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伊猶少年),9月2日院線上映,必看!!(另類推薦文XD)

8月18日我和陳弱水受林靖傑導演之邀出席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首映會。如同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一樣,事先沒有任何預想與期待,但同樣的是:非常感動!

坦白說,看完後各種思緒紛湧而來,一時很難整理,有文學、土地、河川、親情、愛情、社運、政治,乃至於整個台灣戰後歷史的一筆爛帳等大議題。片尾吳晟小孫女可愛的台語,更刺痛我的心,阿,那麼自然的台語卻已消失在我的朋輩和學生輩的舌尖,更不要說他們的囝仔的小舌頭上。

為何葉石濤說:「沒有土地,哪有文學?」這部影片是最好的詮釋。來自土地的詩人,不是作文喊喊,吳晟的生活是最好的示範。

影片中枯乾的河川上游,已經瀕臨死亡的出海口,要求我們正視島嶼的山河與生態──這個議題太大,就此省略。關於吳晟,我不懂詩,不想當一日詩評家,也讓我跳過。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很多很好的評論才是。在這裡,我想講兩個可能不是一般影評的重點,卻令我印象極為深刻。

首先,這部影片多少還吳音寧一個公道(does her justice)。影片開拍在2017年,我想沒有人會想到要拍文學家/詩人,結果整個2018年我們的詩人,卻要面對人生最大的磨難──必須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女兒被抹黑、被往死裡打。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作為人父的悲痛、憤恨,以及有如刀割的毋甘(m̄-kam/不捨)。

其實2018年3月爆發的北農事件要和該年1月發生延續一年的「管案」一起看,兩個事件不是憑空而來,看來是前哨戰,為後來的韓流大海嘯做鋪陳。身在其中的吳音寧很清楚,她在2017年6月一上任就被三中+TVBS等媒體「盯上」。請不要小看這些媒體,它們不是孤立的,背後是一甲子以上KMT/ROC黨國打造出來的結構與生態,其實到今天都「其命維新」。媒體每天每天給你憑空亂報,就可以將白布染黑,吳晟無法接受的是,吳音寧明明不是那樣,怎麼被抹黑成那樣。女兒被蹧躂(tsau-that)是他最大的痛。日後吳音寧說:「多方管道,強力的掃射,我認為,北農事件,很可能是,中國更全面介入的一次操兵演習,而一一二四的選舉,也應驗了中國介入的績效……。」(吳晟,《北農風雲》,頁247)。拉長來看,和管案一樣,都是1124的前奏,只是一个是全力挺某人,一个是全力打垮某人。媒體暴力真的很可怕,我先生陳弱水選台大校長時,被某週刊先是說成「台大幫」,後來又急轉彎變成「中研院幫」(同一刊物耶),你真的就是無法應付這種媒體暴力。

吳音寧下台後,誰又去管誰當了北農總經理?誰又去管總經理的錢用到哪裡去?因為目的達到了,誰還管北農阿。又要選舉了,台灣人一定要警醒、小心。這部紀錄片,見證了台灣戰後歷史「無形殺手」的強大,它殺人不見血,因為把你黑掉,你就死了。

再來要講最佳女主角莊芳華(吳晟夫人)。我對莊芳華本來沒有特別感覺,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被她吸引住,阿,怎麼有這樣的農婦?!原本沒有怎麼多想,直到莊芳華在屋內彈鋼琴時,猛然想起:阿,她不就是莊秋雄的妹妹?

莊秋雄(1939-2022/8/7)才剛過世不久,更令我有唏噓之感。我想台灣,除了黨外運動的老輩外,知道莊秋雄的人不多,但海外台獨運動的參與者應該都知道他。他在1971-1974年負責台灣獨立聯盟(WUFI/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島內文宣工作,也就是想辦法從美國將台獨理念傳回台灣。他設計了後來建國運動廣為使用的台獨標誌:上△下○,就是1971年小林正成來台灣散發傳單時,攜帶的貼紙圖樣(圖3)。這個標記也印在《台独》刊物封面上(圖4)。海外獨立建國運動有很多才華洋溢的人,有音樂才能的,有繪畫才能的,莊秋雄屬於後者。

提莊秋雄不是要說莊芳華就是「他的妹妹」,莊芳華自己就散發光,不需要別人的光來照亮她;但各自為光,卻亮成一片,更令人感動。莊芳華非常特別,她也寫文章,但不是風花雪月,也不是故作新愁,她針砭時事,這已經很特別了,更特別的是,22年前她出版過一本書──《有形文化 無形殺手:龍應台的真面目》(台北:富春文化,2000)。她應該是屬於那種可以看透表面,直觀核心的人。她對龍應台的批評非常犀利──哈哈,龍應台可自認為犀利喔,其實在莊老師的引述下,龍應台就是超級自戀、自信、自褒到我看了都臉紅,那種膨風的「境界」真的不是台灣人可以企及的。我自己幾乎不看龍應台的文章,有一次在書店翻她《百年思索》,真的嚇一跳,台灣歷史的文盲也和你談「百年」?!莊芳華引龍應台:「我的文章注滿感染力與煽動性,它超越黨派、不涉權力的性格使人放心。感性文字中蘊藏著最直接的批判,人心為之沸騰。冷漠的人被感動了,忍受的人被激勵了……」(頁31-32)我還以為我看錯了,這不是要別人來寫才算得準嗎?大概「作文大家」龍應台覺得這麼美好的自誇文字怎麼可以讓別人來寫?以前講「超越黨派、不涉權力」,還能騙騙人,幸好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最講去政治化的,可能最政治化。請問,你說龍應台超越了什麼黨派,不涉什麼權力的?

我非常佩服22年前莊芳華老師就看透龍應台,即使現在還是很多人被她蠱惑。我想起,也大概22年前或更早些,我和我先生和一位非常傑出優秀的科學家吃飯,席間他的夫人大讚龍應台那篇開口就用文明教訓人的文章,我發現我們的科學家不發一語。他和夫人感情非常好,但「識人」這點上顯然和夫人直覺不同。後來,我也間接得知他對當時紅極一時某名女人,也是冷淡的。要再過好多年,人們才開始知道「看錯人」了。

莊老師22年前的書,現在拿來讀仍然非常令人佩服。但是,龍應台仍然「繼續佔據主流」(莊芳華語,頁31),仍然懂得如何站到主流。莊芳華說:「在台灣的主流媒體,長年仰著頭當指導者的龍應台,其『寫作策略』,無論是當年還是今天,永遠佔據最有利的地位。」(頁31)阿,22年後仍然這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政大民調「維持現狀派」都是50%以上。就此而言,讓人懷疑台灣到底有沒有進步?

莊芳華指出:「『中國文化優越感』造就的文學市場,不曾正眼看待台灣文學,台灣子弟無緣閱讀,也就無緣體會那種描寫土地、人民、生活、真切情懷的藝術美感,更無從理解關懷斯土斯民的在地精神。」(頁62)。22年前是這樣,現在有沒有好一點?應該是有吧,所以我們才有這部吳晟文學紀錄片。但你若去看從2009年到現在,哪些文學家在裡面呢?我會聽到這個系列,是幾年有位臉友對於這個系列選的人選很不滿,才略有印象。最近因為吳晟紀錄片才去看過去紀錄片的「主角」,第一個反應是:阿,怎麼沒有鍾肇政?怎麼沒有李喬?也才知道原來前陣子連公車站都有廣告的朱家紀錄片就佔系列三的四部之二。只能說,主流恆為主流。

如果你不認為我們就要「維持現狀」,讓過去黨國的文學主流恆為主流,那麼,請去看這部紀錄片。相信你會覺得我沒騙你去看,反而可能會有比我還深刻的感受,以及改變現狀的動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