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語授課,獲台大通識課「教學優良」
開學已經兩週了,每天像陀螺一樣沒片刻停止,加上香港爭自由民主的慘烈奮鬥,沒有時間和心情貼些比較輕鬆的消息。今晚想說,或許對關心台語文復振工作的朋友,這則消息會有點振奮的效果。
去年我用台語講授的「近代台灣的歷程」獲得台大全校通識課程的「教學優良」獎,有圖為證XD。
繼續閱讀fb blog版
全台語授課,獲台大通識課「教學優良」
開學已經兩週了,每天像陀螺一樣沒片刻停止,加上香港爭自由民主的慘烈奮鬥,沒有時間和心情貼些比較輕鬆的消息。今晚想說,或許對關心台語文復振工作的朋友,這則消息會有點振奮的效果。
去年我用台語講授的「近代台灣的歷程」獲得台大全校通識課程的「教學優良」獎,有圖為證XD。
繼續閱讀林懷民的父親是誰?嘉南平原的人如何評價他?
歷史很難。
民間的看法,終究將隨著老一輩人過世而消失,然後,掌握話語權的人依然左右我們的視聽。只能說:歷史很難!
有「史失求諸野」這回事嗎?嗚呼。
達邦和特富野部落參訪
本週一、二(7/8-9)帶學生到達邦和特富野部落參訪。距離上一次已經快七年了,這次同樣由高英傑老師和高德生長老導覽和上課,真的很幸運,也很感激!可惜高菊花女士已經離開人世,在高一生故居前庭,想起菊花阿姨曾經就坐在門口,優雅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心中充滿懷思。經過故居後院,忍不住想起那些菊花阿姨養的貓,好多、好可愛。同學問:不知道牠們到哪裡去了?
第二天下午到嘉義市,拜訪前輩畫家陳澄波的長公子陳重光先生,陳老先生已經94歲,精神奕奕,很認真回答同學事先提出的問題。話題主要圍繞著陳澄波──真的有問到想問的,也有意外的發現。
希望將來同行的伙伴能將這兩天的收穫陸續整理出來,和國人分享。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先生,是陳老先生的長公子,我們訪問陳老先生時他在旁作陪,還特地安排參觀阿里山林場遺址,並親自導覽戶外美術展「望向山林」。在南國亮麗的陽光下,觀賞一幅一幅立在草坪周圍的陳澄波畫作,感覺很透光,有如和大自然一起呼吸。
陳董事長特地商請郭盈良先生帶我們參觀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塲的製材所遺址,第一次看到這樣大規模的設施和遺址,大家驚奇連連。郭先生是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理事長,他的導覽既生動又滿滿是知識。謝謝陳董事長和郭理事長!






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
最近某跨國大商人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還好,我們有在研究台灣歷史,不然,真的任人講。
我想起1990年代中期,我回台灣工作,發現「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的主張很盛,連中國聲譽還不錯的學者都在學術論著大談特談。但是,史料告訴我們的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將收集到的資料寫成一篇論文〈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大約在1999年前後在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做了一場報告。印象非常深刻,直到現在都記得施添福老師的反應。他聽完之後,很樂暢(lo̍k-thiòng),說:過去一直覺得這個講法(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很奇怪,好像腳底長個疙瘩,gāi-gio̍h gāi-gio̍h(台語),現在終於能摳掉了,感覺舒服很多。文句可能不怎麼準確,不過那個「gāi-gio̍h gāi-gio̍h」的表達方式,至今難忘。
以前,不像這二、三十年來,史料非常難入手,很多很普通的文獻也都看不到。記得閱讀台灣史前輩學者早期的文章時,常有個困惑:前輩們真的相信嗎?相信「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信台灣原住民是「華夏民族」嗎?有一次,當前輩學者王世慶先生還在世時,我忍不住問他:您們當時真的相信嗎?王先生答說:「不一定有相信」(台語),也就是半信半疑的意思。他說:當時像陳第〈東番記〉這類的文獻都還沒出現,只有三國志和隋書的記載,大家都沒有具體的證據可以確知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很慶幸,我們終於能夠自由地研究台灣歷史,而且累積不少成果,現在大概只有歷史文盲才能大聲講「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吧?
這個連結是上述的論文〈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歷史論文放臉書有點怪,不過,想說如果您想輕易地找到證據,或許這篇論文還值得瀏覽一下。
分享文章:〈鄭南榕的路、我們的課題、台灣史的未來〉
約六年前寫的懷思鄭南榕的文章,最近實在忙碌到極點,謹貼舊文以為紀念。局勢似乎沒怎麼好轉,反而更加險峻。
分享文章:史志:台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ntuhistoryacademic,〈從故事到史學:台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採訪〉
台大歷史系大學部學生來訪問,這是採訪稿。整理得很不錯,記得講得很渙漫,同學去蕪存菁,感覺還有針對問題回答XD。
希望大學部同學不會覺得是上兩輩的人在講廢話。
臺大前身,原本叫作「臺灣帝國大學」?
傍晚在朋友的臉書看到對台大藏書印的疑惑──有一本伊能嘉矩的書,蓋的印章是「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難不成本來要叫這個名字?
確實如此。因為是朋友,我就去留言說,這件事我有寫在我的南洋史學的論文中。後來覺得好笑,誰有美國時間看論文阿?大家都很忙,還是自己來做「史普」(歷史知識普及工作),比較實在。以下整理自個人落落長的〈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
繼續閱讀拆除吳鳳銅像事件
每年西曆元旦,就是可以全力工作的一天,不必擔心有「公務」會進來。從1994年回國以來,印象中只有一次例外,就是帶學生到仁愛鄉清流部落「跨年」──啊,我唯一一次參加「跨年」,很有趣。
元旦那天看到臉友Hao Chuang先生和范雲老師的臉書,很想貼出一則貼文來回應,結果一路埋頭「做穡」(chò-sit,施添福老師愛用語),直到此刻。
Hao Chuang寫道:
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塔可夫斯基的《犧牲》,這電影的主題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如果你犧牲自己可以拯救世界,那你要不要做?」的問題。只是這電影多設了一個條件:沒有人會知道你的貢獻。
繼續閱讀分享文章:〈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
今年是臺北帝大.臺大建校90周年(1928-2018),再過一天賞味期就過了。
不久前,曾在臉書連結一篇小文〈張美惠:從臺北帝大過渡到臺大的傳奇及其變調〉,頗受臉書朋友注意。這其實是我的論文〈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的副產品。
知道張美惠的國人,固然很少,知道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在研究和教學上以「臺灣.東洋.南洋的自然和人文」為中心,應該也不多吧?知道那時候的史學科(歷史系)最受歡迎的領域是「南洋史」,則更少吧?「南洋」約等同今天的大東南亞區域。──請注意,這座帝國大學在研究上,「臺灣」就是「毋庸言」居於領銜的位置。
在臉書放送論文,有點好笑XDD。不過,如果您在連假有點時間,又想多知道一點臺北帝大的南洋史講座/專攻的情況,以及戰後的嚴重斷裂,或許這篇論文可參考一下囉。打開連接後,右下角可以「全文下載」pdf。雖說是學術論文(用了很多檔案),我還是盡量寫得自己也讀得進去啊,保證沒有深奧的理論、詰屈聱牙的術語,就是好像很沒學問般平鋪直敘啦。
看臺北帝大.臺大的九十年是不是也可以看到臺灣的縮影呢?
分享文章:史志:台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我想把記憶留下來」──顏蘭權導演專訪〉
引文:
「那時我就先去問吳念真吳導,因為他跟田朝明醫師比較熟。(吳)行街頭的時陣啊,伊(吳)就有遇到田醫師啊,伊(吳)知影伊(田)是醫生,就問伊(田)是看哪一科的,伊(田)講:『我看台灣民主科的!』我那時就覺得他是一個怪咖醫生。」生動的台語敘述中,可以想見田爸爸在許多人心中留下的印象,也讓人深刻感受到導演如何被田爸爸這般「怪咖」特質吸引。
後來,顏導又因為田媽媽分享幾十年來與田爸爸的生活點滴而深受感動,「我看到一段很棒的愛情。一個六十幾歲的人說起年少時的愛情,還充滿高昂的情緒,那是我們這個年代比較少的。」也就是在那天,導演下了決定要拍攝這部片。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