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悼念前輩與師友 (第 5 / 7 頁)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11月24日投票當天,在臉書看到胡家瑜老師過世的消息。

11月27日一早,也是在臉書突然看到林瑞明教授於26日晚間過世的消息。

我想認識兩位,或只認識其中一位的朋友們,都會很不捨。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敬悼洪維健先生。

雖然只有幾次見面的機緣,但其中一次是開會,您就坐我旁邊,聽您講話(全程用台語),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是那種來自生命深切體驗的真實話語和卑微的祈願。還在想哪天有機會和您見面,再度聽您講話呢。

引文(陳新吉前輩):

他〔洪維健〕自以為因公義而出生,也必為公義而死。

歷史就是不一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白色恐怖對臺灣社會和人心傷害既深且久,但被刻意掩蓋50年,使後代子孫不知道上一代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所以洪維健在有生之年致力要找回父母及父執輩及阿姨的尊嚴,他已盡力了,請不要再掛念,有更多的年輕一代已覺醒一棒接一棒傳承你的理想,且不會中止,洪維健請安息!

~~~~~~~~~~~~~~~~~~~

新吉前輩最後引了〈最後的住家〉這首歌的歌詞,用的是馬偕在From Far Formosa首頁的話語。我想摯愛這個島嶼,為她奉獻犧牲的人,都有同樣的情懷。只是島嶼的子民會記得他們嗎?

歌曲在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AR02ne5Y

文章連結:陳新吉 2018 04 05 臉書貼文

悼念

悼念

昨天很想去送楊南郡老師最後一程,但很不巧,年初答應到桃園演講,公告在案,無法改變。回來看到朋友貼的追思禮拜照片,雖然無法消解缺席的憾意,卻有一絲精神同在的幻覺。
這幾年,前輩學者一位接一位離去,常有一種落寞和寂寥之感。臺灣的日語世代幾乎快抓不住衣角了。
今天或明天,應該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師滿七七的日子。老師生前常說要倒在講台上,雖然最終不是這樣,但也可以說站在講台直到人生的最後了。
老師非常低調,師母和家人也一樣低調,所以,如果你知道我在悼念誰,請不要在留言欄寫出老師的名字,讓老師以他獨特的風格告別人間,而我們──身為他的弟子,也就以我們各自的方式,祈求老師在天的冥福。
我們曾開玩笑用日本候文寫祝壽文祝您波備婆須出,讓您笑倒,直說「meibun desu」,現在我想寫幾句候文悼念您,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Sensei,好想,好想再聽您唱歌。

敬悼楊南郡先生(1931─2016/08/27)

敬悼楊南郡先生(1931─2016/08/27)

照片是2011年12月16日楊老師受「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平台」之邀到台大臺大文學院會議廳演講的景況,講題是「從文獻到田野」。那一天會議廳座無虛席,有好幾位聽眾一直站在門口附近。楊老師演講不休息,站著聽的人也沒離開。

如此風采、如此內容、如此盛況,已無緣再續。

敬悼宋文薰老師(1924-2016)

敬悼宋文薰老師(1924-2016)

永難忘懷的盛夏的啤酒滋味。

1992年我在加拿大受邀返台,參加台大舉辦的「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宋老師對我的發表主題很感興趣,中間休息時請我到他的研究室,想給我看他手邊的一些資料。那一天很熱,我們頂著大太陽,從思亮館走到人類學系洞洞館。一進到研究室,宋老師就打開小冰箱,拿出啤酒,一人一罐,我們就一邊喝啤酒,一邊閒聊──當然主要是聽宋老師講話,記得他分享了對『民俗臺灣』、池田敏雄和黃鳳姿的回憶。

繼續閱讀

敬悼黃天橫先生(1922-2016)

敬悼黃天橫先生(1922-2016)

那一代人和他們的時代幾乎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無盡的哀思,不知從何寫起。

(剛連結去年[2015]12月26日黃天橫先生獲得「台南文化獎」的個人臉書照片,因為是慶典照片,感覺和心情不合,因此取下。要和已看到的朋友,說聲抱歉。)

劉萬來先生辭世

劉萬來先生辭世

感謝『自由時報』願意以大篇幅報導鄉梓人物劉萬來先生辭世的消息,並肯定劉先生一生的貢獻。很溫馨的報導。

不過,看到紙本小標寫「翻譯500本日文書 周婉窈譽為神」,嚇了一跳。其實這是他翻譯的書的「書迷」對他的評價,認為他是「神級」人物,並非我的評價,我們這個世代也不太用「神」、「神級」的表達方式。我很尊敬劉萬來老師,但「吾生也早」,成長過程並沒看過他翻譯的日文少年讀物。

世代有差,特此釐清。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