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黨外運動 (第 3 / 11 頁)

12/14 請來觀看「歷史現場」的紀錄片&特別製作的「黨外運動小史」影片

12/14 請來觀看「歷史現場」的紀錄片&特別製作的「黨外運動小史」影片

就是明天(週六)晚上了。

我們暱稱它是「黨外之夜」。今天主辦單位之一的經民連的朋友問我:除了已經放在文宣上的歌曲演唱與短講,這個晚會有什麼「亮點」?

不知這是不是「亮點」?既然要向「黨外運動」致敬,那麼,什麼是黨外運動?對曾參與的人,當然不用說明,但對於年輕世代,我們有必要提出敘述(narration)。我們準備了:

兩支綠色小組的紀錄片,以及特別為這個晚會製作的「黨外運動小史(1947-1992)」影片。

綠色小組第一支影片是「519綠色行動」,第一次519,是1986年,就在龍山寺!而明天的晚會就在台灣民主聖地龍山寺正前方的公園舉辦,格外有意義。519時群眾坐在圍牆的瓦簷、把包子等餐飲遞進去「圍城」,那綠色瓦簷都還一樣喔!

第二支是鄭南榕和詹益樺紀錄片。35年後,還是那麼震撼人心、令人心痛。

這是「歷史現場」的影片,格外珍貴。感謝綠色小組影像協會慨然同意授權使用。

至於「黨外運動小史(1947-1992)」影片,是特地為這個晚會製作的。我不知道製作影片這麼困難、厚工(台語),一直很怕開天窗,還好今天完成了,總算不會開天窗。由於一開始就設定只能30多分鐘,最好32分鐘以內,分三單元,分別為10分、12分、10分,若扣掉零頭,真的有達成目標。要在30多分鐘講延續數十年、無數人、幾個世代投入的黨外運動,簡直是impossible mission。但三單元合起來32分鐘,應該是晚會的極限了。每單元之後,是歌曲演出,是配合黨外運動的歷史選歌。

影片明天是「全台首映」(我先生陳弱水這樣說),為了不干擾影片的情緒,片尾沒製作誌謝表(也來不及QQ)。真的要感謝很多人,尤其是提供最多照片的邱萬興先生,以及提供影片的綠色小組、鄭南榕基金會、拼場等,還有……;等影片要公開,再來好好致謝。

今天下午去看場地,阿,明天這麼別緻的舞台前面就是需要您!!

這週六,期待大家來逛市集,並留下來參加「黨外之夜」!!

這週六,期待大家來逛市集,並留下來參加「黨外之夜」!!

這週六,期待大家來逛市集,並留下來參加「黨外之夜」!!

根據氣象預報,是乾冷天,會很冷,請大家穿多一點,注意保暖。

市集有13攤,很熱鬧。「台灣放送」攤位會義賣十款台灣旗,說琳瑯滿目是形容詞,也真的是(見圖),重要的是,每面旗都有她的故事,以及滿滿的歷史性。

非常感謝陳致豪先生與李堃異先生,12/14是第一次兩款鯨魚旗和翠青旗有手搖旗,你也可以揮舞引以為傲的麟洋旗!!

我們也準備了與台灣旗相應的明信片,期待您的賞愛。

市集:下午4:00─9:00

晚會:下午6:30─9:00

地點:台北市龍山寺前方艋舺公園

就是下週六了!!

就是下週六了!!

歡迎參加12/14「向黨外運動致敬」市集・晚會!!

如果你知道戰後的台灣歷史,你就會知道車輪旗代表什麼,你就不會揮舞它。

但台灣有旗子嗎?有!不只有,還有好多面,每一面都有感人的故事,以及滿滿的歷史感。

你知道半世紀以前海外台灣人為Team Taiwan加油,是拿什麼旗子嗎?請猜猜看……

台灣各種旗子承載著台灣幾代人的青春、奮鬥、犧牲、血淚,以及愛和向望。

台灣諸旗,既多樣,又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它們代表我們台灣!!

這次市集,台灣放送準備了十款手搖台灣旗,並附有說明。我們也印有和台灣旗有關的明信片,你可以蓋這個章喔。

台灣本來就在,也在我們的心中,怎能空白?!

禮拜日,逐家平安愉快!

禮拜日,逐家平安愉快!

不要忘記喔,12/14(六),我們在民主聖地台北龍山寺前方公園見面!!

如果您想瀏覽能讓我們的球隊將來胸口不會留白的書籍、物品,請來光顧我們的市集攤位!
如果您想看看有多少面可以代表台灣的旗子,我們保證這是最集中的地方喔!

台灣自由民主之路:向黨外運動致敬/市集・晚會
地點:台北龍山寺前方艋舺公園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西園路交叉口)
市集:下午4:00─9:00
晚會:下午6:30─9:00

策劃:台灣民主防衛聯盟
主辦: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地點在龍山寺前方艋舺公園!!12/14 市集・晚會,歡迎參加!!

地點在龍山寺前方艋舺公園!!12/14 市集・晚會,歡迎參加!!

我們有兩張新海報,感覺很不錯,原想放這裡,但我的面冊貼文最近來到新低,好像應該放貓咪圖?

就放今早受邀參加台大校史館「原民之耀」開幕式,其後參觀雲豹皮衣的合照。這個展覽,非常非常值得參觀。照片右一是霧台神山部落女頭目趙燕芬 Zuluzulu Aputwane 女士,展示的雲豹皮衣是她繼承自父親的。左二是她的女兒。

新文宣請見留言欄一,新海報在其中,設計感很強。

右一是霧台神山部落女頭目趙燕芬 Zuluzulu Aputwane 女士,展示的雲豹皮衣是她繼承自父親的。左二是她的女兒。

台灣自由民主之路:向黨外運動致敬

台灣自由民主之路:向黨外運動致敬

【請記下日期,歡迎來參加!!】
12/14(六)我們將舉辦一場市集・晚會,在室外,確切的地點下週會公布。
詳細內容請看留言欄。
時間有限,今天讀一小部分蔡寬裕前輩的訪談錄,很值得讀。很懷念前輩。

「唯有堅持 懷念詩人醫師曾貴海」展

「唯有堅持 懷念詩人醫師曾貴海」展

今天本來是最後一天,可能有很多人想看,館方延到禮拜日下午五時。高雄的朋友不要錯過喔,尤其如果你知道衛武營公園是曾醫師帶領有志奮鬥18年來爭取來。真的就是唯有堅持!!

曾貴海覺醒很早,他在大一那一年就認知到他是台灣人,no more no less。我對照年表,應該是1964。

1964年距今60年,一甲子。你知道那一年4月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6月《笠》詩刊創立,9月是什麼宣言還未發出就「出破」呢?這是戰後台灣關鍵的一年。如果有一種樹叫做主體或主體性,那麽我們看它正從島嶼的土地中努力冒出來(發芽/發穎)……

照片1 展場看板與年表
照片2
照片3 屏東高工李幸真老師(右一,我的碩士指導學生)陪我們看展。
照片4
照片5

照片4、5 展場放映的紀錄片的畫面。

歷史很難:為陳翠蓮教授的新書補一個小註

歷史很難:為陳翠蓮教授的新書補一個小註

午安,福爾摩沙!

這篇文章是為了陳翠蓮教授的新書而寫,釐清一件事情,但那不是陳老師的錯,是她引用的資料不夠正確。

很可怕的是,昨晚此文在網站刊出後,我寄給陳老師看,她竟然在附圖二《大學論壇》(大論)的底頁看到一位編輯是調查局的線民!!

我記憶力很差,其實不記得自己當過總編輯,只記得編過大論。直到楊重和先生寄給我這張(圖二)圖檔,我才「發現」自己當過總編輯,陳弱水也說從來沒聽我提過。有時我會想,如果我被找到法庭作證,會不會做出一些「偽證」,然後被入罪?

回到線民的問題,昨晚睡覺時越想越可怕(陳老師說可能不只一位),那我們當時做的事、討論的內容,不就都被舉報了嗎?這位仁兄後來也到黨外雜誌工作,真的匪諜就在你身旁!!

此文昨晚太晚來不及放臉書,先發表在放送,不過,這篇自覺較無禁忌,原本就要放臉書,還是補放吧。

~~~~~~~~~~~~~~~

〈歷史很難:為陳翠蓮教授的新書補一個小註〉

「歷史很難」──這是我從大學一年級接觸歷史學以來,到現在已經半世紀,對歷史研究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歷史研究何以很難,牽涉的面相很多,大至涉及哲理的方法學,小至具體證據。就證據而言,呈現歷史事實需要證據,但有了資料不代表就正確無誤。以下要講的事情,就是一個小例子。

陳翠蓮教授近年來產能很大,2017年出版《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衛城出版),是二二八研究的重大突破,受到很高的評價,書的銷售量也很可觀。去年(2023)她出版《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春山出版),也是頗引起矚目。我拿到陳教授的贈書還不及看,就有朋友說看到我和幾位台大有志的照片出現在這本書,我於是翻來看,照片在頁288(圖一;此為彩色原版),頁289有這樣的敘述:

青年世代如東海大學的林正杰、范巽綠、賀端蕃,政治大學的林世煜、陳國祥,臺灣大學的周弘憲、周婉窈、謝明達、蕭裕珍,以及高雄醫學院的陳永興等人,都是因為接觸《臺灣政論》,開始與黨外人士互動。

(頁423, 註釋56: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編纂,《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頁193-197。)

根據這段話,上述提到的年輕人都是在1975年8月《臺灣政論》創刊後,才開始與黨外人士互動。這樣的敘述有誤是不正確的,我無法代表所有人說話,但這裡提到的台大周弘憲、周婉窈(本文作者)、謝明達,卻是因果相反,我們在《臺灣政論》創刊前都已經接觸到黨外人士,已進入這個圈圈,於是康寧祥創辦《臺灣政論》時,才會有學生去幫忙,如周弘憲(作者的二哥)就是去雜誌社工讀,當小編輯。他說當時沒什麼學生敢去。(註一)

我和我的先生陳弱水提到這件事,他說:你們都還活著,應該要澄清,不然,大家會以為事情就是這樣。我想:對阿,這不只是澄清事實的問題,也是可以讓大家了解第一代校園黨外學生是怎麼來的。

我於是去和研究室就在我隔壁的陳翠蓮老師討論這件事,陳老師說她根據康寧祥的書,我說康寧祥的講法有誤,也有可能從他的角度看來是這樣,但實際不然。我建議再版時修訂,於是我們商量出一個辦法,由我來寫一篇小文章,陳老師的書修訂時就可以引用我的小文作為根據。以下略述我所知的情況。

周弘憲於1972年考上台大法律系,父親是青年黨黨員,經常代表嘉義黨部來台北開會,認識青年黨諸位元老,也認識台籍的郭雨新。周弘憲唸初中時就關心國際情勢和台灣政局,到台北讀書後很想去拜訪郭雨新,大一時,有一次回嘉義大林的家,請父親替他寫一封介紹信,因此得以拜會郭雨新,也因此認識郭雨新的秘書陳菊。當時周弘憲參加校園刊物《大學新聞》(大新)編務,大二時擔任《台大法言》總編輯;透過周弘憲的引介,陳菊認識很多台大學生。

謝明達和我同年,於1974年分別考上台大經濟系、歷史系。我進到台大後不久,就加入大新社,之後加入《大學論壇》(大論)社。因此認識大論社的謝明達,他在1975年開始的那個學年擔任大論社社長。(見圖二)蕭裕珍和我們同年,原本讀輔仁大學法律系,第二年插班考進台大法律系,她大一時就認得謝明達(後來成為男女朋友,數年後結婚),她進台大應該是1975年9月的新學期,當時《臺灣政論》已創刊,所以有可能是那之後才認識康寧祥。

我和謝明達在《臺灣政論》創刊前就認識康寧祥。記得大一時,有一天我和謝明達去拜訪康寧祥,忘記為何麼去拜訪。記得很清楚的是,他家的客廳真的非常狹小,從客廳就可看到廁所(如傳聞一般),印象更清晰的是,康寧祥(我們後來背後都叫他「老康」)穿著一件背心,台語叫「裌仔」,他平常好像喜歡在襯衫外面套著小背心。然而印象最最深刻的是,他向我和謝明達非常鄭重地說,他人生有兩個最大的願望:一、發行黨外刊物。二、創立反對黨。

當時聽到時,感覺像是來自外太空的物件(台語;東西)。但那天康寧祥站著講這話的神情,至今鮮明印在腦海,連他站的角度、上身略彎的樣子都依稀記得。

不久後,1975年8月,台灣第一份黨外刊物《臺灣政論》真的出現了!發行人為黃信介,社長康寧祥,總編輯張俊宏,副總編輯黃華、張金策。姚嘉文、林義雄是法律顧問。《臺灣政論》編輯部就設在姚嘉文律師事務所,周弘憲說:他記得黃華、林進輝、他,連同張俊宏,總共四個人負責出刊。姚律師的女兒雨靜大約5、6歲,常看到她在辦公室裡玩耍,非常可愛。我當時也見過雨靜,很活潑大方,後來在1980年10、11月周清玉選國民大會代表時,在競選總部(也就是姚、周的住家)又見到姚雨靜。最近在一個算是美麗島事件相關人士的聚餐(慶生會?),再次見到雨靜,已經是四十多年後了。倒是這幾年比較常碰到她的父母。周清玉到現在仍然為台語的復振到處奔波,很令人感佩。她這個年紀的黨外從政人士大都不再活躍了。

在1970年代中後半,黨外運動如何進入大學校園、黨外人士如何與青年學生建立關係,據我親身的經驗和觀察所得,郭雨新的秘書陳菊扮演非常重要、無可或缺的角色。這些故事就讓每個「有份」的人自己去講述了。

歷史很難,還在於每個人的記憶能力不一樣,記憶本身也具選擇性,即使自己親自參與也無法記住所有細節,甚至會有記錯或和其他事情相混的情況。

就舉我們當時(1975年底)為了替郭雨新助選,台大學生穿台大制服(其實就是軍訓外套,上頭繡有藍色的「國立臺灣大學」)到宜蘭發傳單一事。據我了解這是周弘憲的發想,陳菊同意,由她來安排。那當然是「壯舉」,其實很危險,有可能被捕。關於誰有去,到現在還不清楚。周弘憲記得大約7、8人,和我印象大致符合,也就是:陳菊、周弘憲、謝明達、蕭裕珍、我,之外還有誰?希望將來有機會補足。

幾個月前我寫〈手電筒與彈鋼琴:中國國民黨作票史管窺〉一文,有提到此事,Threads有人詢問到底在宜蘭市哪裡?我才警覺到,我們「到宜蘭發傳單」,不一定就是宜蘭市。我來自嘉義大林,讀大學前沒來過台北,當然也沒去過宜蘭,我一直以為是到宜蘭市發傳單,完全沒想到羅東的可能性──你想如果你從來沒去過宜蘭,而且將近半世紀以前,「鄉土教育」奇差無比,又沒有網路這種東西,真的無法去區分宜蘭市和羅東。周弘憲認為可能是羅東,但也沒把握,直到看了〈蕭裕珍女士訪談稿〉(註二),蕭裕珍很明確地說是羅東,才確認是羅東。

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但作為陳翠蓮教授新書的一個小註,就此打住。

補記(2024/7/18下午4:30左右):

小文貼出後,李禎祥先生透過臉書來訊指出:,圖一這張照片收在《1975-1987台灣民主運動25年──綠色年代》上冊(2005)第30頁,說明:「一心追求民主、啟蒙後進的郭雨新,就像一位民主的導師。謝明達(左一)、周弘憲(左二)、黃毓秀(右一)等二、三十位台大學生穿著制服,為郭雨新公開分發傳單」。當時確實有不少大學生為郭雨新到處發傳單,但穿台大制服就是那一次;兩件事情被混淆成一件事。

這種敘述也出現在郭惠娜、許芳庭編,《郭雨新先生:照片暨史料集》(國史館,2008),頁129,圖一的說明如右:「(前略)1974左右透過陳菊牽線,當時台大學生邱義仁、吳乃仁、吳乃德、謝明達、蕭裕珍、田秋堇、周弘憲、周婉窈,以及政大林正杰、淡江范巽綠、台大政治所賀端蕃等,因郭雨新參選立委而聚在一起,為突破國民黨造謠郭雨新的助選員都是嚼檳榔、穿拖鞋的流氓,而一起穿著繡「台灣大學」四字的卡其制服發傳單,以清新形象抵制國民黨對郭雨新的醜化。(下略)」

周弘憲建議穿台大制服的理由確實如上所述,但不是所有發傳單都穿台大制服,據我所知,就是那一次──被特務車一追,大家都嚇壞了,趕緊跳下車,逃!之後應該就沒再有第二次了。

經我釐清,李禎祥先生也同意:再度證明歷史很難!!

當時穿一般服裝去發傳單,可能年輕,並不覺得害怕。我自己有一次就一個人被派到鶯歌發傳單,搭著小發財車,不覺得害怕,但回程的車上,感到天涯茫茫,好像身處一個人的江湖,非常寂寥、希微。最近許多前輩陸續過世,再度有這樣的感覺……

註釋:

註一:本文關於周弘憲的部分,主要根據1、筆者與周弘憲的LINE通訊(2024/2/17、18;2024/7/13)。2、周弘憲口述/劉恆妏、曾文亮、吳俊瑩訪談,〈周弘憲律師訪談記錄(摘要筆記)〉(未刊稿),2011年12月11日,於台北市周宅。

註二:〈蕭裕珍女士訪談稿〉收於:「1987-1988 台灣農民運動口述歷史計畫成果報告書」,國家人權博物館,《台灣人權故事教育館》:https://humanrightstory.nhrm.gov.tw/……/muse……/300484

圖片說明:

圖一:郭雨新先生出國前與十一位年輕朋友合影,前排左起:謝明達、周弘憲、郭雨新、黃毓秀。後排左起:陳添枝、蔡文章、張俊福、黃振銘、(待查)、陳瑞仁、陳連順、周婉窈。(1977年4月16日於台北市長安東路寓所)

圖二:《大學論壇》底頁(楊重和先生收藏/提供)

本文網路版:https://www.telltaiwan.org/?p=8513

今天是詹益樺殉道35周年紀念日

今天是詹益樺殉道35周年紀念日

原本有想到嘉義竹崎鄉親水公園參加詹益樺殉道35周年追思會,但最近非常非常忙,幾度感到要病倒,不敢再排入事情,今天若一早出門,大概會很慘。但在家裡,感到非常非常遺憾,希望明年可以去參加。

五一九是戰後台灣很重要的紀念日。首先,它是1986、1987兩次訴求解除戒嚴、慘烈衝撞KMT/ROC黨國體制的綠色行動日;選在這一天是因為1949/5/19黨國宣布次日全台灣戒嚴。第二次綠色行動多了一項訴求:「 不要國安法」。現在很少人去了解為何不要國安法了。

三十五年前的今天是鄭南榕大眾葬的日子,也是詹益樺過身的日子。

詹益樺(1957-1989),嘉義竹崎人,是民進黨基層黨工,他短暫的一生感動周遭很多人。他是個學歷不高的跑船人(工專肄業,擔任遠洋漁船船員),1985年在一次船難意外中來到紐西蘭納爾遜,接觸到自由、安祥、和平的生活,深受衝擊,一心期望故鄉也能成為那樣的樂土。回台後,加入黨外運動,投身各種活動──反核、環保運動,以及農民、原住民、工人運動等;拆除吳鳳銅像,他也有份。

在他留下的極少數的信中,他說:「我自訂一個方向。跌倒成為弱者的人,我站立在那個地方扶起他。」鄭南榕的死給他很大的衝擊,基督徒的詹益樺說:「鄭南榕是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我希望自己也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

我們的網站製作了一個紀念專頁,收有不少圖文,其中有很珍貴的一支影片,七分鐘多,希望此時此日,您可以撥點時間看一下,連結放留言欄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