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台灣史 (第 2 / 19 頁)

殖民統治的兩面性:鎮壓&馴化

殖民統治的兩面性:鎮壓&馴化

上個禮拜日(8/11)去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看《西來庵》,在大廳見到王榮裕導演,我自報姓名前先說我是周馥儀的老師。導演表示常看我的文章,爽朗和我們合照。

為何先報學生姓名?一方面,周馥儀和導演熟識,另一方面,我這個學生剛來台大歷史系讀博班時,我就聽說:她是「濁水溪以南喊水會結凍」,哈哈!是否三一八之後「濁水溪南北喊水會結凍」?待攷XD。

神奇加一椿。我和我先生陳弱水在大廳繞繞,突然在一個隱蔽的角落看到陳明章和一位少年家。我知道弱水和陳明章北投中山國校(現為逸仙國小)同班,也同樣讀北投國中,每次都好奇問他:陳明章認得你嗎?他總是表示應該不記得。我本來要走開,沒想到弱水趨前自我介紹,原來陳明章認得他,還主動提及小學同班,並確認國中隔壁班。他們53年沒見過面耶,超過半世紀!!我倒是聽過陳明章現場表演彈月琴,好像在北藝大的教室,忘了怎樣的場合。

總之,很神奇地,陳弱水和陳明章相認,陳明章還慨然和我們合影。那時候才知道旁邊的少年家是他的兒子。

陳明章創作很多首歌,有好幾首很有名,如〈伊是咱的寶貝〉、〈下哺的一齣戲〉等等。不知為什麼,我格外喜歡〈流浪到淡水〉,可能是這首歌真正的故事性和歷史的悲劇感(連帶著台灣的過去),加上我特別喜歡金門王的唱法和台語發音吧?有時我會想:不再能講台語的台灣人如何欣賞金門王的台語呢?

《西來庵》這齣戲是講日本統治下發生於1915年的抗日事件,一般稱為「噍吧哖事件」,也稱「西來庵事件」、「余清芳事件」。

這是講台灣人抵抗外來統治者的故事。我原本沒計畫看這齣戲,學期結束,八月也正式退休了,但沒比較有閒,反而更忙。後來因為駱靜如老師來訊大力推薦,加上我也很想了解這齣戲如何詮釋抵抗,決定去看。民間如何看待抵抗一直是我很關心的議題。

1997年我的《台灣歷史圖說》就花一章分寫噍吧哖事件和霧社事件,而該書總共才十章。27年後的2024/7/19我在霧峰夏季學校講「多重殖民、鎮壓與馴化,以及抵抗歷史的消失」。這個題目去年10月在高雄講過,今年4月和上面提到的7月也講過。4月是華語(艾琳達女士來聽),其他二場是台語。

將近30年來,我對台灣歷史上的抵抗一直很注意,比較遺憾的是,對於清國時代的反抗事件,我的了解遠遠不夠。這是將來要加強的地方。

台灣人(原住民&漢人)從荷蘭時期起就都有很慘烈的抵抗,沒有一個政治分期中沒出現在地人民的抵抗。

外來統治/殖民的兩個面向(雙面性):鎮壓&馴化

台灣歷史上的抵抗往往很慘烈,遭到嚴厲的鎮壓,以及伴隨而來的馴化。

台灣歷史有抵抗,但抵抗者被遺忘,被馴化者代代複製生湠,於焉台灣歷史教育基本上不教抵抗,社會也不談抵抗。而我們有需要抵抗嗎?有,那麼,沒有教/傳承抵抗歷史的當代社會要如何面對侵略呢?

曾聖光(Singcyang Diway)的冷遇,告訴我們什麼?有情有義的聲樂家曾道雄教授為他高歌一曲,但社會有聽到嗎?沒吧。有聽到的是人口的零頭吧。

附帶一提:這齣戲基本上是台語+客語+少數日語發音,客語我無從評論,日語大部分聽不懂,台語相當不錯,但有時發音會出現「m音n化」的現象,最重要的「西來庵」的「庵」是am,但你會聽到an。還好,好像沒聽到「嗎嗎叫」。

圖一 左起(敬稱略):陳弱水、王榮裕、周婉窈
圖二 左起:周婉窈、陳明章、陳弱水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三至五 2024/7/19霧峰夏季學校演講「多重殖民、鎮壓與馴化,以及抵抗歷史的消失」簡報投影片選樣。

關於國旗

關於國旗

去年繪製的圖!!

這幾天正想要調整這張圖,因為右下角兩面旗上面的虛線看不清楚,要另外放「番外篇」……

文章在留言欄

文章超長,您可以先看結語前的那一段,若有興趣,歡迎回頭細讀喔。

《臺灣史論集 一》新書發表會

《臺灣史論集 一》新書發表會

《臺灣史論集 一》這個禮拜天7/28有新書發表會

颱風期間,聯經出版公司負責新書發表會的陳小姐來信要我在臉書廣告一下。我回復:我一般不在臉書宣傳自己的演講,連自己的學生也不會要他們來。

今天她再度希望我宣傳一下,她說她「感覺許多期待老師新書講座的讀者仍尚未知道講座訊息。」

報名還沒滿額,那我就宣傳看看吧。

【講座資訊】

從山、海、平原,看見臺灣島史——《臺灣史論集一》周婉窈新書分享會
日期|2024年7月28日 14:00-16:00 (13:30開放報到)
地點|聯經書房(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
講者|周婉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書作者)

みちお、みちお,…… ,這馬毋知輪著啥物人共咱管?

みちお、みちお,…… ,這馬毋知輪著啥物人共咱管?
(Michio、Michio,……,現在不知道輪到誰來管我們?)

音樂家曾道雄先生1939年生於彰化田中,日本戰敗投降,他六歲。有一天有個歐巴桑看到他,問說:「Ah,みちお、みちお,啊今日本人走honnh ,這馬毋知影啥物人來共咱管?毋知輪著啥物人共咱管?」道雄的日文讀作michio。

歐巴桑會問六歲的他,應該是認為他很聰明。但她的問法,令小小的Michio,印象深刻,七、八十年後,這個提問仍然像是某種魔咒的迴聲,來回轟擊我們的頭殼。

台灣因為多重殖民的關係,是否具有某種奴性?這當然不容易回答,就是有,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總有人不願當奴隸,為了作為人的尊嚴而付出代價,再慘痛也在所不惜。但是只要具有奴性的人佔一定比例,島嶼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路。

有人可能記得2011年曾教授獲得國家文藝獎,不願上台接受當時ROC總統贈送建國百年紀念筆,拒絕握手、合照。其實1977年師大籌演追悼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的清唱劇《長相左右》,他就拒絕演這個角色,為此差一點出事丟了工作。那個六歲就特別聰明的小孩,即使已經八十多歲了,好像一直沒忘記小小年紀的早慧領悟,而且一生踐行之。

如果將來李喬先生期待的「台灣人精神史」能出現,這裡紀錄的將是寓意深長的兩則台灣人奴性小故事;曾教授也將是島嶼子民的典範。口述記錄和錄音檔的連結,在留言欄一

照片:2024/6/16曾道雄教授在確認口述記錄之後的合影,是個人莫大的榮幸。

《臺灣史論集一》終於出來了,自己延擱了九個月,敬請指教

《臺灣史論集一》終於出來了,自己延擱了九個月,敬請指教

《臺灣史論集》,聯經出版公司原預定去年九月上下兩冊一起出版,但我實在太忙,去年一月起是我一生記憶以來最忙的;和大家一起做事,不能拖大家的事情,只好拖自己的事情,一拖就九個月,這次也才出第一冊,第二冊看看年底能不能出來。(是舊論文+新論文重新整理出版,不全是新論文。)

對聯經的沙淑芬主編、涂豐恩總編、陳逸華副總編感到很抱歉,「〔類〕新書發表會」去年九月都舉辦了,結果書一直出不來。卡在校對和做索引,我這邊實在忙到無法跟得上時程。感謝替我校對和製作索引的年輕朋友(敬稱略):林文正、許妝莊、陳哲維、廖希正、劉基安、鍾友全、羅貫倫。

雖然拖了九個月,也有意外的驚喜。因為自己一直拖,對封面沒有太多想法,除了被問及圖象,提到陳澄波《滿載而歸》這張油畫之外,原本以為封面的字就是印刷字,後來看到設計圖,書名是用電腦毛筆字,想到既然要用電腦毛筆字,不如請鄭欽仁老師替我寫字。時間很趕,自己也不好去催,沒想到鄭老師似乎第二天就寫好,還親自送來。感激之餘還是感激!(書題是金色,掃描變成黑色帶金邊,失真)

序是2023年8月寫的,最後校對時可以修改,但想說既然已經拖了,就不要改,也是個記錄。

照片是拿到書後,在台大文學院二樓走廊拍的,我最喜歡的景。

請來了解「僑」的當代現象──恰是「食果籽 拜樹頭」的正對反

請來了解「僑」的當代現象──恰是「食果籽 拜樹頭」的正對反

早安,福爾摩沙!

已經20天臉書沒貼文,實在是因為過去二週是魔鬼行程,昨天趕兩場,下午先到黃晴美文獻展致詞,然後趕到森林小學的課程演講,從來沒有過,自己也覺得很抱歉,因為我參加會議,基本上就是會坐到活動結束。有次有個主辦單位方還覺得奇怪來表達困惑:怎麼會有教授坐一整天?

當然,沒貼文另外一個原因是,擔心犯忌,一忙就無法花心力琢磨,還是寫X和翠自由多了,只要考慮字數就可以。

我的先生陳弱水知識很廣博,我想和他有接觸的人大都有此印象吧?他可以從一個人的姓,講到你的祖先可能從哪裡來vs.族譜神話&家族自我神話的傳述。我常問他問題,尤其中國史的問題──當然他的黨外運動知識也很好,會記得我不記得的事情。

有時我會找很困難的問題問他,已經有好幾年,我常問他:為什麼中國人從來不感恩他所在的地方所給予的恩惠?我常問他,星雲明明就是靠台灣起家,為何不感恩,不顧台灣人的整體利益?我說,台灣民間最素樸的道德觀就是感恩,就是「食果籽 拜樹頭」。一個宗教大師連這最簡單的道德都沒有,我實在無法信服。為何會特別問星雲,因為他還戚戚惶惶時,陳弱水的父親(我的公公)陳慧劍先生就和他熟識,說起來少年星雲也蠻落魄的。

每次我這樣問──當然主要是問在台外省人及其後代(有少數不是,他們已經是第一代台灣人,如友人金恆煒、段震宇)為何那麼痛恨台灣,那麼反台灣,陳弱水都沉吟不答,他是謹慎的人,不知道的事情不輕易回答。最近一次,就不一樣,他就說他好不容易找到相關研究,他說這個現象是中國東晉以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不是這樣,例如,三國孫吳時代,很多北方的人遷移到南方,還會自稱江南人。他講了很多,也回答我很多提問,過不久,他就寫了這篇〈什麼是「僑」及其當代關聯〉。我讀後豁然開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戰後來台灣的絕大多數外省人及其後代,甚至是第三代,都自居是「僑」,連他們再度移居到美國,還是「僑」,明明愛住美國,也愛兒女擁有美國籍,結果還是中國的「僑」,是世界上最高位的人群。(文章連結在留言欄一

有時觀念的突破性解釋很重要,讓我們在迷霧中看清真相,解構當代最大神話。

引文:

總結而言,大概在漢末,中國開始比較常用「僑」來指稱遷居,原來遷居並沒有特殊的文化意義,遷居者都以落籍為歸宿,但在東晉初,以貴族為領導者的移民遷到南方,出於優越的心態,他們把「僑」的身分制度化,將自己定位為在南方的非南方人。我們從「僑」現象的起源認識到,這個觀念並不是簡單的懷鄉念祖,而是與遷居者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他們是高階的,他們所在的地方沒有認同的價值。

~~~~~~

請注意最後一句話!!

圖片:廖述宗小女兒慈卿所繪「食果籽 拜樹頭」,輯自廖述宗口述、莊家穎整理編寫,《食果籽 拜樹頭:廖述宗的人生回憶》最後一張圖版,這張圖也是該書的封底畫。

早安,福爾摩沙! 溫羅汀曬書節很熱鬧 來逛逛吧

早安,福爾摩沙! 溫羅汀曬書節很熱鬧 來逛逛吧

禮拜日,大家早安。

昨天到溫羅汀曬書節的市集給了一場演講,人很多,據王孟亮教授說,他坐在後方,樓梯有人站著聽。我看不到,但感到抱歉,那就完全看不到投影片了。

演講完,發現玉山社魏淑貞總編、蔡明雲副總編,以及許書寧老師在等我,等我簽完書,我們一起到玉山社的攤位看看。

許書寧就是我的《少年台灣史》的插畫作者,她新出一本繪本《娜娜的金魚》,昨天下午也在活動區「說書」,很受大人小孩歡迎。這本繪本,在繪製的過程,我們三人都看過書寧的已繪好的單張畫,至少兩次,也就是看著它的誕生過程,格外有感情。回來看了兩遍,我相信這是書寧到目前達到的最高境界,文和圖都非常好。我們三人很高興,和書寧以及她的父母合影,大家都拿著書。(照片一)

溫羅汀曬書節,今天是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有60個書攤,非常熱鬧,歡迎大家來逛逛!

照片一:左起(敬稱略):魏淑貞、周婉窈、許書寧、書寧父親許孟雄、書寧母親陳玉梅、蔡明雲。
照片二:市集一景(王孟亮教授提供)
照片三:演講一景(王孟亮教授提供)

照片一 :左起(敬稱略):魏淑貞、周婉窈、許書寧、書寧父親許孟雄、書寧母親陳玉梅、蔡明雲。
照片二:市集一景(王孟亮教授提供)
照片三:演講一景(王孟亮教授提供)

早安,福爾摩沙!2/21世界母語日

早安,福爾摩沙!2/21世界母語日

前天2/21是世界母語日,因為開學,我忙到沒時間特地寫貼文,只在X推文時提到,這一天也是伊萊莎李庥過世日,因此140字內我這樣寫:

今天是伊萊莎李庥於1902年過世的日子,也是世界母語日。她是台灣女學的創立者,貢獻很大,但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她的名字。她因愛而隨李庥渡過重洋來到台灣,在打狗她的次子早夭,她的先生幾度感染瘧疾,39歲就過世了,父子倆人都埋土Formosa。您知道李庥會幾種台灣語言嗎?

~~~引文結束~~~

李庥牧師過世時才39歲,實在太年輕了,但在他短短的一生,最精華的歲月通通奉獻給台灣,完成很多非常艱難的工作,同時學會講台語、客家話,並學習原住民語言!!真的是世界母語日的楷模。

〈歷史上的2/21 一生奉獻臺灣女學的臺灣第一位女宣教師伊萊莎李庥逝世〉的連結在留言欄一

照片是我獲得「世界台灣文化獎」的「歷史教育獎」,1/14上台領獎,由姚嘉文先生頒發獎狀。這件事很有趣,突然接到通知時,以為是詐騙集團要來騙,有機會再講這個故事。頒獎典禮民視有報導,連結在留言欄二

照片係蔣為文教授拍攝,感謝!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2/8我放了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照片,兩人望向遠方,沙灘對面隔著海水是龜山島。我認為這個意象應該印在台灣人的腦海與心靈。

為此我寫了一首台語散文詩。那天當我想起小姊妹,想起林義雄先生,想起不久前才在慈林基金會遠望霧中的龜山島,我人在癌醫中心,真的就是坐在那裡等著拿藥,我「具實」寫下來,結果引來幾位朋友擔心來詢問,或透過好友來詢問。阿,真的請不要擔心,那是例行拿藥,不是什麼大病。我沒什麼好替自己悲傷的,但是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常常像巨大的sadness,從天而降,從海上像津波一樣襲湧過來……

如果您和我一樣,整天探究台灣的過去,關注現在,想為一個台灣應有的未來奉獻餘生,那麼,我想您應該可以了解那種無邊無際的哀愁,作為台灣人、一生想作台灣人的哀愁吧。

癌醫中心是個明喻吧?記得我的日本近代文語(文言文)老師劉元孝先生(1917-2016)生前就說過,台灣罹癌,內部的壞細胞一直在吃掉好細胞。我們的路真的很辛苦很艱難。

祝福大家新春愉快,好好休息,年假後大家一起繼續打拼。

照片: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2024年的春仔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