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台灣由於各種原因(最嚴重的是黨國生態延續的結構性因素),戰後巨大歷史創傷的二二八只有兩部電影(一部只拍到227),延續43年的白色恐怖(1949-1992)比較為人所知的大概只有一部《超級大國民》,以及目前正在放映的《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寄望將來有更多這類的電影,但首先,台灣人要進電影院看電影!!
25年前,我還是中研院助研究員,到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在六人共用的研究室認識韓國年輕學者河世鳳先生,很談得來。他告訴我韓國人很喜歡看戲──戲劇喔,那時候是1997年,電視韓劇還沒大流行。河世鳳先生的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講的是進劇院看戲劇,電影、電視是這個愛看戲的「末端」,當然很重要,但源頭是劇院的戲劇。
後來韓劇在台灣大流行,我常常想起河先生的話。我有位很親的親人有一次出差到韓國,對方單位招待他去看「輕歌劇」(light opera),他素愛藝術,回來津津樂道,我一聽戲劇內容,就猜到是閔妃(明成皇后)的故事。我癡想:哪天我們的公司招待外國賓客也是帶他們去看台灣的歷史劇,有那麼一天嗎?
有一位修過我的課的年輕人洪嘉翎同學,現在在韓國讀博士,兼做戲劇行業相關事務,我很好奇問她一些事情。她告訴我:韓國本土的戲劇,一旦受歡迎,至少演半年以上;首爾大學附近,大大小小,就有約一百家劇院。這都非常讓我震驚。反觀台灣,很好的戲劇通常只能演出三天四場。最近去看的《非常上訴》,很有深度,只演出三場!好幾年前我看過的歌劇《黑鬚馬偕》,是國家戲劇院的旗艦劇,非常好,也只演出三天四場或五場(記得如此,頂多四天吧),連很受歡迎的歌仔戲好劇,如《雨中戲台》、《凍水牡丹》,以及大製作的《光華之君》,也都是這樣,要再演,往往是幾年後了。
這有什麼差別?當然有,而且差很大。想像一齣戲能演個半年以上,不要說布景的成本都收回來,還可不斷改善。嘉翎同學就說,韓國的戲劇還會換布景,不斷提升,結果連外國的戲劇布景都要向他們學。就演員來說,同一齣戲能一再演,就能夠不斷精進。如果花一年排練,結果只演三天四場,要精進都沒機會。
另外,更嚴重的是,能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大多要申請政府補助。這就很慘,也就是很多方面受制於審查機制的「建制派力量」,很多好東西冒不出來。這就不多說了。
台灣人一定有意識地支持台灣的好戲劇、好電影。記得《賽德克.巴萊》放映前後,我和葉高華教授等人都「主動站場」,參加很多座談、對談。你說,以我們的學術基礎,要將此片批評得很厲害,難道有困難嗎?(其實魏導很懂霧社事件)但是,我在這部影片中看到它的突破性意義,光是哪種人在哪個場合講哪種話,就是非常大的突破。我記得在影片開拍前,我看了五分鐘的宣傳影片(募資影片?),人生第一次聽到賽德克語,而且聽得出是用「母語的舌頭」講出來的,非常感動,眼淚幾乎掉下來。
電影必須改編,作為歷史研究者,我不會跳出來批評改編,改編只有改得好不好,改得合理不合理的問題。有些改編造成影片的致命傷,但那不是我們要跳出來講的,如果導演編劇問我,我會直言,但我不認為要跳出來講──當然你若私下問我,我可以講喔,哈哈。我也會講哪些改編非常有意思喔(上原住民史的課有提過)。
韓國拍反專制獨裁的影片,如《華麗的假期》(2007)、《正義辯護人》(2013)、《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2017),以及《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2017),都很受台灣人歡迎。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要支持很受好評的《流麻溝十五號》呢?我長期研究白色恐怖、關心轉型正義(這不是自己講的),真的很推薦這部電影。Please take my words,就請買票進去看,相信你不會失望的。
如果你認為這部電影沒有拍出你想要的,那麼,我們期待下一部。如果你不認同拍冤錯假案,一定要拍真正的地下黨,那麼,這部電影能收回成本,才會有人「膽敢」去拍真正的綠島共產黨員。如果你關心原住民,阿,那還真的有得拍呢。湯守仁&高一生等案、林昭明等案、「山防隊」案,都可以拍成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鄒族的武義德原判無期徒刑,在綠島關了二十多年(thanks to 1975年某人RIP),你能想像什麼叫作在綠島坐「無期徒刑」的牢嗎?
如果你從11/26傍晚後覺得很鬱卒(我沒有比你更不鬱卒),那麼,更有理由去看這部電影。鬱卒的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去看《流麻溝十五號》,不止自己得到慰藉,也會替下一部更好的促轉電影鋪好道路。拜託了,我親愛的同樣鬱卒但決不能失志的台灣人!!
閣加按怎,攏袂當失志!!(再怎樣都不能失志)
照片3:張常美女士在我的《流麻溝十五號》書上的簽名,日期:2013年3月27日。最近再看到,嚇一跳,已經是9年8個月以前的事情了,時間過好快!書是2012年12月出版的,你看一本書要到拍成電影,至少要10年!這已經算很快的了。簽名場合記得是在新莊客旅(飯店)舉辦的讀書會(由王丕德先生長期負責),張女士特邀出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