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二二八事件 (第 1 / 12 頁)

《林茂生文獻選輯》出版囉,歡迎參閱!

《林茂生文獻選輯》出版囉,歡迎參閱!

林茂生(1887/10/30-1947/3/?)是台灣一等一人才,但他還不到60歲就被剝奪生命,他的被剝奪,不只是他自己與家人,也是我們幾個世代的被剝奪。

這本文獻選輯是我們重新拾回破碎、被「去去去」的過去的一個努力。

我受主編之邀,寫了一篇文章,因內容被擺到最前面,成為「導言一」。今天放到網站,請大家參考指教(見留言欄一)。

**感謝面冊朋友的關心,膝蓋傷服了兩天(三天份)的抗生素,沒有明顯好轉,今早再去看醫生(明天整天有事),醫生追加四天份,希望七天的療程可以痊癒。小傷真的不能掉以輕心,大家保重!!

《林茂生文獻選輯》書影

盧鈵欽寫給妻子林秀媚的遺書:愛超越一切 / 精神之昇華

盧鈵欽寫給妻子林秀媚的遺書:愛超越一切 / 精神之昇華

77年前的三月,你能想像在嘉義火車站廣場連著三次公開處決社會菁英嗎?處決後不准收大體,三月的雨落到地上是紅的…

3/18是陳復志,3/23是吳溪水、陳陣、盧鎰、蘇憲章、陳容貌、施珠文、林登科、陳庚辛、黃水樹、蔡金爝、薛皆得共11人。

3/25,嘉義四位參議員仁醫潘木枝、畫家陳澄波、慶昇戲院頭家柯麟、牙醫師盧鈵欽,在遊街示眾後在火車站廣場公開被槍斃。

你能想像嗎?──盧鈵欽12歲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車上,衝出門不斷叫著「爸爸、爸爸」,追著卡車一直跑;陳澄波的次女碧女也追著卡車,一度和父親的視線相碰,開始要槍決時她不知哪來的膽子去拉兵仔的褲管要他們弄清楚…,但被踢到一邊去。

柯麟被打十幾槍,直到完全不動,全身是血,等到能收大體時,他太太坐在地上抱著他,一身是血。柯麟是獨子,太太一直不敢告訴柯母,直到柯母病重將死之前才告訴她。

處決那天中午,聽說全嘉義的午飯沒人吃,賣點心的也收攤回去,不賣了。嘉義鄉下也有整鍋飯沒人吃,吃不下。台灣曾經是那樣的社會,如今呢?

圖片是盧鈵欽寫給妻子林秀媚的信(連結放留言欄一);潘木枝、陳澄波都有留下給家人的遺書(留言欄二)。

這些感動天人的遺書,何時能收入台灣的語文課本?

台文版(周婉窈翻譯;華文與日文原文見連結):

我所愛的妻兒(家後)–ah
明仔載就欲去另外彼个世界矣。今世予你遮爾-á辛苦,真感謝!來世一定回報。只是擔心囝仔的代誌,……(略)
人就是會死的存在。無論按怎,請堅強為著囝仔活下去。我會佇另外彼个世界保庇恁的健康!……只是上遺憾的就是,無法度對你來盡充分的愛!毋過,這若是宿緣,實在沒法度。腦海內懷抱著你可愛的身影,我文文仔笑來離開這个世間。……(略)
我所以無來逃亡,是為著你的緣故,是為著囝仔的緣故!無定這是愚戇的,毋過,愛超越一切!──
……(略)
抱著此身已將無去的心情,我欲講:
有你遮爾-á好的妻後,比啥物
閣較滿足。再會了──
千萬毋通哭喔!
從今以後
你的鈵欽

七十七年前的這段日子到底長得怎樣?

七十七年前的這段日子到底長得怎樣?

今馬面冊寫文章真歹寫,愛避字。

三月做大水,真的無法貼輕鬆話題的文章。事件前夕,我們網站做了紀念專輯,一年來累積的文章&影音資料,加上新近放的新材料,內容真的不少,非常歡迎點閱。(連結在留言欄一

「歷史很難」,這是我從18歲學習歷史以來,到現在每天都感受到的困難。

七十七年前的今天,是怎樣一個情況呢?明天三月二日將見證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立,台灣士紳/社會菁英挺身出來參與公共事務,但歷史也同時見證了(後來透過檔案才知道喔)對手一面和你談判,一面密電請兵。阿,那令人感佩的公共心,同時令人痛心的天真!

烏克蘭224國難/台灣228國殤遊行

烏克蘭224國難/台灣228國殤遊行

兩年前的今天,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至今抵抗戰爭仍未結束。

下午先到國際書展參加與高英傑老師的對談(我談高一生獄中家書),之後到行政院前面參加「228.0 誠實的歷史,健康的國家—228 七十七周年紀念行動」,這是我的短講內容,敬請參考:

各位前輩、有志、青年朋友:

今年是二二八 七十七周年紀念日,我認為現此時上重要的兩項工課就是,第一搶救歷史記持,第二發揚抵抗精神。

二二八第一遍民間勇敢公開紀念是四十周年的時,1987年二月,鄭南榕佮林宗正牧師𤆬領的台南二二八遊行,就是上重要的開始。由彼當時到今仔三十七冬,袂當紀念佮會當紀念,差不多欲平長,毋過,社會,尤其少年人對二二八越來越無感覺,甚至完全無認捌,這是咱真大的危機。因為沒歷史記持,就袂會當成做一個民族國家的準國民,無準國民就無國民國家,台灣就會繼續干單是一個地區/地域的名稱,無法度成作一個真正的國家。

今仔日是224,是烏克蘭受俄羅斯侵略的日子,戰爭已經滿二年,犧牲真大,毋過,就蓋成烏克蘭國歌講的,「烏克蘭猶原佇人間」,想起來予人心會痛會驚,烏克蘭的國民勇敢起來抵抗俄羅斯的侵略,若換作咱台灣,咱會仝款勇敢起來抵抗無?台灣佇歷史上,對外來政權的統治或者是侵略,一直攏有抵抗,但是咱的歷史教育基本上無佇咧教抵抗,這嘛是咱真大的危機。77冬前佇二二八,咱嘛有激烈的抵抗,比如:二七部隊、水上機場事件、虎尾機場戰役、斗六街內的戰役,以及北港自治聯軍古坑崁腳罹難事件等等。歷史上有抵抗,但是無人知影有抵抗,按呢,受侵略的時,人民敢會起來抵抗?

搶救歷史的記持、發揚抵抗的精神,是二二八七十七周年予人的工課,各位有志,咱作伙拍拚!!.

照片一:戰車上,右:林宗正牧師,左:周婉窈;前面中間拉布條:潘信行先生/嘉義二二八受難者潘木枝醫師的七子(翁麗淑老師拍攝/提供)

照片二:短講中(邱萬興先生拍攝/提供)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2/8我放了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照片,兩人望向遠方,沙灘對面隔著海水是龜山島。我認為這個意象應該印在台灣人的腦海與心靈。

為此我寫了一首台語散文詩。那天當我想起小姊妹,想起林義雄先生,想起不久前才在慈林基金會遠望霧中的龜山島,我人在癌醫中心,真的就是坐在那裡等著拿藥,我「具實」寫下來,結果引來幾位朋友擔心來詢問,或透過好友來詢問。阿,真的請不要擔心,那是例行拿藥,不是什麼大病。我沒什麼好替自己悲傷的,但是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常常像巨大的sadness,從天而降,從海上像津波一樣襲湧過來……

如果您和我一樣,整天探究台灣的過去,關注現在,想為一個台灣應有的未來奉獻餘生,那麼,我想您應該可以了解那種無邊無際的哀愁,作為台灣人、一生想作台灣人的哀愁吧。

癌醫中心是個明喻吧?記得我的日本近代文語(文言文)老師劉元孝先生(1917-2016)生前就說過,台灣罹癌,內部的壞細胞一直在吃掉好細胞。我們的路真的很辛苦很艱難。

祝福大家新春愉快,好好休息,年假後大家一起繼續打拼。

照片: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2024年的春仔

受難佮向望的印記

受難佮向望的印記

亮均、亭均小姊妹
無邪的目光望向何方neh?
遠遠的遐敢有閣活(復活)佮希望
願龜山島存在的一日
就是阮懷念恁的一日

彼一日佇癌醫中心等欲提藥仔
攑頭看著真懸的玻璃厝頂
看著天頂的雲
怎會是無邊無際的哀愁
親像山谷的雲霧一直罩落來
  一直罩落來
Ah,這哀愁嘛親像tsunami(津波)
  一直淹過來
  一直淹過來
~~~~~~~~~
頂一日學妹/好友/有志胡慧玲送我一粒「向望」的印仔
──向望台灣人的台灣會得存在
「地理的台灣」永遠會存在(hőng併吞嘛繼續佇咧)
毋過,台灣人的台灣無定就無去矣,謹記、謹記!!

小姊妹的相片承蒙慈林教育基金會同意掃描囥遮,謹此致謝。

昨天2/2是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生日

昨天2/2是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生日

亮均、亭均生在1974年2月2日,到1980年2月28日,才滿六歲+26天。

台灣歲會算成七歲。

昨天重翻《落花春泥與新芽:林游阿妹女士百年誕辰 林亮均 林亭均受難四十週年 紀念文集》,今天下午讀一些文章。看照片,真的就是椎心+難過,尤其林先生出獄後於1985/1/1在義光教會舉辦告別禮拜,其後移葬宜蘭的照片。

我親手抱過亮均和亭均,消息傳來時,我感覺臂彎還留有小姊妹的體溫。我的室友看到報紙的報導,眼淚一直掉一直掉,而她從來不管政治。

昨天在X(原Twitter)推一篇舊文,寫於2014/4/24那天,也就是林先生為反核四絕食的第三天,那時候,非常擔心林先生也會離開我們,阿,台灣承受得起嗎?連結放留言欄,歡迎大家點閱。

《落花春泥與新芽》有一張亮均、亭均在海邊的照片.遠處就是龜山島,我認為那應該是台灣人心靈中、精神上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剛寫信去慈林徵求同意使用,希望有機會和大家分享。

《落花春泥與新芽》收有一篇劉明新先生寫的〈我的亭均、亮均〉,一開始看得糊里糊塗,後來才弄懂原來他將自己的雙生嬰兒命名為亭均、亮均。她們生在1994/10/4。這篇文章讓我眼淚一直掉一直掉。我想起,有次我到新竹為親子共學團演講,有位女孩就叫做亭均,我沒敢問父母為何這樣命名,後來還遇到她和同學,已經國中生了。

劉明新先生寫道:許多朋友或同志問我:「為什麼把女兒取名為亭均、亮均?」,我總是無言以對的時候多,⋯⋯據我所知,全台各地就有許多人⋯⋯將自己的女兒取名為亭均和亮均,⋯⋯

但是,我們的人真的還是不夠多,三成到三成六吧?天花板是四成?而且可能要面對戰後台灣三位ROC總統都姓蔣。請不要說成台灣總統,請不要混淆台灣與中華民國,至少我們還要有這最後的骨氣。

午安,福爾摩沙!

午安,福爾摩沙!

這幾天真的有夠冷,希望大家都有注意保暖。

躲在家裡幾天,整理好一份非常想整理卻一直沒時間做的文獻:
〈林茂生夫人王采蘩女士給黃朝琴參議長的陳情書〉
並奮力寫好一篇〈手電筒與彈鋼琴〉的作票史文章

兩篇文章直接放我們的網站,很希望大家能去閱讀,歡迎點閱。

照片是幾天前在台大文學院西中庭拍到的可愛小鳥。人生一期一會。

黨國基改2:台大「政治化」、「黨國化」之早超乎您的想像吧?!

黨國基改2:台大「政治化」、「黨國化」之早超乎您的想像吧?!

台大有很多神話。

以前開校務會議,最常被迫「恭聽」某農學院教授開口就是「台大從來就具有自由學風、大學自主、學術自由」balabalaba……,潛台詞:不能讓外力(民進黨)破壞。陳文成廣場三一矮牆的題字「紀念一位堅決反抗國家暴力的勇者」,以及說明牌文字,提到校務會議討論時,有教授呼籲保護「純潔的校園」,潛台詞:外力正企圖汙染它。

「台大從來就具有自由學風」,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氣口很像,是同等級神話。

管案的時候,台大校內挺管高層和教授們(其中一位現在是副校長,一位是國際事務長),聲嘶力竭指責政治力進入台大、破壞大學自主。請原諒他們的無知吧(還有國際長不知道荷蘭統治過東南亞!),他們都沒讀過真正的台大校史,不知道:政治力進到台大非常早,可以說台大一「創校」就開始了。

繼續閱讀

4月7日 毋通袂記得:鄭南榕殉言論自由&台灣獨立 紀念日

4月7日 毋通袂記得:鄭南榕殉言論自由&台灣獨立 紀念日

34年前的今天,鄭南榕自焚。他為了什麼自焚?言論自由和台灣獨立是他生命中兩個互相牽連的面相。對他而言,言論自由是社會必要的框架,台灣獨立是他認為必要的內容。我們紀念他,不能只紀念一半。

2013年我為「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寫了一篇紀念鄭南榕的文章,今天早上重讀,感慨很深。10年前的文章,有些地方讀起來,好像在寫現在。

比如,文中指出:台灣社會對「含混性」的超高接受度。當「和平」意指「投降」;當主政者(按,當時是馬前那個在執政)一面開山海關一面說這只是和清兵和平交流,很多人毫不懷疑、毫無批判地相信。

該文也指出雙重標準、政治被污名化、反貼標籤等現象,現在不是更嚴重嗎?

在這篇文章,我提出「歷史情境的掌握」,我想比較少人會這樣看歷史,尤其戰後台灣史。Murmur:或許可以稱為「情境史學」?

文章有點長,連結見留言欄

引文:
以下我想從「歷史情境的掌握」來提供一個理解戰後台灣歷史的角度,透過這樣的理解,或許我們更能掌握鄭南榕等人的努力和犧牲的意義,並且了解我們的路何以這麼艱辛,思考未來怎麼走。
「歷史情境」不是很容易掌握的,牽涉到很多層面以及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我越研究歷史,越感覺到歷史很難。我們將所有文獻都看過了,條列出各式各樣的因果關係,真的就了解歷史了嗎?我認為,最難的還在於如何設身處地地去體會當事人/人群所面對的「情境」,並了解這是正在成長和以同樣速度正在老去的社群全體所一起歷經的時間,而在這時間框架內是有實質內容的。這種掌握要求神入(empathy),也同時要求鳥瞰式的、加入時間深度的全觀點。
(中略)
不管外省人或台灣人的子弟,我們都是在二二八的三月屠殺後,在大地的鮮血已然清洗,一起接受黨國教育,完全一樣的教育,二二八是禁忌,很少人聽過,就算聽過,也幾乎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更遑論前因後果了。換句話說,我們對距離出生不久前的台灣徹底無知,我們的無知和父母、祖父母輩的知,同時存在,卻是沒有接點的平行線,一顯一晦。複雜的是,這不是純粹的知與不知的問題,它牽涉到現實的利益和權力,於是平行線隱晦的那一邊,不斷有人離開,加入到黨國這邊,老中青少幼,摶成牢不可破的龐大力量。這是何以到現在還是有人不相信二二八真實發生過的深層原因──如果四十年來你都沒聽過,而且腦子塞滿黨國教育的東西,當然很難接受「突然出現」的事件,更不要說ROC軍隊屠殺平民這回事了。也就是在這種結構性的認知體系中,我們看到鄭南榕的突破性貢獻和意義。
眾所周知,鄭南榕被歸為「外省人」,其實他的父親是日治末期來台灣的福州人,他的母親是基隆人。在黨國的省籍分類和父系思維下,他成為「外省人」。我沒有他的傳記資料,我無從得知他童年和成長階段對二二八的認識為何,二二八發生時,他的家人在本地人保護下才得平安度過,但這種情況不限於他那一家,有類似經驗者大都只孤立地講本地人的善心好意,不去碰觸事件本身;如同一些保護過外省人的台灣人,也常孤立地提及這樣的事情,有的表功,有的作為族群融合的見證。鄭南榕顯然沒有將這樣的家庭際遇抽離出來,當成家族史由厄轉安的一樁軼事。他在第一次求職履歷表上就寫道:「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他死前親筆簽名的簡歷開宗明義說:「鄭南榕,原籍福建林森,一九四七年生於台灣台北二二八事件的恐怖屠殺後。」他在這一年九月十二日出生,該年有多少人出生?何以一定要寫出生於二二八之年?而且是「恐佈屠殺」之後?他將自己的出生年和二二八連結在一起,早在戒嚴時期就開始。放在當時的時代,實在非常難得,不敢說絕無僅有,但應該很罕見。究實而言,那是一種宣示,明確宣示他認同台灣,並承擔她的苦難。在這裡,我們清楚看到鄭南榕超越時代、超越家族、超越族群的眼界和高度。
~~~引文結束~~~~
照片:邱萬興先生提供。

之前的文章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