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作者: 周婉窈 (第 101 / 121 頁)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分享文章: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2015 11 04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2015 11 04 臉書貼文

緊急!!民主國家用民主的方式選出總統,是要來破壞我們的民主制度和價值?他憑什麼?我們又憑什麼可以坐視不管?

時代力量呼籲:「抗議馬習會 罷免馬英九」

內容重點:

踐踏民主憲政

1、總統在對於國家安全大政方針做出重大變更動作之前,未依照一般民主憲政原理運作,將全國人民與國會蒙在鼓裡,明顯毀憲亂政。

2、在此次赴新加坡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已經定案之後,方才向職司監督的國會進行報告,已經才向職司監督的國會進行報告,已經違反民主憲政國會監督之民主原則。

3、到了確定會面之後,向立法院所做的報告,顯然已完全無視「事前告知、事中參與規劃,或知曉行動後進行對之監督」的立法院職權。

民選總統遵守其選前對人民之承諾,乃民主憲政運作維繫不墜之常理。倘若任何民選總統得以在當選後逕自撕毀其與選民之契約,對其承諾之事項隨意變動,則人民投票時自當無所依據,而人民投票之意向,也就毫無意義,民主憲政也就在民選總統的毀約之中,一再掏空。

基於以上理由,呼籲朝野立委捐棄黨派成見,共同捍衛國家利益,守護台灣民主憲政,提案要求罷免馬英九總統。

文章連結: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2015 11 04 臉書貼文

《臺灣歷史圖說》英文版A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書訊

《臺灣歷史圖說》英文版A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書訊

書終於出來了!
《臺灣歷史圖說》英文版A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
花了很長的時間,歷經很多困難,終於有好的結果。
感謝所有讓這本書能夠問世的人士!

忘了寫:
南天書局出版
頁數469頁(比中文版311頁厚很多)
內容有增加和修訂,圖片增加很多
價格:NT640(彩圖很多,所以出版社訂這個價格)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特展於昨天(10/16)下午2:00舉行開幕典禮。

首先由賽德克族三位耆老以傳統儀式祈禱致祭,接著是歌舞展演,以及系主任和來賓致詞。典禮結束後,主辦單位引導觀眾至二樓特展室參觀,由伊婉.貝林女士解說。茶敘之後,由前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演講,謝世忠教授主持,題目是「走過彩虹橋:當代賽德克族人的實踐與追尋」。

真是內容很豐盛,很有意思的一個下午。

致詞部分,先是由人類學系林瑋嬪主任致詞,接著是我,最後是前原民會副主委洪良全先生。

我曾於2013年6月1-2日安排本系師生到眉溪部落做校外教學之旅,對於這次展出的內容特別感到親切。被林瑋嬪主任「抓」來致詞,雖然感到惶恐,但也深感榮幸,尤其完全出乎意料地被「賞穿」賽德克族披肩(Toda樣式),倍感榮幸。加上意外地見到數位久未見面的賽德克族朋友,更是高興。

這個特展是「山來就我們」的概念,也就是賽德克族人將部落過去與正在踐行中的文化,擇其精要,搬到臺北博物館來展示。機會非常難得,希望平地的朋友們,盡量撥空來參觀。展期一個半月,到11/30為止。展場不大,適合慢慢瀏覽,細細觀賞。

中央社報導,〈賽德克族特展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開幕〉

照片一:右邊三位賽德克族耆老正進行祝禱儀式;左邊三人組右起:伊婉.貝林女士、本人、林瑋嬪主任。(陳仁傑先生拍攝)
照片二:本人致詞中。(陳仁傑先生拍攝)
照片三:難得有機會繫上賽德克族披肩,特地拍照以為留念。

分享活動:霧社事件85周年紀念活動:《餘生》紀錄片觀賞與座談會

分享活動:霧社事件85周年紀念活動:《餘生》紀錄片觀賞與座談會

霧社事件85周年紀念活動:《餘生》紀錄片觀賞與座談會

日期:2015年10月31日(週六)12:30–17: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歡迎蒞臨參加!!

今年10月27日是霧社事件八十五周年紀念日。

但是,霧社事件不是一天的事情,戰鬥延續很久──300壯士vs. 4,000+日本軍警。從霧社群六社族人起來反抗日本人,到莫那魯道的長子達多莫那和四位勇士拒降自縊,共43天(10/27-12/08)。若以日方完成撤回全部的軍隊,則剛好滿三個月,共61天(10/27-12/26)。不過,相信很少人會在12月8日時想起這件事,更不會在聖誕節之後想起這件事。

但是──第二個但是啊,霧社事件也沒有因為1930年結束而結束。事件後,第二年1931年,至少有幾個重要發展,即:保護蕃襲擊事件(04/25)、遷徙川中島(05/06)、十月清算(10/15)。

簡單來講,事件後,被集中安置在兩處收容所的倖存族人,遭到協助日方的都達(道澤)族人暗夜襲擊,死傷甚多。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給出數目。霧社群六社族人原本有1,234人,在事件中戰死、自殺、病死和燒死共644名,占當時總人口一半以上。收容所的族人有514名,遭襲擊後,只剩298名。也就是說,反抗的六社只剩四分之一弱的人口,而且青壯族人大都已犧牲。

這些「餘生者」十一天後被集體遷移到「川中島社」──一個無中生有的聚落,也就是今天的清流部落(Alang Gluban)。餘生者遷到川中島社後,漏網之魚(有殺日本人卻逃過一劫者)在10月又遭到清算,喪失23名青壯族人。

餘生者在川中島的日子不好過,先且不去說那被嚴格管控的生活,六社族人原本各有自己廣大的生活空間,兩次事件之後,沒有一個家庭是完整的,都是破碎的,有的家庭還只剩一個人。族人極度想念突然被迫分離的親人和故土,而來自不同社的族人又集中在一個地方,其間的辛酸和艱難實在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不少人身心勞頓,鬱悶者甚至上吊自殺。

霧社事件沒有在1930年結束,也沒有在1931年結束,它是延續八十多年還在進行的歷史。它留下來的創傷,即使過了四代,還是會痛的。

紀錄片《餘生──賽德克‧巴萊》以餘生者的後裔為主角,探索霧社事件的深層衝擊,以及族人的離散和追尋。它不是很容易看懂,但非常非常值得您費心來觀賞。

活動連結:臺灣與海洋亞洲 2015 10 02 臉書貼文

台灣教授協會研討會

台灣教授協會研討會

去年的今天(10/03)張炎憲教授離我們而去,記得當時臉書社群中學生和友人的錯愕、不想相信,以及隨之而來的哀傷。

今天參加台灣教授協會的研討會,並擔任一篇論文的與談人。會議名為「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明天是第二天,最後一場是「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談話」。

網友看到「軍事佔領1945-1952」可能會覺得奇怪。根據姜皇池教授今天的報告〈國際法下軍事占領制度與臺灣法律地位議題〉,這是因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在東京灣舉辦投降儀式。10月中國政府經盟軍授權接收臺灣時,臺灣並未被視為中國領土,當時陳儀並非前來受降,而是將執行接收臺灣的第一號普通命令交給安藤利吉。就法律而言,中國軍隊進駐臺灣屬於廣義的軍事佔領。1952年《舊金山對日和約》並未使日本將臺灣主權領土正式在法律上移轉給中國,僅止於日本放棄對臺灣與澎湖的主權及相關權益。不僅如此,1952年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於第5條中再次「承認」《金山和約》有關臺灣領土歸屬之處置條款,使論者相當肯定地指出中國並未因條約取得臺灣之領土主權,而西方國家確信臺灣領土主權歸屬仍待將來決定。

我沒有法律頭腦,不敢冒然用自己的「白話」來講解,希望以上的節錄可以稍稍說明為何這個研討會以1945-1952為軍事佔領期。

今年8月1日,濱島敦俊教授從臺灣的教職榮退,邀請鄭欽仁教授和幾位小輩聚餐(鄭老師因事無法出席)。濱島老師是張炎憲教授的東大學長兼好友,也是我的老師鄭欽仁教授的東大同學。那一天,聚餐開始時,濱島老師說,很遺憾,缺了炎憲君。簡短一句話,令人淒然。2011年8月22日,我們歡送濱島老師回日本。這幾天想到我應該有照片,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了。

又,2007年8月17日「郭雨新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座談會」有幾張大合照,並且有我和張教授伉儷(炎憲先生與琇梨學姊)的合照,一併貼出,以紀念那些曾與您同行的日子。

圖一「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會場一景。講台立者為許文堂教授。
圖二 後排左起(敬稱略):張炎憲、張勝彥、李筱峰、陳弱水、朱立熙。前排左起:鄭欽仁、濱島敦俊、濱島夫人、林琇梨、本人。
圖三 「臺灣民主的歷史呼喚與對話──臺灣民主先驅郭雨新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座談會」會後合照一。
圖四 同上會後合照二。

寂寞與失落

寂寞與失落

去年秋天,對臺灣史學界的某些社群來說,是很失落、很哀傷的時日。9月12日曹永和老師(1920-2014)過世,10月3日張炎憲教授(1947-2014)在美國遽逝。這兩個社群有重疊,但範圍大大不同,我剛好在交集之中,格外難過。

臺大歷史系《通訊》要替曹老師出紀念專集,我答應寫篇追思文章,今天寫好。《通訊》編輯要我找幾張照片,我將找到的幾張先貼出來,文章則等電子報刊登後再轉到這裡了。圖一的噴泉現彩虹,今年看來格外有新意。

最後一張是2009年12月我們為曹老師暖壽,舉辦「臺灣與海洋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的合照,有曹老師和張炎憲教授。對我而言,這是很珍貴的一張照片;去年貼過,還是想再貼一次。沒有人預想到,不到五年,曹老師和張炎憲教授會相繼過世,而張教授正當學者的六十七壯年。看著一老一壯的影中人,不禁感到一種寂寞,幾許失落。

圖一 1997年6月曹老師和我到澳洲坎培拉參訪,於庫克船長噴泉前合影。
圖二 仝上,於澳洲國會大樓前合影。
圖三 曹老師那圖書館規模的傳奇書庫。(2008/08/08)
圖四 2010年10月27日曹老師生日,臺大總圖舉辦「回眸曹永和特展」揭幕典禮,會後與曹老師合影。
圖五 後排左起:陳國棟教授、李其霖博士、張炎憲教授、杜正勝教授、本人、鍾淑敏教授、張富美博士。前排左起:曹永和教授、朱德蘭教授。

「陳伯楨老師紀念追思Party」

「陳伯楨老師紀念追思Party」

「陳伯楨老師紀念追思Party」今天(09/25)下午在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行,從下午一時到四時半,來了非常多的親朋好友和學生,後面站了很多人。

其實今天上午台大舉辦「教師節茶會」,會中頒發特別獎給陳伯楨老師,伯楨的父母和林圭偵博士受邀出席。

這兩個活動,真的是「不約而同」選在同天。所以說,今天台大是「陳伯楨日」,或許不為過吧。

我雖認得伯楨老師,但他過世之後,由於眾人的懷思,而更進一步了解他這個人的好。只能感嘆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竟然英年早逝,真的是英年啊,四十二歲未滿。

伯楨老師超熱情,也超好笑,今天的追思會很有溫度,笑聲連連,但也時而令人想飆淚。伯楨老師以四十一歲之生命所企及的廣度、深度和密度(intensity),實在令人讚嘆,我尤其感念他是個即知即行的公共知識分子。有幾位大學教授會買那麼多社運T恤,而且還穿呢。會場牆上布置的T恤,有那件朋友眼熟的「零核時代」,還有巢運、割闌尾、「路過」等等,最讓我窩心的是「無限期支持台灣石虎」。

這陣子常想:集好(超好喔)老師、好學者、好公民於一身的陳伯楨,是我們島嶼孕育出來的一流人才,我們何其幸運能有他,又何其不幸而失去他。

拒絕參加「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的聯合聲明

拒絕參加「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的聯合聲明

關心反黒箱課綱運動的朋友,大都知道8月底教育部在課審會成立了一個小組來「解決」問題。我們參與的「反黒箱課綱行動聯盟」(課綱盟),從一開始到現在的訴求都是撤回違調課綱,這才是正本清源的辦法。成立什麼小組的,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是亂上加亂。如果要給個比喻,這就像是房子漏水,不去處理漏水的源頭,只是在尾端再多放一個水桶,就算這個水桶是透明的,也只能接漏水。假如化學科也讓外行人亂改,您說應該撤回,還是組個小組,花納稅人的錢,去開無數次的會,來解決外行人製造的爭議?

繼續閱讀

相信你永遠和我們同行──懷思陳伯楨老師(1973-2015)

相信你永遠和我們同行──懷思陳伯楨老師(1973-2015)

伯楨老師突然離我們而去已經快三個月了,但我還是很難有「實感」,雖然那已經是確實的事情了,還是很難接受。9月12日去參加台大迎娶排灣族佳平舊社女祖先Muakai祖靈柱婚禮,前一天忍不住想說,柏楨老師一定會來的,如果……。事後也在想,他若能來,該多好。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