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時事 (第 20 / 36 頁)

圖博抗暴紀念日(舊文重貼)

圖博抗暴紀念日(舊文重貼)

3月8日一早,有朋友傳來祝三八婦女節快樂的貼圖,我無法回賀,因為心裡想的是74年前的這一天,島嶼三月開始做大水,大水的水是紅的。

今天3/10是圖博抗暴紀念日(the Tibetan Uprising Day),每年這個時候的週末,在台圖博人都會在台北舉辦遊行,從Sogo廣場走到101附近。曾經有好幾年我都去參加,有一次還帶我母親去,當時她80多歲,今年91,那次應該是她最後一次參加遊行,後來就不太能走遠路。我母親並不了解圖博(你可要用台語和她說「西藏」),但她相信女兒帶她參加的活動必有意義。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21 01 31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21 01 31 臉書貼文

今天在台灣,可以看戲,可以聽音樂會,可以……,族繁不及備載。很多人都互道:我們好幸福!確實,但是,台灣其實充滿危機,就是有那麼高比例的人,裡應外合,要毀滅我們的生活方式。

明天就是週末,或許你可以花點時間,讀這篇沒有圖片、只有文字的臉書貼文。看穿話術是保衛台灣第一步。

關鍵概念:例外不能等同常態,不能混為一談。

引文:

這完全是把兩個不同體制中言論自由的問題暗中偷換,把美國的例外(損失發言空間)和中國的常態(發言沒有保障)等同而觀,說成在每個社會,言論自由都不是沒有邊界的。中國言論自由的問題,恐怕不是有沒有邊界,而是有沒有起點。

自由體制和極權體制有根本性的差異,大家應該對此有認識,並做出選擇。

文章連結:陳弱水 2021 01 31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風傳媒 2020 12 30 文章

分享文章:風傳媒 2020 12 30 文章

這是《風傳媒》的報導,該電子報主筆室才發重炮打范雲委員,但這篇報導還頗詳盡的,看來社論和報導還有在區分。

面對華藝,看來提告最有效。

~~~~~~~~~~~~~~

賴中強表示:華藝本身作為是違反著作權法,要所有作者都承認台灣是中國台灣省,這已經違反著作人格權,原作者可以禁止授權與要求賠償;……

陳弱水指出:如果有地方封鎖資料庫,造成該地學者不方便,是他們要自己承擔後果、透過使用VPN等方式來處理,而不是以違反尊嚴的方式幫人家解套。

文章連結:風傳媒 2021 12 30 文章〈華藝遭指配合中國審查 范雲籲教育部、科技部推動「論文資料庫公共化」〉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20 12 26 報導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20 12 26 報導

早安,Formosa!

終於暫時叫停,讓焦慮的人們稍好過年!

政客不懂還掛保單耶

引文:

內政部長徐國勇說晶片是台積電做的,要人民安心。但林宗男直批,這是沒有專業素質的言論,華為晶片也是台積電做的啊!內政部及公務人員的數位素養非常低落,數位素養低落的人做出的保證,怎麼不讓人民感到害怕?

李忠憲直指,數位身分證不是一小塊晶片的問題,晶片如同鑰匙,拿到鑰匙之後開了家裡的大門,等於讓有心人可以直闖家中為所欲為,……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20 12 26 報導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20 12 18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20 12 18 臉書貼文

聽說「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已關閉?

連結之貼文重點(&小補充):

1、本來就可訂閱,中國當然可以訂閱。透過訂閱的方式,看到的就是原原本本的論文,無法更改。為何華藝要特地繞過訂閱的方式,「輸出」整個資料庫給中國去改?還是華藝自己改的呢?踹共。

2、台灣學者很多論文都是國科會/科技部或其他公家機構支持的,是人民納稅人的錢,卻讓華藝拿去糟蹋學術、矮化國格。

~~~~~~~~~~~~~~~~~~~~~

聽到一些非常可笑的例子,明明論文講的是英國、日本,甚至中國,題目中的「國家」都變成「臺灣」。因為數據庫已關閉,無法舉實例。試擬一個題目:「明治以來國家主義與日本人國家認同的形塑」,華藝「送中」後就會改成「明治以來台灣主義與日本人台灣認同的形塑」,2020結束前的奇文/奇聞吧。

文章連結:陳弱水 2020 12 18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沃草 2020 11 28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沃草 2020 11 28 臉書貼文

早安,Formosa!

沒有要趕時髦,但看到阿草的這個圖,還是想轉一下。

我的名字常被寫錯,從小到現在,連好朋友、大學者都會寫錯。但不管怎樣,那就是寫「錯」啦,沒什麼好爭辯的。有什麼比明明寫錯了還當作正確無誤,甚至自己都這樣寫,更令人感到悲哀呢?

文章連結:沃草 2020 11 28 臉書貼文

令人感到沈重的消息

令人感到沈重的消息

周庭、黃之鋒、林朗彥入獄,不能保釋。

沒有忘記香港,只是感到非常無力。

12人也超過90天了吧,不見天日。長期關心台灣白恐的我,真的很難過,知道那可能是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的非人慘境。而他們當中還有16歲的少年呢,年紀大的也沒多大。

下午走在台大圖書館旁邊的路上,兩袋書已夠沈重,但沒有心底感到的沈重。

多補幾句:

黃之鋒、周庭是「象徵性」人物,他們的遭遇未必會最慘,但作為象徵性人物,兩人的入獄在在提醒人們注意香港問題。這兩位年輕人也非常有意識地承擔起作為象徵性人物的責任。在臺灣的二二八、白恐,也有象徵性人物(如陳澄波、高一生、丁窈窕),他們死後有知,我相信也很願意是個「象徵」,引導人們去了解那個時代濟濟多士的遭遇,以及他們共同的失落和向望。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20 11 17 報導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20 11 17 報導

是m̄是按算規kuānn攏bē乎中國捾去?

(是不是打算整絡都讓中國拿去?)

什麼是「既定重要」政策?在隔壁強國再真實不過的威脅之下,哪有比國安更是「既定」的「重要」政策呢?

很想揪團,大家來告政府,哪有不顧國安強迫人民換疑慮重重的晶片身分證的?

感謝范雲、沈伯洋、林宗男等教授,臺灣人權促進會,以及何欣純等民進黨立委。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20 11 17 報導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