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子」情境體驗小記(自首:有暴雷的嫌疑)
明天(2/2)下午1:30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舉行啟用典禮,之後就開放了,很歡迎明天大家來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雖然碑文還空白,藝術設置卻非常特別。除了很具現代感之外,我沒專業知識從美學角度談論它,但就設計的原意來說,我認為有達到目標,甚至超過預期,可能還會起多重交錯的視覺效果。
繼續閱讀fb blog版
「黑盒子」情境體驗小記(自首:有暴雷的嫌疑)
明天(2/2)下午1:30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舉行啟用典禮,之後就開放了,很歡迎明天大家來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雖然碑文還空白,藝術設置卻非常特別。除了很具現代感之外,我沒專業知識從美學角度談論它,但就設計的原意來說,我認為有達到目標,甚至超過預期,可能還會起多重交錯的視覺效果。
繼續閱讀今天是您的生日……
今天是您的生日,您摯愛的父老鄉親兄弟姊妹,以及許多在您死後很久才出生的少年家也沒忘記您。
大約十年前的2011年7月1日,在您被發現已經失去生命的所在,台大研究生協會為您舉辦一場紀念晚會,之後,像那泰雅族的射日傳說一樣,台大師生接力奮鬥,每年都舉辦晚會,今年是您逝世40週年紀念,而這裡已經有了紀念您的廣場,以及藝術設置。
2014年我的《少年台灣史》放了一張您的罹難地點素描,當時只能這樣寫:
繼續閱讀終於……約40年後在您被發現已失去生命的所在
一個歷史工作者常會發現他/她的心,是諸多不同時間和空間脈絡的人事物盤據交錯在一起,不錯亂不糾纏時才會是個學者吧?
Dear friends,記得陳彥霖天使般的笑顏、周梓樂陽光般的青春嗎?
繼續閱讀相隔一甲子的對談!!
這個星期五楊維哲教授要和凃峻清同學對談,楊教授1939年生,今年81歲,凃同學和主持人林婕琳同學都是1999年生(20世紀最後的寶寶),今年21歲,他們之間差60年,一甲子耶。
在我還未臻成熟的世代分析裡,楊教授屬於台灣戰後第一代「天然台」,然後中間是什麼呢?總之,黨國教育出來的絕大多數人則擁抱不是台灣的「故鄉」(如何名之,暫時不表),直到五、六十年後,台灣才出現第二代「天然台」,週五就是兩代「天然台」的對話。這樣的對話,不是很難得嗎?歡迎您來參加喔。
台大「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從2011年學生會+研協會,自動自發奮鬥到現在,明年2021年廣場藝術設置就會完工,整整十年!!請告訴我,是快還是慢?島嶼的路就是這麼難走,但沒有再接再厲的學生們,我們哪裡都走不到阿。親愛的朋友,您要知道學生自治團體都是一年就換下來了,這種永不放棄的接力賽精神,讓人想起泰雅族的射日傳說。太令人感心了,我們的年輕人!
週五晚上,不要忘記來見證相隔60年的對談囉。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20 05 04 報導
如果你有在關心香港反送中運動(自由之戰),那麼,可以想想如果三、四十年後,才要來重新調查周梓樂、陳彥霖罹難事件,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明年,陳文成事件就滿四十年了。時間一直過,正義卻永遠來不了。
遲來的正義,到底在怎樣的意義底下還是正義?更何況可能永遠到不來。
退休後,我希望能讀點哲學的書,為了解答自己的困惑。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20 05 04 報導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9 11 02 報導
原本以為是「不能講」的事情,結果排在我前面發言的人都講了,我也就接著講囉。
事情是這樣的:楊泮池校長時期曾承諾台大校方要募一半的款額,換校長後,有人拒絕募款。所以,「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施需要1,200萬,全部要由陳文成基金會來募款,募足之後才能啟動廣場景觀工程。
繼續閱讀分享文章:風傳媒 2019 07 02 專文
38年前的今天,陳文成被發現躺在台大研究圖書館的草坪上,已失去生命。到底我們應該在7月2日或7月3日紀念他,無法確定。
昨天晚上,預定在陳文成紀念廣場舉辦紀念晚會,因為下大雨,改到旁邊的一活103室,真的就在旁邊,以前在室外舉辦時,很多人也就坐在那個房間外面的階梯上。
這是從2011年陳文成殉難30周年開始舉辦的,已經是個「傳統」了。
繼續閱讀分享文章:臺大學生會 NTUSA 2018 12 13 臉書貼文
寒冬不屈,才有可能等到春天來臨。
在嚴寒的日子裡,還是有好消息啊。
臺大「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終於定案了,應該不會再被翻案了。
今年10月中下旬靠台大學生、老師的警覺和努力,以及多位校務會議代表發言相挺,才捍衛住這個八年接力爭取到的紀念廣場。
台灣的路很難走,不從挫敗中站起來,繼續打拼,就只有坐以待斃了。努力未必有用,但不努力必敗。在氣候越來越寒冷的此刻,共勉之。
請看台大學生會第一則報導。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8 10 21 報導
眾志有時真的可以成城。
向每一位為捍衛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付出心力和行動的台大師生致敬!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40888
台大十三個學生會關於校長撤案的聯合聲明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