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宋文薰老師(1924-2016)
永難忘懷的盛夏的啤酒滋味。
1992年我在加拿大受邀返台,參加台大舉辦的「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宋老師對我的發表主題很感興趣,中間休息時請我到他的研究室,想給我看他手邊的一些資料。那一天很熱,我們頂著大太陽,從思亮館走到人類學系洞洞館。一進到研究室,宋老師就打開小冰箱,拿出啤酒,一人一罐,我們就一邊喝啤酒,一邊閒聊──當然主要是聽宋老師講話,記得他分享了對『民俗臺灣』、池田敏雄和黃鳳姿的回憶。
繼續閱讀fb blog版
敬悼宋文薰老師(1924-2016)
永難忘懷的盛夏的啤酒滋味。
1992年我在加拿大受邀返台,參加台大舉辦的「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宋老師對我的發表主題很感興趣,中間休息時請我到他的研究室,想給我看他手邊的一些資料。那一天很熱,我們頂著大太陽,從思亮館走到人類學系洞洞館。一進到研究室,宋老師就打開小冰箱,拿出啤酒,一人一罐,我們就一邊喝啤酒,一邊閒聊──當然主要是聽宋老師講話,記得他分享了對『民俗臺灣』、池田敏雄和黃鳳姿的回憶。
繼續閱讀敬悼黃天橫先生(1922-2016)
那一代人和他們的時代幾乎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無盡的哀思,不知從何寫起。
(剛連結去年[2015]12月26日黃天橫先生獲得「台南文化獎」的個人臉書照片,因為是慶典照片,感覺和心情不合,因此取下。要和已看到的朋友,說聲抱歉。)
劉萬來先生辭世
感謝『自由時報』願意以大篇幅報導鄉梓人物劉萬來先生辭世的消息,並肯定劉先生一生的貢獻。很溫馨的報導。
不過,看到紙本小標寫「翻譯500本日文書 周婉窈譽為神」,嚇了一跳。其實這是他翻譯的書的「書迷」對他的評價,認為他是「神級」人物,並非我的評價,我們這個世代也不太用「神」、「神級」的表達方式。我很尊敬劉萬來老師,但「吾生也早」,成長過程並沒看過他翻譯的日文少年讀物。
世代有差,特此釐清。
敬悼鄉前輩劉萬來先生(1929/11/20-2016/02/17)
昨天接獲林群桓先生傳來劉萬來老師的訃聞,很難過。我的臉友有認識劉老師的,對六年級生(或更年輕?)而言,「劉萬來」是「神級」人物,也是個謎。因此,我在這裡貼出訃聞,讓受劉老師翻譯之書啟蒙的朋友得知。
大年初二,我返回故鄉大林,初四(02/11)那天前往拜訪劉老師,他在客廳進去的臥房躺著休息,因為剛有訪客,感到疲累。我遂到臥房看他,握著他的手講話。他意識很清楚,講話正常,一直為沒打電話給我致歉──他們這一輩人就是這麼客氣。我說,是我應該來看他才對。然後,他又提到他對戰爭之無謂的看法,以及對和平的祈願;他的書就是想表達這一點。他沒有要我久待的意思,應該是感覺疲累。所以我們就互相鼓勵,在「ganbari mashō」(加油吧!)聲中道別。沒想到這是我見他的最後一面。
去年春節劉老師住院,我和我先生,在林群桓先生的安排下,到大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探望他。那時候,他的書《一個老KANŌ的回憶──大林之子劉萬來自敘》,因故還沒出版,他很掛念這件事,我們也非常非常希望書能早日問世。三月,書終於印出來了,劉老師打電話給我,也寄來五本書,其中一本他簽了名。日期押「二○一五 正月」,是刻章,可見他如何期盼這本書的出版了。我的名字是他親手寫上的。
劉萬來老師是我就讀的大林國小的老師,也是家父的同事。承蒙劉老師看重,囑咐我為這本書寫序,該文曾刊於「臺灣與海洋亞洲」臉書專頁。序文中提到的我的姑丈,是第一屆陸軍志願兵,也於農曆年前過世。這整個日語世代真的已經凋零殆盡了,讓人感到寂寞,感到傷感。
在冷冬下著雨的北都,祈求劉萬來老師在天之冥福。
序文〈大林、嘉農,以及我所認識和不認識的鄉前輩劉萬來先生〉連結在此
李喬先生《草木恩情》新書發表會
今天,真的很冷,又下雨,但是李喬先生在飛頁書房的新書發表會,卻擠滿人。
大選前的某天,李喬先生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他的新書《草木恩情》發表會。真的有點被嚇到,因為2013年夏天某日,李先生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他「最後一次」新書發表會,那年他八十歲(1934年生,台灣歲),出版套書:《咒之環》、《V與身體》&《散靈堂傳奇》!!
這次,他在電話中也表示應該是最後一次了。但是,哪天再接到電話,說他又要出新書了,應該不會驚訝吧。對於李喬老師,我只有敬佩、敬佩,又敬佩!
翻找檔案裡的照片,發現和李喬老師結緣,已經快滿十年了。2006年3月11日,我陪日本學者三木直大教授到苗栗拜會李喬先生。那次談話的內容刊登在日本《植民地文化研究》第5號(2006/07),中譯刊登在《文學臺灣》61期(2007春季號)。最特別的是,會後李喬老師一時興起,帶我們到他小時候住的山上地方去看(是車子非常難開的山路,租賃車的司機後來私下告訴我,他開得心驚膽跳)。住宅完全不見了,只是一片草地,如果不是李喬老師說這裡「曾經如何如何」,沒有人看得出有人住過。
《草木恩情》是散文集,每一篇寫一種植物,交錯著人的生命、歷史&哲思,非常有意思──至少比《V與身體》容易讀很多(真的!逃)。首篇〈菅草〉寫李喬小時候和家居附近的菅草的「互動」。由於李喬老師帶我們去過他那已然空無一物的「故居」,讀來特別有感覺。第二篇〈蕃薯〉,李喬老師以他自己的「蕃薯性」作結,寫道:「我愛好蕃薯,我疼愛臺灣!」其他一草一木,繼續閱讀中……
第一張照片攝於李喬先生的「故居」。第二張照片,感覺像劇照XD,中間那位是三木直大教授。其餘兩張攝於今天的新書發表會。
黃天橫先生獲頒台南文化獎
今天起個大早到臺南參加「台南文化獎」的頒獎典禮。來參加的人很多,場面盛大溫馨。向來謙遜低調的黃天橫先生,好像有被「嚇到」。他看到那麼多親朋來「ōen」,非常高興和感心。
茲貼出六張照片,以為誌慶,並和未能親來觀禮的朋友們分享。
今天的新聞報導
溫厚無私的臺灣文史工作先驅──黃天橫先生
黃天橫先生生於1922年,今年九十四歲,榮獲第四屆臺南文化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26日於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行。臺南市文化局邀請我寫篇賀文,將收於典禮手冊中。謹以這篇小文向敬愛的前輩致上祝賀之意。
繼續閱讀《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特稿──曹永和教授紀念專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特稿──曹永和教授紀念專輯」已出刊,收有以下紀念文章:
周婉窈/關於曹老師的幾則回憶
陳翠蓮/懷念曹永和老師
鍾淑敏/與曹老師一起唸日文的日子
詹素娟/「金獅島」傳奇
張隆志/一張失去主人的書桌:追憶曹永和老師
陳宗仁/曹永和老師的光與熱
李文良/熱誠追求學問的偉大身影
李毓中/東亞海域史研究的偉大船長:吾師曹永和先生
查 忻/因書結緣:曹老師與我
陳榮聲/讀冊都是為著興趣
臺大歷史學系通訊本專輯連結
恭賀前輩鍾肇政先生榮獲台大傑出校友!!
今天是台大校慶,恭賀前輩鍾肇政先生榮獲台大傑出校友!!鍾老先生並受邀代表傑出校友上台致詞。
鍾老前輩的外孫女羅莉婷是我們歷史學系的學生,這是今年六月鍾老前輩來參加莉婷畢業典禮時,我們三位老師(左:顏杏如,右:陳翠蓮)和老先生的合影。鍾老前輩戴著花格子帽,很可愛。感覺有點粉絲和偶像合影的味道。
台灣教授協會研討會
去年的今天(10/03)張炎憲教授離我們而去,記得當時臉書社群中學生和友人的錯愕、不想相信,以及隨之而來的哀傷。
今天參加台灣教授協會的研討會,並擔任一篇論文的與談人。會議名為「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明天是第二天,最後一場是「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談話」。
網友看到「軍事佔領1945-1952」可能會覺得奇怪。根據姜皇池教授今天的報告〈國際法下軍事占領制度與臺灣法律地位議題〉,這是因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在東京灣舉辦投降儀式。10月中國政府經盟軍授權接收臺灣時,臺灣並未被視為中國領土,當時陳儀並非前來受降,而是將執行接收臺灣的第一號普通命令交給安藤利吉。就法律而言,中國軍隊進駐臺灣屬於廣義的軍事佔領。1952年《舊金山對日和約》並未使日本將臺灣主權領土正式在法律上移轉給中國,僅止於日本放棄對臺灣與澎湖的主權及相關權益。不僅如此,1952年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於第5條中再次「承認」《金山和約》有關臺灣領土歸屬之處置條款,使論者相當肯定地指出中國並未因條約取得臺灣之領土主權,而西方國家確信臺灣領土主權歸屬仍待將來決定。
我沒有法律頭腦,不敢冒然用自己的「白話」來講解,希望以上的節錄可以稍稍說明為何這個研討會以1945-1952為軍事佔領期。
今年8月1日,濱島敦俊教授從臺灣的教職榮退,邀請鄭欽仁教授和幾位小輩聚餐(鄭老師因事無法出席)。濱島老師是張炎憲教授的東大學長兼好友,也是我的老師鄭欽仁教授的東大同學。那一天,聚餐開始時,濱島老師說,很遺憾,缺了炎憲君。簡短一句話,令人淒然。2011年8月22日,我們歡送濱島老師回日本。這幾天想到我應該有照片,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了。
又,2007年8月17日「郭雨新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座談會」有幾張大合照,並且有我和張教授伉儷(炎憲先生與琇梨學姊)的合照,一併貼出,以紀念那些曾與您同行的日子。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