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台灣史 (第 14 / 19 頁)

《島嶼的愛和向望》出版訊息

《島嶼的愛和向望》出版訊息

今天在書店看到《島嶼的愛和向望》(玉山社出版)已經上架了,因此在此貼出書影和目次。

這本文集收了2008─2016年我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若干書序,以及一篇從未發表的紀念文章。文集分為五部分:一、呼喚轉型正義;二、思索我們的歷史;三、歷史的文學向度;四、懷思故人;五、向望的所在。文集以〈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2009/08/05)為首,內容包括我對二二八、轉型正義、臺灣歷史主體性的看法,以及對於先我們而去的師長友人的追思。就如這本書扉頁所寫的:「無法寫到學術論文的,我呈現在這裡。」

明天就是二.二七了。今年是228七十週年,也是解嚴三十週年。歷史的傷痛和轉型正義都是嚴肅的課題,希望書中的所思所想,對國人省思我們的過去、面對當前的問題,以及走向更好的未來有一點點的幫助。

《島嶼的愛和向望》書訊

《島嶼的愛和向望》書訊

新年假期,在做文集《島嶼的愛和向望》的校對。這是玉山社即將出版的書,集結了2008-2016年間我的網路文章、序文等,第一篇是〈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2009/8/5)。這篇文章提到1980年年底周清玉女士競選國大代表,我和陳弱水替她撰寫競選文宣〈與我同行〉的事情。

我依稀記得好像家裡有這份傳單,於是央我先生陳弱水找,他翻箱倒屜,終於在一個舊牛皮紙袋中找到這個折頁小冊子。同時,令我非常驚訝的是,還找到一份我的舊稿,是美麗島事件之前的一份訪問稿,我自己完完全全不記得了。這些舊物勾起對故人、故事,以及那個時代的回憶。是36年前的往事了,我的人生往後不會再有個36年。

泰雅族的射日傳說,給我很大的啟示,希望它也是預言。島嶼三代人的接力奮鬥,應該終能達成使命吧。但願年輕人能懷著與前人同行的心情,繼續努力,要替闇夜行路的前輩們看到天光。一定要的,一定要的喔。

分享文章:簡史朗 2017 01 18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簡史朗 2017 01 18 臉書貼文

轉貼簡史朗老師的貼文,請對聖域觀光化有疑慮的朋友一起來關心。

引述:

「Sbayan對泰雅族人而言是一個與祖先起源、分居、散布有著密切關聯的『神聖空間』。

……

很明顯的,它所服務的對象是來這裡獵奇的觀光客,並不是來這裡朝聖的泰雅族人,因而也有族人朋友私下向筆者抱怨,認為如此設計根本是嚴重地褻瀆了泰雅族的祖靈。」

文章連結:簡史朗 2017 01 18 臉書貼文

2016年最難忘的儀式

2016年最難忘的儀式

2016年最難忘的儀式: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結拜儀式(10/15)。

在每天每天的日常,我們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時而冒出來攜手打拼,為了島嶼的更為美好。

迎接〔homogeneous, empty〕2017年,願我們以愛〔疼〕和希望(thiàⁿ kap ǹg-bāng)充實它,召喚光的到臨和在場。

「征戰屬誰 追思.紀念台籍老兵」

感冒中,上星期六到高雄、星期天到台南。高雄當天來回,沒過夜,因為第二天要到國立臺灣文學館給演講,老習慣改不了,不管上課或演講都要準備到最後一刻,還是得回家才能查補資料。結果,當然感冒變嚴重了,但是很高興能完成這兩個行程,尤其是到旗津見證歷史的一刻。

11月5日(週六),在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共同舉辦追思活動──「征戰屬誰 追思.紀念台籍老兵」。蔡英文總統親臨現場,致詞、獻花、揭幕,並參觀紀念館。如果您有在關心台籍老兵的議題,您應該可以了解總統出席追思會的意義,且可能會感到感動。終於有這麼一天!

繼續閱讀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結拜儀式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結拜儀式

今天參加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結拜儀式。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典藏的排灣族Aluvuan社(舊望嘉社)Djiluvuan(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2015年通過審查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登錄為國寶。

為再現傳統精神,尊重部落文化,該館與望嘉部落決定共同攜手,為本件國寶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寶結拜儀式,並委請文化部長與臺大教務長共同見證。

(以上根據邀請函/改期通知)。

~~~~~~~~~

這個儀式原預定於9月17日舉行,因颱風改為今天。

繼續閱讀

《臺灣歷史圖説(三版)》書訊

《臺灣歷史圖説(三版)》書訊

下午拿到「實體」書,感覺真的不一樣,有了「實感」。

三版在文字方面,全書做了必要的修訂,並有所增補,但沒增加太多篇幅。圖片總共增加四十二張,圖表新增二張,更換圖片與圖表各二張,希望多少能給讀者帶來耳目稍新之感。

一本書,有讀者的愛顧,才有再版的可能。在此向識與不識的讀者致上深謝之意。

在三版準備過程中,讓這本書得以以現在的樣式問世的所有人士,也是我要感謝的。最後感謝我的老師鄭欽仁教授為這本書題字,以及陳澄波文化基金慨允利用陳澄波的畫作來設計封面。

圖一背景是台大文學院迴廊(表示真有書耶XD),圖二是書平放的樣子。

追船的日子

追船的日子

追船的日子:2010年9月21日,安達魯西亞號停靠宜蘭烏石港。

記得那是個大熱天。一早李毓中先生戴我和張增信老師一起到烏石港,為了迎接、觀賞仿造十七世紀的西班牙木造大帆船。(不完全靠風力,有時以馬達相輔。)

船入港時,遠遠先看到桅杆,真的有感動到。

船停妥後,我進進出出、上上下下,又錄影又拍照片,像個gelleon迷無誤。來的人也大都是船粉吧。

在我一直為船拍照時,有位小姐大概觀看我很久,忍不住說:我替你拍張照片留念吧。於是有這兩張照片。她用她的相機拍,好像很pro,回去後還真如約用電子郵件寄給我,很感心。當時智慧型手機、Line和臉書都還不時興──科技的變化和進步實在太迅速了!

和安達魯西亞號連結在一起的,還有張增信先生。十多年前,我到清華大學兼課,回程常搭中研院往返清大的交通車,和人社院歷史研究所的張老師有同車之誼,也向他請教過海洋史方面的問題,很談得來。那一天,毓中另有要務,中途和我們分開。我和張老師一起參觀蘭陽博物館,搭車到宜蘭市用午餐,又一起搭火車慢慢khok回台北。沿路上聽他談傳教士雙親的故事,以及他對世間事物的看法和信念,感覺像聽老朋友講話一樣。增信先生後來離開學院,挺好的一個人,教人懷念。

上個周末好忙

上個周末好忙

週六(08/13)受邀到「東北亞區域和平教育機構」舉辦的夏令營,用英文講授一堂二小時的台灣史的課。

週日(08/14)出席前衛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新書發表會,並講話。

周末兩天都不得休息,當是不用說的,凡事必須準備的我,一週的工作時間大概就用掉了──光是準備英文台灣史課的powerpoint就花了一天半。然後,也須抽時間細讀《台灣山地傳道記》--不過,這是我長期以來就想看的書,藉這個機會好好讀一遍。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