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悼念前輩與師友 (第 3 / 7 頁)

懷念張炎憲教授

懷念張炎憲教授

這是去年(2022/10/4)紀念張炎憲教授逝世八周年次日的貼文,改寫後再度貼出。(臉書「分享」真的就是會被降觸及率)

今天3月10日,是張炎憲教授(1947-2014)誕生76周年紀念,他生在二二八大屠殺剛開始的3月10日,過兩天陳澄波、潘木枝、盧鈵欽、柯麟等嘉義菁英(含全島性人物)被捕,最後被以「前近代」的野蠻方式公開遊街示眾,在嘉義火車站前處決。二二八,就如同對鄭南榕一樣,決定了張炎憲以及他那個世代很多人的一生。

為了寫文章,我曾再度翻閱張先生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口述訪談紀錄,真的很感激當時有張先生帶領一群「有志」開始做口述訪談。你以為1990年代訪談容易?很多二二八和白恐家屬嚇破膽,根本不敢喘一聲氣,寧願將自己經歷的慘劇永遠帶入棺木。那是要對訪談者有相當的信任感,才會接受訪談的,張先生在那個歷史時刻,承擔起這樣的重擔。

我知道有年輕學者拿理論和種種學院標準來矮化張先生的貢獻,我認為真的不必要,我們總是踏在前人的腳步上前進。我們不能起林秀媚、陳碧女、潘英三、高菊花,以及眾多受難者及其家屬於地下,我非常非常感激張先生為我們做的事情──訪談之外,他為台灣社會奉獻了一生,會倒在美國賓城自由鐘下也是在工作的旅程中。

炎憲教授擔任過八年國史館館長,出版非常多套沒有遮掩的政治檔案,那種膽識、決心,以及毅力,令人敬佩。反觀現在,檔案就是給你遮掩阿,就是不讓你知道加害者及其共犯,就此而言,時代真的在退步中……。

這幾年看下來,社會好像就是停滯不前。我比較日本時代和戰後KMT/ROC黨國時代,有一個發現,在幾次演講中都提過,也就是:

日本時代 快速前進 vs. 戰後黨國時代 停滯不前

我們不能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我常不厭其煩不斷講),但日本時代確實是台灣快速前進的時代,反觀戰後台灣,真的就是停滯不前(還不要去提那個「ROC美學(醜學?)」了)。如果這只是KMT/ROC黨國時代,也就罷了,但台灣在1992年自由民主化之後,到現在已經超過30年,而這30年呢?好樣就是1990年代社會最有活力,台灣的未來最具可能性,人們也最具想像力。但三十年後,阿,彷彿原地踏步。轉型正義已經夭折了吧?而前輩正迅速凋零中。

處於絕地的人,沒有悲觀的餘裕。謝謝前輩、謝謝濟濟先行者,我們除了繼續往前拼搏(哪天也死在自己選擇的戰場?),別無他路,別無他路。

謹以三張照片紀念張炎憲先生。第二張師母林琇梨女士(也是我的歷史系學姊)很喜歡,她說照片中她和炎憲有「夫妻臉」。第三張已經用過,但我很喜歡,我認為具有世代傳承的意義(自己認為的啦)。炎憲先生是嘉義人,和我同鄉,照片中的張富美老師是雲林縣虎尾人,但她讀嘉義女中,是我的嘉女學姊,也算是半個嘉義人。我們三人見面時,總格外覺得親切。

照片3

後排左起:陳國棟教授、李其霖博士、張炎憲教授、杜正勝教授、本人、鍾淑敏教授、張富美女士。

前排左起:曹永和教授、朱德蘭教授。

照片1

2023年第二天晚上來聽好歌 聽見/看見台灣的好、真純,以及昇華之美

2023年第二天晚上來聽好歌 聽見/看見台灣的好、真純,以及昇華之美

傍晚回家途中,因為聽到關於抖音&主流文化之操作的分析,心情苦悶。晚上看到鄭仰恩教授轉貼「唱頌台灣」陳淳杰專集、朱約信主持,打開聽,歌真好聽,陳淳杰教授唱得真好。

有〈蝴蝶自由飛〉、〈牛犁歌〉、〈毋通嫌台灣〉、〈無花果〉、〈等待自由的風〉、〈發光的靈魂〉、〈秋天的孩子〉、〈願我會愈疼祢,我主基督〉。

阿,怎麼雄雄想起鄭南榕呢?並懷想起孤獨的先行者彭明敏教授。

連結就放留言欄。如果今晚你想看到台灣人過去的努力、台灣的美好,給我們勇氣面對當前的困境,並想像台灣應有的未來,就讓這美好的歌聲伴您度過2023年第二個夜晚吧。在愛與勇氣中,我們一起面向這一年的挑戰。

懷念張炎憲教授 無袂記得 已經八年矣 社會是毋是停止不前?

懷念張炎憲教授 無袂記得 已經八年矣 社會是毋是停止不前?
(懷念張炎憲教授 沒有忘記 已經八年了 社會是不是停滯不前?)

昨天10月3日是張炎憲教授(1947-2014)逝世八周年紀念,他生在二二八大屠殺剛開始的3月10日,過兩天陳澄波、潘木枝、盧鈵欽、柯麟等嘉義菁英(含全島性人物)被捕,最後被以「前近代」的野蠻方式公開遊街示眾,在嘉義火車站前處決。二二八,就如同對鄭南榕一樣,決定了張炎憲以及他那個世代很多人的一生。

最近為了寫文章,再度翻閱張先生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口述訪談紀錄,真的很感激當時有張先生帶領一群「有志」開始做口述訪談。你以為1990年代訪談容易?很多二二八和白恐家屬嚇破膽,根本不敢喘一聲氣,寧願將自己經歷的慘劇永遠帶入棺木。那是要對訪談者有相當的信任感,才會接受訪談的,張先生在那個歷史時刻,承擔起這樣的重擔。我知道有年輕學者拿理論和種種學院標準來矮化張先生的貢獻,我認為真的不必要,我們總是踏在前人的腳步上前進。我們不能起林秀媚、陳碧女、潘英三、高菊花,以及眾多受難者及其家屬於地下,我非常非常感激張先生為我們做的事情──訪談之外,他為台灣社會奉獻了一生,會倒在美國賓城自由鐘下也是在工作的旅程中。

繼續閱讀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遙想1980年秋天認識您和學妹,快滿42年,那時候您是黨外青年,之後您一直是島嶼少年人的朋友/大兄(大哥哥)。

願您安息,並護佑學妹和您摯愛的台灣。

今天是鄭南榕75歲冥誕 不要忘記小國小民是好國好民的向望

今天是鄭南榕75歲冥誕 不要忘記小國小民是好國好民的向望

M̄-thang bē-kì-tit!

鄭南榕的生年很容易記,因為他生在二二八發生的那一年的九月十二日。雖然他生的時候,三月已經做過大洪/紅水,清鄉結束於五月中,但生在這一年給他很大的衝擊。他在生平第一份履歷上說:「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

鄭南榕的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基隆人,在省籍分類上,他是「外省人」,外省囝仔。請了解:從戰後到1992年,本省人和外省人之分是制度性的,如果你認為今天講本省外省會撕裂族群,你知道省籍「制度化」會造成多巨大的撕裂?但,我們的Nylon在二二八的受難和血淚中選擇認同台灣。

繼續閱讀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於今年4月8日過世,明天(8/15)是彭明敏教授百歲生日,今天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辦「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在蔡英文總統頒發褒揚令和致詞之後,紀念禮拜以福爾摩沙合唱團演唱《阿爸的心肝寶貝》開始,將會場帶入深沈的人父的抉擇、愛與哀傷中。詩歌、合唱、獻唱,都非常高尚優美,讓我感覺為何我們台灣美好、能提升人心的東西都是「局限一隅」,而廣大的民眾整天觀看的卻是無以名之的電視節目。只能說,我和幾位朋友向望的台灣文藝復興,是條漫漫長路。

黃春生牧師帶領的啟應文,將戰後兩代人的受難和抵抗的歷史鮮明地帶到眼前。盧俊義牧師以「佇耶穌裡無法隔離的愛」的講道,非常能打動人心。我想起張炎憲先生的追思禮拜也是由他講道。盧牧師的台語和講道內容很具吸引力,之前他在東門教會當牧師時,我去聽了幾次,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聽到他退休前的講道。

彭明敏教授的歷史評價,我相信將來會比目前一般人認為的高。那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感謝楊黃美幸女士、黃春生牧師相繼邀請我和陳弱水一起參加紀念禮拜。

照片1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手冊
照片2 紀念禮拜會場布置
照片3 福爾摩沙合唱團
照片4 楊呈偉、森下迪娜夫婦獻唱
照片5 盧俊義牧師講道

懷念林瑞明學長 記二、三小事

懷念林瑞明學長 記二、三小事

今天是林瑞明教授(1950/7/1-1918/11/26)72歲冥誕,臉書早幾天就來提醒,但人世有比AI更不可思議的地方,其實冥冥之中感覺被以不同方式提醒。

首先,6月16日去看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就看到照片中有林瑞明,也提到他的名字。臉盲如我,卻一看就認出來,因為我在台大讀大學部時就認識他。為何會認識?雖然都是歷史系,但以前大學部學生要認識碩士班研究生,機會渺茫,過去也沒有今天的助教制度。今早想起來,應該是因為學生刊物《大學新聞》。我在大一就加入大學新聞社,年級小,就是做些「小妹」的工作,例如送審稿到行政大樓、到印刷廠校對、整稿等。記得有次大學新聞社舉辦和台灣文學有關的演講,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吳濁流先生,他站起來痛罵「拍馬屁文學」的樣子,印象深刻極了。如果沒記錯,那次活動好像是林瑞明負責的,我是否有參與整稿,記不得了(須查考)。當時台大,用現在的話來說,學生中「台派」非常少,屈指可指,感覺很孤單,可能因此「同路人」之間格外親近。

繼續閱讀

敬悼彭明敏先生

敬悼彭明敏先生

彭明敏(1923-2022)先生過世了,很難過,不是因為有何私人接觸(緣淺,只見過一次),而是因為在戰後台灣史上,對黨外濟濟支持者而言,他是個巨大的象徵,他的離開,代表一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昨天是鄭南榕自焚33周年紀念,我沒有忘記,只是不想在眾多人歌頌「自由」的熱度上加上什麼的。三年前台大研協會舉辦鄭南榕紀念活動,在日本「櫻人劇團」演出之後,有短講,我受邀講話。會後,蔡易達先生告訴我,所有人的短講都只提「100%自由」,只有我有提鄭南榕主張台灣獨立。我強調言論自由和台灣獨立是他生命中兩個互相牽連的面相。簡單來講,就鄭南榕而言,言論自由是社會必要的框架,台灣獨立是他認為必要的內容。昨天,看臉書,好像鄭南榕也只被紀念一半。

繼續閱讀

悼念文夏.禁歌.黃昏的故鄉

悼念文夏.禁歌.黃昏的故鄉

正在修改《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第六章〈戒嚴下的日常:「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才看過有文夏的段落,沒想到就聽到他過世的消息。

很難過,必須在修訂版文夏名字後面加上(1928-2022)。

他的〈黃昏的故鄉〉曾經讓海外台灣人流下無盡的傷心淚。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