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白色恐怖 (第 2 / 14 頁)

受難佮向望的印記

受難佮向望的印記

亮均、亭均小姊妹
無邪的目光望向何方neh?
遠遠的遐敢有閣活(復活)佮希望
願龜山島存在的一日
就是阮懷念恁的一日

彼一日佇癌醫中心等欲提藥仔
攑頭看著真懸的玻璃厝頂
看著天頂的雲
怎會是無邊無際的哀愁
親像山谷的雲霧一直罩落來
  一直罩落來
Ah,這哀愁嘛親像tsunami(津波)
  一直淹過來
  一直淹過來
~~~~~~~~~
頂一日學妹/好友/有志胡慧玲送我一粒「向望」的印仔
──向望台灣人的台灣會得存在
「地理的台灣」永遠會存在(hőng併吞嘛繼續佇咧)
毋過,台灣人的台灣無定就無去矣,謹記、謹記!!

小姊妹的相片承蒙慈林教育基金會同意掃描囥遮,謹此致謝。

昨天2/2是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生日

昨天2/2是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生日

亮均、亭均生在1974年2月2日,到1980年2月28日,才滿六歲+26天。

台灣歲會算成七歲。

昨天重翻《落花春泥與新芽:林游阿妹女士百年誕辰 林亮均 林亭均受難四十週年 紀念文集》,今天下午讀一些文章。看照片,真的就是椎心+難過,尤其林先生出獄後於1985/1/1在義光教會舉辦告別禮拜,其後移葬宜蘭的照片。

我親手抱過亮均和亭均,消息傳來時,我感覺臂彎還留有小姊妹的體溫。我的室友看到報紙的報導,眼淚一直掉一直掉,而她從來不管政治。

昨天在X(原Twitter)推一篇舊文,寫於2014/4/24那天,也就是林先生為反核四絕食的第三天,那時候,非常擔心林先生也會離開我們,阿,台灣承受得起嗎?連結放留言欄,歡迎大家點閱。

《落花春泥與新芽》有一張亮均、亭均在海邊的照片.遠處就是龜山島,我認為那應該是台灣人心靈中、精神上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剛寫信去慈林徵求同意使用,希望有機會和大家分享。

《落花春泥與新芽》收有一篇劉明新先生寫的〈我的亭均、亮均〉,一開始看得糊里糊塗,後來才弄懂原來他將自己的雙生嬰兒命名為亭均、亮均。她們生在1994/10/4。這篇文章讓我眼淚一直掉一直掉。我想起,有次我到新竹為親子共學團演講,有位女孩就叫做亭均,我沒敢問父母為何這樣命名,後來還遇到她和同學,已經國中生了。

劉明新先生寫道:許多朋友或同志問我:「為什麼把女兒取名為亭均、亮均?」,我總是無言以對的時候多,⋯⋯據我所知,全台各地就有許多人⋯⋯將自己的女兒取名為亭均和亮均,⋯⋯

但是,我們的人真的還是不夠多,三成到三成六吧?天花板是四成?而且可能要面對戰後台灣三位ROC總統都姓蔣。請不要說成台灣總統,請不要混淆台灣與中華民國,至少我們還要有這最後的骨氣。

黨國基改2:台大「政治化」、「黨國化」之早超乎您的想像吧?!

黨國基改2:台大「政治化」、「黨國化」之早超乎您的想像吧?!

台大有很多神話。

以前開校務會議,最常被迫「恭聽」某農學院教授開口就是「台大從來就具有自由學風、大學自主、學術自由」balabalaba……,潛台詞:不能讓外力(民進黨)破壞。陳文成廣場三一矮牆的題字「紀念一位堅決反抗國家暴力的勇者」,以及說明牌文字,提到校務會議討論時,有教授呼籲保護「純潔的校園」,潛台詞:外力正企圖汙染它。

「台大從來就具有自由學風」,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氣口很像,是同等級神話。

管案的時候,台大校內挺管高層和教授們(其中一位現在是副校長,一位是國際事務長),聲嘶力竭指責政治力進入台大、破壞大學自主。請原諒他們的無知吧(還有國際長不知道荷蘭統治過東南亞!),他們都沒讀過真正的台大校史,不知道:政治力進到台大非常早,可以說台大一「創校」就開始了。

繼續閱讀

悼念高一生、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林瑞昌、高澤照

悼念高一生、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林瑞昌、高澤照

69年前的今天 1954年4月17日下午2:30
六位原住民菁英在台北縣新店安坑刑場被處極刑(括弧後為當時年紀)
鄒族 高一生(47)、湯守仁(31)、汪清山(43)、方義仲(31)
泰雅族 林瑞昌(56)、高澤照(40)

在被捕後的一年七個多月,他們完全無法和家人見面,遑論最後一面。
家人只有前往收屍的份。
他們每個人都被沒收全部財產,「除酌留其家屬必需生活費外」。

檔案說:
湯守仁三彈、高一生二彈、林瑞昌四彈、汪清山三彈、方義仲三彈、高澤照四彈,均斃命。

這是他們的最後遺言(圖片2,標點筆者所加):
〔問:〕你們的案子已判決确定,今天執行槍決,還有何遺言嗎?
湯守仁講:三個小孩請叔父照顧,並希容留居住為要。
高一生講:妻子不要再嫁,須管教小孩。請政府沒收財產時不要為難家屬。
林瑞昌講:子能上學儘量受教育,否則務農也好。子定要住叔父處。
汪清山講:請妻專養子女長大,不要再嫁。
方義仲講:請雙親不要因我死而傷悲。
高澤照講:請阿里山鄉長告誡山地同胞要守法安居樂業為要。
(請了解:他們其實大都不會講華語;「語言的不自由」,當代年輕人大概不太容易感受到。)

照片上排左起:林瑞昌、高一生、湯守仁
下排左起:高澤照、方義仲、汪清山
(拍攝自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台灣原住民與二二八特展:還我╴ ╴」,展至6月25日)

二十三年前一個年輕的媽媽不明白,二十三年後還是不讓明白

二十三年前一個年輕的媽媽不明白,二十三年後還是不讓明白

早安,福爾摩沙!

這樣的台灣,令人困惑、令人不明白。

不要忘記:中壢事件、余登發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家媽孫滅門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都發生在蔣經國當中華民國總統的時候,而他從1950年開始就是KMT/ROC黨國的特務總頭頭。

他不用為這些案件負責嗎?他的父親蔣介石是「民族救星 世界偉人」,兒子蔣經國好像逐漸進階成為「民主推手」之類的?話都他們在講。請問:一個44年不用改選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出七任總統(一到七任)是一對父子檔,你說這是什麼民主?有民主國家的國會不用定期改選的嗎?韓國再怎麼專制獨裁,軍人政變掌權,國會照常選舉。你還要再問:韓國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繼續閱讀

我們沒有忘記 1980年的今天

我們沒有忘記 1980年的今天

1980年的今天,林義雄先生在獄中,他的母親和雙胞胎小女兒被殺,而那時候林家一天24小被監控,電話也被監聽。

43年了,仍然真相不明。關鍵檔案就是不給看!!

這是2014/4/24我的臉書貼文,那時候日頭花運動(三一八學運)剛結束,林義雄先生為訴求核四停建,正在絕食中,大家都希望他能繼續和我們呼吸一樣的空氣。我們心傷痛,我們承受不起阿,林先生。

世界母語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二二八紀念活動:《流麻溝十五號》&紀念禮拜

世界母語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二二八紀念活動:《流麻溝十五號》&紀念禮拜

今天(2/21)是世界母語日,很巧,也是我用台語講授的「近代台灣的歷程」第一次上課。足足用台語講了將近三節課。

昨天BBC有記者來訪問,主題環繞在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與轉型正義。記者沒事先說,但一開始就說,希望我用台語,所以就足足講了三個鐘頭。

世界母語日提醒我們保存/復振母語的重要及急迫性。希望大家努力在生活中將自己的母語講回來,回復台灣多元語言的樣態。

說到《流麻溝十五號》,還是要來再推薦一下。如果你錯過此片,長老教會從24日(五)起,有七場放映會,是「特映版,比院線版更長」,我都很好奇,到底多了哪些情節?有興趣看的朋友,請趕快看看是否還有座位。

另外,長老教會也有好幾所教會舉辦紀念禮拜,也列有幾個政府或民間單位舉辦的紀念活動,請大家參考附圖。

照片是2/12我和余佩真小姐──《流麻溝十五號》的杏子──對談時的照片,今天才取得照片,很難得的正面照片,貼出來與大家分享。感謝王舜賢先生提供照片,以及Frances Wang居間聯絡。

明天是最後一天!!李石樵《大將軍》猙獰現世&台灣女性的憂愁

明天是最後一天!!李石樵《大將軍》猙獰現世&台灣女性的憂愁

在白恐期間,非法/違法奪取259條人命的蔣萬安傳說中的阿祖,應該長得怎樣?

二二八+白恐,更是血流成河,怪不得每次經過建國中學,都覺得那座銅像的雙手在滴血。好奇怪,這叫作全台灣最好的中學!!???

繼續閱讀

與《流麻溝十五號》杏子/余佩真小姐對談 小記

與《流麻溝十五號》杏子/余佩真小姐對談 小記

2/12(日)在新竹竹北和余佩真小姐對談,她是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女主角杏子。

「光的追尋」座談會:從《流麻溝十五號》出發,談島嶼的過去與未來

這場對談是新竹年輕媽媽蘇育慧女士自力舉辦的。我和她結緣在2019年年初,韓流大海嘯之後,她很焦慮,2014年她帶小孩北上支持日頭花運動,深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因此想到舉辦演講,來鼓舞士氣、擴散能量。四年前,一個家庭主婦就這樣辦了兩場演講會,第一場在二二八國殤紀念日,由陳儀深教授主講;第二場在3/30由我講轉型正義。之後育慧又舉辦了不少活動,阿,我們的民間力量哪裡只限於單位/團體?個人都可以是在地且深入的力量!

繼續閱讀

閱讀莊萬壽教授《台灣精神》/ 是先知式洞見 還是台灣2、30年來停滯不前?

閱讀莊萬壽教授《台灣精神》/ 是先知式洞見 還是台灣2、30年來停滯不前?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最後一天,要來推薦莊萬壽教授這本大書《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玉山社,2022)。我們不能只有台北觀點,如果你不在可以輕易來看書展的地方,可以向附近書店訂購,或上網訂購。台灣人要能多讀書,相信會很不一樣。

莊萬壽教授,1939年生,鹿港人。師大國文系教授,研究中國文學與學術思想,造詣很深。他啟蒙很早,長年參與黨外運動及其後的本土化運動。他和他的一群教授/知識人同志對台灣自由民主化、建構台灣主體性,貢獻非常大,但不為絕大多數台灣人知道;社會知道的真的太少了,這是我們的責任(每天給自己添責任擔QQ)。

莊教授完全是中文系訓練出身,卻走出一條台灣主體性、台灣文學建構之路,實際上籌設第一個台文所(師大台灣語文研究所),這是論述與實踐的結合。莊教授在思想上,則走了一條曲折之路。這要從莊教授的父親莊泉先生(1892-1973)是一位木匠講起,莊泉屬於台灣文化協會的左翼,這給了莊萬壽很大的影響,但莊萬壽終究「從毛派走回台灣」(李筱峰語)。從中國文史哲、從中國左派,走回以台灣為主體,提倡台灣國民意識,以及最高的「台灣精神」,這是戰後台灣人的荊棘之路,也是必走的路。莊教授和他的一群同志是先行者。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