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轉型正義 (第 17 / 17 頁)

2015年2月28日於宜蘭林家墓園致詞(下)

2015年2月28日於宜蘭林家墓園致詞(下)

如前po所說的,這是去年228那一天在宜蘭林家墓園致詞的youtube影音,致詞用我的母語(台語)講,講不好,持續努力中。台灣各母語的復振,有賴大家一起努力。

因為工作人員中途換記憶卡,影音有中斷。文字版倒數第二段略有增補,讓原意更清楚。

2015年2月28日於宜蘭林家墓園致詞(文字版)

敬愛的林義雄先生、方素敏女士,林家親友,以及在座的鄉親和年輕朋友,大家午安!

此刻我懷著肅穆和懷思的心情站在這裡,因為今天是二二八事件68週年紀念日,也是林家嬤孫受難35週年紀念日。1980年2月28日林家嬤孫受難,與1947年二二八事件相距33年,而當時二二八還是禁忌,是不能講的。現在可以公開談論二二八,但是回顧過去,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將近四十年,都無法公開談論二二八。我們臺灣這條路走得很久,由於過去的前輩們,以及許多致力於民主運動的人士的努力和付出,漸漸地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成果。

繼續閱讀

高菊花女士安息主懷

高菊花女士安息主懷

高菊花女士,高一生先生(Uyongu Yatauyungana)的長女,已於二月二十日早晨離開我們,安息主懷。

高女士生於1932年,人們愛稱她「菊花阿姨」。去年以莉‧高露(小美)為菊花阿姨寫了一首歌──〈優雅的女士〉。我想,曾見過高菊花女士的人,多半會對她舉手投足之間流露的舊時代的優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喜歡貓,在高一生先生舊居的後院,有好多可愛的貓。好想再去探望菊花阿姨,也看看她的貓,但她已成了天使──大弟高英傑老師這麼說。

優雅彷彿承繼自父親。Agilasay Pakawyan (林志興)的詩〈悼高一生 讀《高一生傳記》及原舞者《杜鵑山的回憶》演出有感〉,最後一節寫道:

驀然
舞台上
一聲槍響
驚醒我 看見
那位
文明優雅的野蠻人
竟被野蠻的文明人
所殺

這首詩是我的一門課的閱讀材料,但班上27名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沒聽過「高一生」!我想,我們還須努力、再努力。

再過幾天,就是二二八紀念日了。高菊花女士在二二八事件中曾和兩位台中師範學校的女同學,隨著二七部隊撤退到埔里;高一生曾保護上山避難的臺南縣長袁國欽(外省籍,後被認為是「匪諜」),族親湯守仁率原住民青年下山協助維護市區安全,與嘉義民兵包圍水上機場,和官兵起衝突。在白色恐怖初期,1952年高一生、湯守仁等十餘名原住民被捕,兩年後高一生、湯守仁等六位原住民菁英被處決。那個血腥的日子是1954年4月17日,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一甲子,而我們還在說「要」落實轉型正義。我有時抬頭想問天:遲來的正義還是正義嗎?但願讀哲學的朋友能給我一點開示。

菊花阿姨,安息吧。剩下來就是我們的事。

(多麼不想在臉書發布訃聞,但那一代人就是一位接著一位離我們遠去了。)

以下相關訊息,歡迎點閱:

吳俊瑩,〈達邦見學心得:高一生‧黨國暴力‧部落記憶〉

高英傑口述,〈回憶家父高一生先生被捕的當天及其後〉

新聞報導達邦部落將舉辦二二八音樂會

以莉‧高露演唱〈優雅的女士〉(Youtube)

「探討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演講

「探討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演講

昨天(01/08)到屏東高中演講,題目是「探討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一進校門,看到歡迎的看板,還真嚇一跳。聽說由於「路途遙遠」,很少北部的教授願意到屏東來給演講,其實搭高鐵,若有人接送,一天可來回。

到屏中演講,是因為去年8月20日到屏北高中演講時,有兩位屏中的同學來聽,會後表示想邀請我到該校演講,我說好啊,但要等稍微有空一點。去年十一月底同學寫信來,希望年底能去給演講,但年底我太忙,所以排到今年年初。

日期是去年訂的,所以算去年的份。2014─2015兩年間,南北奔波,演講題目大致分兩類:1、反黒箱課綱。2、轉型正義;也有合起來講的。今年希望能安靜一點,過去因為牙疾,體重掉了五公斤,要努力補回來。另外,也要好好努力,看能否在學術研究和歷史書寫上有新的突破。

兩度到屏東(屏北、屏中)給演講,都是我的學生、任教於屏東高工的李幸真老師接送,又兼拍照,真是很感謝!

分享文章:蘋果日報 2015 12 10 報導

分享文章:蘋果日報 2015 12 10 報導

今天是世界人權日,從早忙到此刻,還是想說應該做點什麼。

林孟皇法官的這篇文章〈一萬多人受害,為何沒加害者〉,很值得一讀。

以下為引文(很具體的知識、很實際的作法):

本來,憲法明定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而即便認為長達38年的戒嚴合憲,依《戒嚴法》第10條規定,這些在白色恐怖時期受軍事審判的人民,得於解嚴翌日起依法上訴。然而,解嚴前通過的《國家安全法》第9條規定,卻剝奪了他們向普通法院上訴或抗告的機會,以致出現學者所說的:「在台灣至少有一萬多個受害者,可是沒有任何一個加害者;迄今我們還不知道到底誰應該為這一萬多件侵害人權、凌虐生命的案件負責。」

……而從立法委員謝聰敏在1996年開始提出修正草案以來,近二十年來國民黨以近百次的程序為由,阻擋類似草案付委審查。就在11月10日,國民黨再度重施故技。

在此,筆者呼籲執政黨盡快讓該法案付委,並儘速完成立法。另外,也籲請受害者現在就向法院提起再審,……

再審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是落實轉型正義的重要一環,符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第18/7號決議的目標:真相、司法、賠償與保證不再發生。

文章連結:蘋果日報 2015 12 10 報導

「景美人權紀念碑」

「景美人權紀念碑」

再過幾天,12月10日就是世界人權日。

12月4日,位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入口的「景美人權紀念碑」正式揭幕。這是大台北地區第一個集體錄名的紀念碑,受刑者刻有刑期起迄,被處決者(或在過程中罹難)則用紅色標記死亡年份。目前收有7,628名受刑者,以及733名罹難者姓名。當然,誠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指出的,這份名單並不完整,一定會持續增加的。綠島人權園區紀念碑上被槍決者名單超過1,000名,受害名單超過8,000名(見今天曹欽榮的《自由》投書)。

12/04這一天,我碰巧也受邀到東門國小講三個鐘頭的「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對象是國小/國中的校長、主任和老師,名稱落落長:104學年度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委員成長活動(北區)。主辦單位:教育部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協辦單位:台北市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圈。

這是我第一次受邀擔任這樣的課程,不敢掉以輕心,硬擠出時間準備,扛了兩袋相關書籍到課堂,擺到講桌上,感覺好像在擺「人權攤」。由於有三個鐘頭,總算第一次將想講的都順利講完。只是不知道有無傳達到訊息?(體力嚴重透支時,常會這樣自我懷疑。)

講課時,我用ppt呈現好幾張蔣介石改政治犯判決書的圖片,其中有十二年、十五改處死刑的,有十年改十五年的,更有一張直接寫「應即槍決可也」!那些「發還嚴為複審」的,大都變成死刑。我問在座的老師們:他憑什麼?他憑什麼只看判決書,大筆一揮就判人死刑,就加人刑期?他憑什麼?

而且,這些清晨被拉出去槍斃的人,完全不知道就是因為蔣介石隨意寫幾個字,他/她才沒命的。我說:如果你們了解蔣介石是這樣改判決書的,再去看所謂「蔣公」銅像,就會有很不同的感覺。

蔣介石到底剝奪了多少條生命?總共加了多少年的刑期?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真的需要知道。有次路過建國中學,看到「蔣公」銅像就在門口,猛然一驚,彷彿看到他的雙手在滴血。而他依然安然矗立在那裡。想來,我們離落實轉型正義是這麼遙遠,這麼遙遠……

以下是關於「景美人權紀念碑」的幾則相關報導的連結。

圖片最多的報導,見中時。

報導最詳盡,見中央社。

關於設計意象,建築師簡學義的說明,見風傳媒。

中時,〈世界人權日前夕 景美人權紀念碑竣工巡禮〉

中央社,〈人權館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竣工 獻花巡禮 受難者前輩齊聚緬懷白恐苦難〉

風傳媒〈景美人權紀念碑落成,刻下7千受難者血淚史〉

曹欽榮,〈不知白色恐怖多恐佈最恐佈〉(自由廣場)

自由,〈景美人權紀念碑竣工 白恐受難者見故友痛哭〉

蘋果,〈人權紀念碑竣工,50名受難老者重聚〉

悼念張炎憲教授(1947-2014)

悼念張炎憲教授(1947-2014)

悼念張炎憲教授(1947-2014)──我們敬愛的朋友、學長、老師、上司、熱心公共事務的知識分子。我們相信,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也將懷念最早聆聽紀錄他們心聲的您。

感謝您為臺灣歷史的轉型正義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貢獻。美麗島等待您回來安息。

死亡的月份過了嗎?……以及一些思絮

死亡的月份過了嗎?……以及一些思絮

五月三十日我在臉書貼出一篇小文,起頭寫了我在大學聽到有個政治犯被拉出牢房,要被送去槍決前的情景(數十年後才知道是陳智雄先生)。我猶豫了兩天才決定寫,原因是,我很不願意將殘酷的情景寫出來,因為它可能會帶給不特定讀者不良的心理反應,比如感到恐怖等等。當年我聽到學長講後,從沒再轉述,一方面是當時根本不清楚到底怎麼一回事,好像是從某個大塊布中剪下一小方塊,完全沒有脈絡,不知從何說起;另一方面,如果它是真的,我反而也變得無法轉述,因為那是以會流血、會痛苦的人的身體去承受的,我如何講?在那不曾和人分享的三十餘年中,我有時會突然想起來,感到一種莫名的悸動。

繼續閱讀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新書座談會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新書座談會

11月13日(三)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平台舉辦《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新書座談會,最難得的是同時請到三位作者吳乃德教授、陳翠蓮教授、胡慧玲女士來擔任與談人。來賓很多,座無虛席(有圖為證),還有人站在門外聽。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氣氛熱絡,座中有許達然教授夫人、張富美教授、陳忠信先生夫人、王孟亮教授等嘉賓。提問時,有不少年輕朋友踴躍發言。這次會場布置採剪字方式,有手工的趣味(拙趣?),是工作團隊合力做出來的。三位講者的分享,內容精采動人,尤其是胡慧玲女士的兩個故事,直讓人笑出淚來。在這裡先貼出幾張照片,座談會概況就等將來整理了。

手工製作的牆上布置

會場一景(許妝莊攝影)

會後合影,左起(敬稱略):胡慧玲、張富美、吳乃德、陳翠蓮、周婉窈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