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窈部落格

fb blog版

第 29 / 116 頁

再度呼籲大家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真的很值得看

再度呼籲大家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真的很值得看

前天(12/1)台大研協會等學生自治團體包場看《流麻溝十五號》,請我映後短講。

過幾天我再將短講的主要內容整理出來。前天再度看,還是很感動,講話時情緒都還沒恢復過來。三位女主角,杏子和嚴さん是好幾位女性政治犯的「匯合」,陳萍也是存在的(黃秋爽口述歷史提到一位「朱小姐」),情節虛構性比較高,但再度觀看,我覺得三位女主角的「人格」都有內在的一致性,真的很不容易。最算我知道很多「史實」,她們仍然是電影中具有自己的個性和靈魂的characters。

今天是週六,明天是禮拜日。如果選後你很鬱卒,真的,請進電影院支持這部電影。鬱卒的台派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買票去看,我們就會有下一部更大膽「直面」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

根據維基百科:《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首日觀影人次69.8萬人,打破紀錄,成為韓國電影史上最高首映觀影人數的電影,第二天中午突破100萬觀影人次。我們只要總共有40萬人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就會有下一部、下下一部……。是所至祈,是所至禱。

照片借用自研協會副會長高鉦詠同學的臉書,謹此致謝。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台灣由於各種原因(最嚴重的是黨國生態延續的結構性因素),戰後巨大歷史創傷的二二八只有兩部電影(一部只拍到227),延續43年的白色恐怖(1949-1992)比較為人所知的大概只有一部《超級大國民》,以及目前正在放映的《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寄望將來有更多這類的電影,但首先,台灣人要進電影院看電影!!

25年前,我還是中研院助研究員,到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在六人共用的研究室認識韓國年輕學者河世鳳先生,很談得來。他告訴我韓國人很喜歡看戲──戲劇喔,那時候是1997年,電視韓劇還沒大流行。河世鳳先生的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講的是進劇院看戲劇,電影、電視是這個愛看戲的「末端」,當然很重要,但源頭是劇院的戲劇。

繼續閱讀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昨天花一整天的時間,在兩位年輕朋友的協助下,終於將保台小書寄給所有登記索取的朋友。這次是再刷本,有修訂,共寄給254位臉書朋友,計371冊。兩次共寄出494本,可以說約五百本,感謝大家有興趣讀這本小書。

作為「黨外囝仔」,衷心希望黨外運動能再起,再度讓社會看到令人感動的黨外精神。至少我是在這樣的感動中,成為今天的我,沒有忘記初衷。

如果你覺得鬱卒,請進電影院支持《流麻溝十五號》,相信它會帶給你想了解台灣歷史的動力,也會帶給你前進的力量。

我從加拿大回台灣短暫停留的79歲鄉親好友說,電影的台詞「犧牲帶來力量」給她力量。

本土派只要有四十萬人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就可以有下一部、再一部、再下一部……,更好、更感動人的電影,講我們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希望。誰說過呢?──No history no nation。

新竹人&台北人看過來 請聽鄭欽仁教授的呼籲!

新竹人&台北人看過來 請聽鄭欽仁教授的呼籲!

昨天《沃草》刊登〈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柯文哲背叛辛志平、蔣萬安背叛蔣經國,新竹人、臺北人要做明智抉擇〉一文。

這是鄭欽仁教授為九合一選舉而寫的文章。鄭教授是新竹人,出身新竹鄭家,屬於鄭用錦派下家族;鄭用錦是台灣第一位本地人進士鄭用錫的親弟弟。鄭教授也是新竹中學校友。請聽聽「老新竹人」如何說。

照片:1971年4月10日因美、中進行「乒乓外交」,新竹中學辛志平校長(中)受教育部之託赴日瞭解情況。事先辛校長設法通知當時在東京大學讀博士班的竹中校友鄭欽仁(左一)與之會面。照片是鄭欽仁接待辛校長等人的情景。(鄭欽仁教授提供)

連結放留言欄,敬請過目。

請給基進機會 請給台灣本土派小黨機會

請給基進機會 請給台灣本土派小黨機會

昨天早上參加基進黨記者會「社會賢達挺基進 1126返鄉投票去」。

陳奕齊主席已經有聲音講到沒聲音,喉嚨失聲,只能簡單講幾句話,秘書長王興煥接著講話,因為陳主席嚴重「梢聲/sau-siann」(聲音沙啞),可能加上最近選戰的壓力,幾度哽咽,令人「足毋甘」(很不忍)。

繼續閱讀

保台小書已寄出123本,尚未收到的朋友,請稍候

保台小書已寄出123本,尚未收到的朋友,請稍候

最近忙到連po個簡單的貼文都沒時間,此刻總算稍有點空暇。

11/8開放保台小書給臉書朋友索取,原預定100本,沒想到一下子就超過200本,表單關閉時,約500本。只要在關閉前有登記,一定會送書。上星期四(11/17)與兩位年輕朋友一起從列印地址標籤到封信封,趕在郵局關門前以限時專送寄出。共寄給82位朋友,寄出123本。

我手邊剩沒多少本,小書11/11已送再刷,但沒想到遇到印刷廠的「旺季」(印月曆、日曆等),可能要到月底才會拿到書,拿到後會盡快以限時信方式寄給約二百五十位的朋友,讓您久候,足歹勢耶。

寄書也是大學問,三人電腦+手工,一個下午只能完成一百多本的作業,加上還有另外一位年輕朋友的前置作業,可以說真「厚工」。不過,下次應該會「得心順手」多了。很感謝大家對這一本小書的青睞。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只有一個生死以之的所在,一定要保住她。

台灣由於走所謂「寧靜革命」的路線,分期付款,結果利息越付好像越高。KMT/ROC黨國生態,歷經30年,至今仍很穩固,還生生不息;我們的路很難走,真的很難走。每次選舉都是生死存亡的關鍵,雖不及就死了,但可能走一步後退二步,一不小心就掉到萬水不復的「落漈」裡頭,豈能不戒慎小心!(萬水不復,萬水不流東;不是寫錯字喔,不過,意思一樣。)

今天聽聞我的101歲的忘年朋友鍾逸人先生為這次選舉很憂心,感到很難過。我每次想到:我們已經奮鬥犧牲的濟濟前輩,臨事都還要諦聽我們的呼喚,呼喚他們來保佑台灣──想到他們離開人世都不得安息,就非常不忍、不安。哪一天我們也會加入不得安息的行列嗎?千萬不要、千萬不要。

感謝「秒殺」索取保台善書 表單已關閉 但請注意未來的贈書活動

感謝「秒殺」索取保台善書 表單已關閉 但請注意未來的贈書活動

昨天下午近七點時貼出《今日的烏克蘭是明日的台灣》索書表單,原本預計一個星期達標,也就是送出100本。我八點時,好奇到後台看一下,嚇一大跳,怎麼已經超過200本!!當時想說已經超過預定的本數,關閉表單也很怪,而且我不知如何關閉。緊急和我的學生周馥儀博士聯絡,我們決定就讓大家填寫,第二天清晨再關閉。關閉前有登記的朋友一定會收到這本小書。

真的很感激大家對這本小書的愛顧!!再刷勢在必行,我們預定11月底以前將小書寄到已登記的朋友手中。會按照登記時間先後來寄,比較晚登記到的朋友,可能要等再刷版,但應該不會晚過11月底,敬請稍候。

如果你沒登記到,請不要失望,我們在推「台灣國家認同選冊」活動,會和台灣各地獨立書店合作,一直進行到明年年底。目前推18本書,因為支持18歲公民權公投,以「18」為數目,11月26日以後(祈禱公投會過!!),我們就不限定數目,會增加選書。台灣有很多好書,就是看的人不多。我和顏娟英教授有共同的夢──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文藝復興」。台灣要有文藝復興,首先要能知道台灣過去有哪些遺產──精神的、物質的,讀書是第一步。這是我們想推選書的原因和動力之所在。這本小書〔以及構想中的贈品〕將是我們和台灣各地朋友結緣的小物。

昨天小書的圖片背景是一本英文書,Johannes Remy的Brothers Or Enemies: The Ukrainian National Movement and Russia from the 1840s to the 1870s,探討19世紀中葉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的書,很值得看。書題「兄弟或敵人」,是不是特別具有提示性?

另外,「黎胖」臉書有一系列介紹烏克蘭歷史的文章,共十篇,非常值得看,尤其每篇後面「以烏鑒台」的省思,很具參考價值。烏克蘭在1991年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但她經歷非常慘烈的歷史,如果從1654年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簽署算起,337年,從1919納入蘇聯算起,也72年。不要忘記,烏克蘭的國歌是160年前一位詩人兼民族誌學者Pavlo Chubynsky寫的,是的,烏克蘭再怎樣受到強國侵略,都會如其國歌所誓言的,「烏克蘭仍在人間」。

黎胖的「烏克蘭專題」連結,請見留言欄

明天《流麻溝十五號》院線上映,逐家(大家)相招去看,才有下一部!!

明天《流麻溝十五號》院線上映,逐家(大家)相招去看,才有下一部!!

明天10/28《流麻溝十五號》就要在全台電影院放映,非常寄望有《海角七號》的奇蹟,因著觀眾看後的口碑而帶來亮麗的票房。

10/6我看了試映,非常感動,後來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在10/21有一場包場,我因為已安排和高英傑老師(高一生次子)對談,無法去看。基金會的龍三說,好多人都在問:「周老師有來嗎?」是的,我一定會再看一次。昨天遇到我的同事,她和妹妹去看10/21的包場,我問她,她的妹妹覺得怎樣?她說,妹妹看到哭。我的同事如何感覺,不是重點,因為她就和我同個領域,但她的妹妹看到哭,給我很大的信心,所以雖然我還沒看第二次,還是要再來推一下這部電影。

不能「劇透」,那我要怎樣來推薦呢?

繼續閱讀

今天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1周年紀念,去年「光」展拙文,敬請參考

今天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1周年紀念,去年「光」展拙文,敬請參考

去年(2021)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全台灣有不少紀念活動。我參與了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光」展)的籌劃與展出。

在籌劃「光」展期間,黃土水的雕刻《甘露水》奇蹟式重現人間,為「光」展帶來璀璨的光芒。如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台灣文化協會,是要替殖民地人民帶來光,那麼,《甘露水》本身就是光的存在。

這個展覽在我不斷的鼓吹之下,台語終得「現身」。這是第一次在美術展覽中,畫家和作品出現時先用台語拼音,有經驗非常豐富的藝術總監說:看了非常感動!我們的用意是希望能多少再現當時的語言情境,除了標注台語音,提綱挈領的語音導覽也有台語版(我錄製台語引言);阮劇團的文化劇《加入B會的人》也是用台語演出。比較可惜的是,現場無法提供台語導覽。復振台語的路還很漫長,我們必須繼續努力。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