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時事 (第 12 / 36 頁)

2023年第二天晚上來聽好歌 聽見/看見台灣的好、真純,以及昇華之美

2023年第二天晚上來聽好歌 聽見/看見台灣的好、真純,以及昇華之美

傍晚回家途中,因為聽到關於抖音&主流文化之操作的分析,心情苦悶。晚上看到鄭仰恩教授轉貼「唱頌台灣」陳淳杰專集、朱約信主持,打開聽,歌真好聽,陳淳杰教授唱得真好。

有〈蝴蝶自由飛〉、〈牛犁歌〉、〈毋通嫌台灣〉、〈無花果〉、〈等待自由的風〉、〈發光的靈魂〉、〈秋天的孩子〉、〈願我會愈疼祢,我主基督〉。

阿,怎麼雄雄想起鄭南榕呢?並懷想起孤獨的先行者彭明敏教授。

連結就放留言欄。如果今晚你想看到台灣人過去的努力、台灣的美好,給我們勇氣面對當前的困境,並想像台灣應有的未來,就讓這美好的歌聲伴您度過2023年第二個夜晚吧。在愛與勇氣中,我們一起面向這一年的挑戰。

2023保台關鍵年 祝大家新年平安順序 / 附給「保台小書」索取者的信

2023保台關鍵年 祝大家新年平安順序 / 附給「保台小書」索取者的信

日子過得有夠快,感覺今年尤其快,每天忙、忙、忙,怎麼一年就這樣要結束了?!

最近見到一些朋友,很深刻感受到大家的焦慮和沮喪。我其實天性悲觀,就像我對轉型正義的落實,就是很悲觀。但另一方面,我有不放棄的個性,而且常替別人感到「毋甘願」,我們的前輩奮鬥這麼久,近一點都可以講到1920年代反殖民運動,更遠的,可以從荷蘭時期一直到日本時代原漢各自的「反抗.抵抗」歷史,但這部分台灣社會最不想或無由知道。我不是為自己「毋甘願」(我一切都還好啊,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就是毋甘願:濟濟前輩的犧牲與努力,怎能化為烏有?應該是台灣人的台灣,怎能變成他人的台灣?永遠作為他人手段與工具的台灣,哪天才能本身就是目的?

以下為給「保台小書」索取者的信

照片是12/17在台北市青島東路「人權市集」擺攤賣書,與陳淳同學合影於書攤前。

~~~~~~~~~~~~~~~~~~~~~~~~~

親愛的朋友:

很感謝你填表單索取鄭欽仁教授《今日的烏克蘭是明日的台灣》一書,希望讀了有收穫,一起思考並面對台灣前所未有的危機。

這本「保台小書」是跨世代合作的成果──鄭欽仁教授+周婉窈+魔魔嘎嘎,如果加上「台灣國家認同選冊小組」,以及參與擺攤賣書的大學部學生,我們真的就是在踐行老、壯、青、少「做伙拍拼」(一起打拼)。我們相信民主前輩的理念、智慧、奉獻,以及豐碩的經驗需要傳承,沒有他們一路以來的犧牲奮鬥,台灣不會有1992年開始的自由民主化;但三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遲滯,甚至後退,而且台灣的局勢沒有比此刻更險峻了,為了島嶼子孫的未來,遏止強敵入侵、捍衛台灣,保住我們的生活方式,台灣人更需要跨世代合作,我過往的經歷和所學剛好可以作為橋樑,這是我的榮幸,也是無法推卸的責任。

2023年我們會繼續推「台灣國家認同選冊」的書,也會隨買隨送一本「保台小書」。屆時也請支持、惠予響應。台灣人需要了解自己的過去和文化,尤其面對強敵及其島內協力者鋪天蓋地的認知作戰,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認識是我們最堅實的堡壘,假消息、扭曲的統派詮釋,再怎麼轟炸都無效。反之,如果我們腦子裡是一片空白,或糊裡糊塗,認知作戰當然有效,而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瓦解台灣。面對歷史認知戰,讓我們合力打造最堅實的認知堡壘!!

在2022年的歲暮,我和選冊小組的夥伴一起祝賀你

新年平安如意!!

周婉窈敬上

2022年12月31日

「戰鬥藍,就是投降藍」

「戰鬥藍,就是投降藍」

昨天賴中強律師的臉書貼出「戰鬥藍,就是投降藍」一文,旨哉斯言!!

非常值得看,放留言欄,請關心的朋友點閱。

戰鬥藍的「戰鬥」是對內,要鬥垮台灣吧?如果他們敢到中國當紅色中國的戰鬥藍,我就服了。國民黨不是一直糾結在「國共」問題中嗎?那麼勇,何不到中國城市巷戰?將你們享受的台灣的自由民主人權帶過去?!

圖片是這一期Time的封面──Person of The Year: Volodymyr Zelensky and the Spirit of Ukraine

看到圖中有非常多的「日頭花」,格外感動!!

賴律師貼文引述:

總統今日公布「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

所以這個方案是藍綠基本方向上都支持囉?

沒有,沒有。

藍軍最大的麥克風,趙少康說「堅決反對延長兵役」,「未來國民黨執政時一定會把役期改回來。」

所以,國民黨現在到底是朱中央?還是趙中央?還是朱趙唱雙簧?戰鬥藍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國民黨執政時一定會把役期改回來」?

(引文結束)

「只有備戰才能避戰」 日本都必須以備戰來避戰 何況台灣!!

「只有備戰才能避戰」 日本都必須以備戰來避戰 何況台灣!!

早安,各位朋友,今天是聖誕節,祝賀大家佳節快樂!!

一早讀到松田康博的文章(連結在留言欄),看題目以為是講台灣,原來是講日本。

以前我有一位常來往的日本朋友,他負責日本一個基金會的運作,該基金會非常有名,資源豐厚。那時候台灣情勢還沒這麼險峻,但大家普遍有危機感(反而現在沒有!!),他說:日本人晚上拿一本書看,看看睡著了,不用擔心第二天醒來日本不見了,但台灣人會擔心。

這已經是將近20年的事情了。有時很羨慕日本人看書可以看到睡著,然後第二天日本還在。前不久和一位研究台灣的著名日本學者聚餐,我很少有「學界社交」,因此下次見面可能幾年後。當時走在路上就在想:下次見面,台灣還在嗎?或許永遠見不了面了。最近常有很多例行的事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的感覺。

最近非常忙,比以前都忙,有次在沙發睡著,做奇怪的夢,夢中一直流淚,突然醒過來,真的就是在流淚,淚下如行。我們不能放棄,台灣民間力量仍在,我們必須再度集結,捍衛我們唯一的台灣,那是我們的祖先和前輩打拼來的,這裡有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夢想所繫。地理的台灣永遠會存在,但我們的台灣未必。讀歷史的我,深知一個社會有那麼多裡應外合的力量(媒體+諸多行業的領導層),情勢就是非常險峻。但我也知道,人世是人的世界,意志、決心、智慧、努力+團結,我們就有活路。處於絕境的人,沒有悲觀的餘地。共勉之、共勉之!!

圖片輯自DW中文──德國之聲 臉書 2022/12/12(連結見留言欄)。

馬特維丘克(Oleksandra Matviychuk,圖中人)是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成立於2007年)的負責人,該中心與白俄羅斯人權倡議者阿萊斯∙比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以及俄羅斯的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共同獲得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

必看《流麻溝十五號》理由+1:語言!語言!語言!人權日週末請務必去看喔

必看《流麻溝十五號》理由+1:語言!語言!語言!人權日週末請務必去看喔

從1950年代到現在,七十年來,台灣已經「被」改造成非常不一樣的語言社會。不要說七十年前,就我成長的環境來說,台語和日語是社群的語言,那時候只有在學校才講「國語」,周邊也聽不到標準國語,連我們國小的外省老師也是滿口鄉音,要說有所謂的標準國語,大概就是外省小孩聽的廣播劇──不要忘記,外省第二代不是和父母學「國語」,所謂「標準國語」是黨國透過學校教育以及各種傳播管道打造出來,它同時打造了互相認同的「外省人」;歷史上,外省人就是中國一省中的外地人,哪有來自全中國35省的外地人會互相認同成一個「族群」的,那不是黨國artificially made,又是什麼?當然另有一人口結構因素:少數外地人(與統治者有關)vs.多數本地人。

相對於外省小孩聽「國語」廣播劇,我們聽台語廣播劇,如《阿,無情!》(《悲慘世界》),至今難忘那充滿感情的「阿,無情」的呼法。台語之外,父母會用日語議論小鎮緋聞──因為不想讓小孩聽到;那樣的時代已經隨著老一輩人凋零而消逝了。

有年輕人說,看《流麻溝十五號》,聽到一下子「台灣國語」一下子日語讓他很「出戲」,但就是片中台語、日語、台灣國語,以及不標準的「國語」交雜在一起,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向過去的門,讓我很「入戲」!如果嚴水霞和杏子講一口標準華語,才真會讓吾輩「出戲」呢。

繼續閱讀

請聽一位新竹年輕媽媽的話:亡國感不是假議題 / 一旦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圖文符或不符,你來判斷)

請聽一位新竹年輕媽媽的話:亡國感不是假議題 / 一旦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圖文符或不符,你來判斷)

這是一位新竹年輕媽媽Lydia Su前天(12/3)的貼文。

2018年韓流大海嘯之後,她邀請我到新竹演講,我們素不相識,但她的信寫得很懇切,我就答應去給演講。

台灣會不會亡,真的不是假議題。我覺得她的比喻很好:就跟「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騎機車請戴安全帽」一樣,就算你聽到爛聽到煩,但這就是你必須牢記在心、必須時時遵守的事情。

但我知道很多台灣人就是不信邪,即使將來我們都被發配到新疆教育營,他們也還會繼續咒罵那些主張「只有備戰才能避戰」的台灣人。

繼續閱讀

再度呼籲大家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真的很值得看

再度呼籲大家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真的很值得看

前天(12/1)台大研協會等學生自治團體包場看《流麻溝十五號》,請我映後短講。

過幾天我再將短講的主要內容整理出來。前天再度看,還是很感動,講話時情緒都還沒恢復過來。三位女主角,杏子和嚴さん是好幾位女性政治犯的「匯合」,陳萍也是存在的(黃秋爽口述歷史提到一位「朱小姐」),情節虛構性比較高,但再度觀看,我覺得三位女主角的「人格」都有內在的一致性,真的很不容易。最算我知道很多「史實」,她們仍然是電影中具有自己的個性和靈魂的characters。

今天是週六,明天是禮拜日。如果選後你很鬱卒,真的,請進電影院支持這部電影。鬱卒的台派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買票去看,我們就會有下一部更大膽「直面」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

根據維基百科:《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首日觀影人次69.8萬人,打破紀錄,成為韓國電影史上最高首映觀影人數的電影,第二天中午突破100萬觀影人次。我們只要總共有40萬人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就會有下一部、下下一部……。是所至祈,是所至禱。

照片借用自研協會副會長高鉦詠同學的臉書,謹此致謝。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台灣由於各種原因(最嚴重的是黨國生態延續的結構性因素),戰後巨大歷史創傷的二二八只有兩部電影(一部只拍到227),延續43年的白色恐怖(1949-1992)比較為人所知的大概只有一部《超級大國民》,以及目前正在放映的《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寄望將來有更多這類的電影,但首先,台灣人要進電影院看電影!!

25年前,我還是中研院助研究員,到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在六人共用的研究室認識韓國年輕學者河世鳳先生,很談得來。他告訴我韓國人很喜歡看戲──戲劇喔,那時候是1997年,電視韓劇還沒大流行。河世鳳先生的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講的是進劇院看戲劇,電影、電視是這個愛看戲的「末端」,當然很重要,但源頭是劇院的戲劇。

繼續閱讀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昨天花一整天的時間,在兩位年輕朋友的協助下,終於將保台小書寄給所有登記索取的朋友。這次是再刷本,有修訂,共寄給254位臉書朋友,計371冊。兩次共寄出494本,可以說約五百本,感謝大家有興趣讀這本小書。

作為「黨外囝仔」,衷心希望黨外運動能再起,再度讓社會看到令人感動的黨外精神。至少我是在這樣的感動中,成為今天的我,沒有忘記初衷。

如果你覺得鬱卒,請進電影院支持《流麻溝十五號》,相信它會帶給你想了解台灣歷史的動力,也會帶給你前進的力量。

我從加拿大回台灣短暫停留的79歲鄉親好友說,電影的台詞「犧牲帶來力量」給她力量。

本土派只要有四十萬人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就可以有下一部、再一部、再下一部……,更好、更感動人的電影,講我們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希望。誰說過呢?──No history no nation。

新竹人&台北人看過來 請聽鄭欽仁教授的呼籲!

新竹人&台北人看過來 請聽鄭欽仁教授的呼籲!

昨天《沃草》刊登〈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柯文哲背叛辛志平、蔣萬安背叛蔣經國,新竹人、臺北人要做明智抉擇〉一文。

這是鄭欽仁教授為九合一選舉而寫的文章。鄭教授是新竹人,出身新竹鄭家,屬於鄭用錦派下家族;鄭用錦是台灣第一位本地人進士鄭用錫的親弟弟。鄭教授也是新竹中學校友。請聽聽「老新竹人」如何說。

照片:1971年4月10日因美、中進行「乒乓外交」,新竹中學辛志平校長(中)受教育部之託赴日瞭解情況。事先辛校長設法通知當時在東京大學讀博士班的竹中校友鄭欽仁(左一)與之會面。照片是鄭欽仁接待辛校長等人的情景。(鄭欽仁教授提供)

連結放留言欄,敬請過目。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