小心刪掉了,無法復原,在此謹向有來按讚的朋友表示歉意。)

繼續閱讀

天佑台灣

天佑台灣

今天是小年夜,兩年前除夕前一天清晨台南發生維冠大樓倒塌慘事,死傷非常多。

那時候,很多人都懷抱著沈重的心情在過年。今年想必很多人也會一邊過年,一邊想著花蓮的災情。官民一體的救援行動,以及外國的協助,總是令人很感心。

去年某日我到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洽公,在庫房看到館員在修復從維冠大樓倒塌的現場搶救到的文物,包括很多糊成一團的照片──非常困難厚工(台語)的工作。由於維冠大樓事件死難的有很多學生,得知這些照片或證書,可能就是家人唯一還可以觸摸到的珍貴物品……趕緊把頭別開,怕眼淚會掉下來。

台史博真的是「人間博物館」,為了搶救小小庶民的小小記憶,不計成本一直在做……

這樣的島嶼會倒嗎?一定不能倒的,那麼多人在努力!

當災難降臨時,我們習慣呼喚「天佑臺灣」。隨著年紀增長,我常想:當我們呼喚「天佑臺灣」時,那應該是代表我們的決心和意志。我們一定要做出一切值得天來保佑我們的努力,才能撼動天來保佑臺灣。

作為人,我們必須顯示決心和意志,然後是天的慈悲了。

為花蓮地震災情集氣

為花蓮地震災情集氣

花蓮地震災情慘重,想必絕大多數人都很關切、掛心和擔憂。

在救援團隊/人員/義工竭力搶救的同時,讓我們一起集氣祈求受困者及早獲救,並祈求上天慈悲看顧。

分享文章:張文隆 2018 01 31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張文隆 2018 01 31 臉書貼文

昨天和碩博班學生一起觀看蔡崇隆導演的紀錄片《刺蔣》(1996?),非常值得看。透過影片,第一次超過「姓名層次」認識黃晴美女士,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非常非常感動。啊,是這樣一位走在行義的路上,毫無猶疑的臺灣女性!才剛認識她,昨晚就在臉書看到黃女士過世的消息。

似乎我們永遠和我們自己的歷史錯身而過,似乎永遠無法認識自己的heroes & heroines,更遑論向他們致敬了。

半世紀、一甲子、七十餘年……,陰霾仍然籠罩著島嶼,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

文章連結:張文隆 2018 01 31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2018 01 17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2018 01 17 臉書貼文

約二十年前,我在日本東京大學訪問,認識一位韓國年輕學者,很談得來。他告訴我,韓國人很喜歡看戲──看自己的戲;各式各樣的戲,舞台劇、電視劇、電影,還有輕歌劇(light opera)。後來知道他們也把明成皇后(閔妃)的故事編成輕歌劇,我有朋友到韓國訪問,接受招待去觀賞,嘖嘖稱奇。

這是在韓劇流行以前的談話,後來韓劇在亞洲大大流行,包括臺灣,我一再想起這位韓國學者朋友的話。韓國人給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戲劇機會,到後來才能走出韓國,風靡亞洲。

《幸福路上》要挑缺點,一定是有的,但它真的很值得觀賞。如果我們不給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戲劇機會,那麼,誰來給呢?然後,誰讓它有機會成長、有機會走出去讓外人看見?

我很感謝臺灣社會買我寫的臺灣歷史的書。讀者給我的肯定,是讓我繼續走下去,想為臺灣寫出更好的書的最大動力。

請給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國家一個機會。

文章連結: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2018 01 17 臉書貼文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