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台最上策:對內對外清楚承諾誓死捍衛台灣
最近聽聞,有來訪加拿大議員說,如果加拿大受到侵略,加拿大人絕對不分黨派一致對外。他無法了解,為何台灣抵抗不抵抗還會分政黨?
這就是台灣最大的困境,但國人似乎普遍不認為這有何問題。國際上一旦「疑台」,我們麻煩就大了。
英文的「commitment」中文確實不好翻譯,我們就必須讓外國清楚知道我們對保衛台灣、抵抗入侵,有令人信任的commitment,也就是有絕對的決心,並會戮力以赴。
週六晚上邀請大家來讀陳弱水老師這篇貼文:
〈和平、備戰與「承諾的策略」〉
作者:陳弱水
台灣面臨險峻的局面,戰爭的陰影日日來到我們的空域和海面,如何維護台海和平,讓台灣和西太平洋的人民保有穩定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一個主要的觀點是:備戰才能避戰,才能止戰。我同意這個看法,但如何有效備戰,導致和平,是必須進一步思考的。
現在把求取和平的途徑分為下、中、上三策,分別檢討:
1. 下策:以反戰的姿態追求和平。
中共吞滅台灣的意圖早已昭告天下,絕無可疑,而且長年不斷增強軍力。就剛在4月6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訪問中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告訴她:「誰要是指望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妥協退讓,那是癡心妄想」,轉譯起來就是:「要中國理睬台灣人的意願,那是癡心妄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寄望以反戰的姿態求取和平,視國防為例行事務,台灣最終不是陷入和談的設局,成為俎上之肉,就是敵人發起突擊,我方軍事、民心皆乏準備。唐劉禹錫有詩句:「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會是屆時的寫照。(再來,就成為奴隸了啦。)
2. 中策:加強國防,但顧慮多,戰略模糊。
與美國合作,繼續加強國防,但意志強度和備戰目標不明晰,不能在政治、經濟、軍事、民防等各方面表達破釜沉舟的決心。這可能讓敵人存有僥倖之心,發動戰爭。
3. 上策:承諾的策略(the strategy of commitment或commitment strategies)*。「承諾的策略」是一般通行的中文翻譯,但「承諾」無法完全傳達commitment的涵義, commitment不只是口頭的諾言,還有獻身於此、戮力以赴的意思,或許可說是允諾行動的誓言。
所謂「承諾的策略」,是指以表達承諾作為達成目標的方法。這個概念的要點是,承諾不只是主觀的信念,在某些情況下,表達信念,採取相應的行動,是影響他人行為以及達成自己目標的有效方法。就台灣而言,我們對台灣的承諾是保護台灣,我們表達我們的承諾,堅決為此進行準備,讓這個承諾不是空言,而是可信的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這是防止戰爭的最好策略。更直接地說,表現誓死捍衛台灣的意志與軍事安排,是保有和平的最好辦法。
如何具體表達台灣的承諾的策略,需要龐大的社會政治協調和專業參與,但我們先要有方向感,然後積極進行應該做而已經在做的事,盡快進行該做而還未做的。
在當前的台海情勢之下,採取承諾的策略有什麼優點呢?首先,讓敵人清楚知道,發動戰爭會面臨重重阻礙,不會輕易得逞。其實,軍事侵略失敗,在發動方,不只帶來生命財物的重大損失,還可能有政治上的反作用力,譬如領導人權位不保,甚至政權崩潰。這些顧慮都會降低他們冒險的意願。
其次,承諾的策略可以強化台灣與盟友之間的信任和連結,從而大大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產生阻遏作用。我們的承諾是保護台灣,這同時也是對盟友的承諾:我們會努力,把我們的部分做好,不會「漏氣」。至於盟友,為了幫助我們,付出很多,必要時甚至會有年輕生命的犧牲,他們必須感知到我們的意志,才能給予信任,特別是我們的盟友和其他協助者都是民主國家,重大政策必須有人民的支持,也要讓他國人民感知我們的承諾。台灣有人「疑美」,還有人煽動「疑美」,我們如果不表現意志,別人也會「疑台」。承諾的策略可以弱化「疑美」和「疑台」,創造非明文的堅定盟約。
近來台灣有人用一堆D來草擬對中政策,各種D當中,作為一般性防衛的defense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承諾的策略原則指引下的deterrence(阻遏)。
我的結語是:對台灣發出承諾,以行動表達承諾,不僅是應該的,也是保護台灣,防止戰爭的最佳策略。
*在國際關係的問題上,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omas Schelling(1921-2016)是最重要的「承諾的策略」思想家。
原貼文連結在留言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