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作者: 周婉窈 (第 103 / 121 頁)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分享文章: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分享文章: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我們批評違調課綱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時,著重在歷史書寫的用語和概念,僅止於那個層次,並沒顧及這兩個詞語的當代意涵。對於因此而引起一些人士(含名嘴)的誤解和率意引伸,我們深深感到抱歉。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的這篇貼文,非常值得細讀,希望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族的奮鬥及其主張。以下是文章的兩個重點,以及原青陣的四項立場。

◎不論「原住民」或「原住民族」都是當代原運爭取來的「自稱」

◎「原住民」和「原住民族」的差異在於個人權/集體權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的立場:

1. 課綱不可以黑箱微調,必須經過充分社會溝通,納入多元視角。

2. 課綱不只要微調,應該要大調特調,原住民族人口或許只有2%,卻佔了台灣這塊土地98%的歷史,關於原住民族的歷史應該被充分描述,並應說明原住民族運動的脈絡和過程。

3. 原住民族不該成為被描述的客體,應將原住民族知識全面性融入各個科目課綱,讓原住民族書寫自己的歷史、教導祖先的智慧、說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主人。

4. 支持平埔族群的正名運動,國家不應該阻撓和否定原住民族任何族群成員的自我認同。

文章連結: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教育部應撤回違調課綱

教育部應撤回違調課綱

現在違調課綱的解決方式,根據報導,是要:「退回課審會」,重新審查。

各位朋友:課審會(課程審議會)是完成課綱層層重重的各種委員會/會議的最後一關。有把關是從最後一關把關起的嗎?這整個違調問題,不是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嗎?為何不是正本清源,而是再開最後階段的會議?邏輯在哪裡?

如果你家漏水,你是不是要找漏水的地方來處理,而不是在尾端再多放個水桶裝水。(「微調」的課審會不是去年1/27就開完了嗎?)

其實,教育部說撤就可撤。課綱的公布,屬於行政命令。行政命令分法規命令和行政規則兩種,但不管哪一種,有權發布,就有權撤銷,或暫時停止其效力。

以上是我的律師朋友一再強調的。這一期(08/06)的《新新聞》也清楚寫道(頁29):

6.要怎樣退回有問題的課綱?

先確定「課綱」的法律定位為何。教育部堅持是「行政規則」,但反對方認為,課綱會對特定對象(學生、教師、書商)產生影響,應該是「法規命命」。

A 假設是「行政規則」: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B 假設是「法規命令」:

1、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2、教育部制定法規命令後須送到立法院備查(但教育部認為是行政規則,並沒有此程序)。審查後若有違法,提報院會議決,可通知教育部更正或廢止課綱。

3、倘若教育部就是拒送,立法院可要求,否則可由三分之一立委連署

要求大法官解釋。

所以,不管是行政命令或法規命令,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要平息這沸沸揚揚的爭議,最和平理性的方式,就是由教育部撤回,或暫時停止其效力。而不是去開一個最後階段的會議來解決「源頭」的問題。

補記:有前例嗎?有,請看吳俊瑩臉書剛貼出的教育部公文,連公文怎麼寫都可照抄啊。

關於「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用法的幾點說明

關於「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用法的幾點說明

我們反對違調課綱,是反它的出現到實施的過程是:黒箱+外行+違反程序。外行的部分包括檢核小組亂調課綱文字,其中之一是將原101課綱的「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近日關於這兩個用法,引起一些爭議。在此我提出一些說明,敬請參考。

繼續閱讀

就算違調課綱八月一日「上路」了,教育部想撤隨時可撤

就算違調課綱八月一日「上路」了,教育部想撤隨時可撤

今晚07/31在教育部前庭的短講稿

昨天(07/30)度過心情沮喪的一天。原想在臉書貼文,但除了「傷痛。不捨。無語。」之外,不知道能寫些什麼?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林冠華同學雖然沒有留遺書,但他的遺願非常清楚,他在臉書上說:「祝我生日快樂 8 5 12 16 我只有一個願望:部長,把課綱退回吧。」Fb世代不需要紙本遺書,臉書貼文就是遺書。昨天晚上大家會開始齊聚在這裡,也就是為了實踐他的遺願。「退回課綱」,從一開始就是學生和民團反黒箱課綱的訴求之一,也是底線。

繼續閱讀

臺灣史課綱「違」調到底「危」調了什麼?(更新版)

臺灣史課綱「違」調到底「危」調了什麼?(更新版)

(原刊於Chou Wan-yao臉書2014/07/23;修訂版2015/07/18)

臺灣史課綱「微調」不是微調,是巨調,光看字數的更動就非常清楚:平均60%,戰後的單元高達140%──也就是說,原本你寫100個字,他就這100個字給你增增刪刪,更動了140個字。字數更動,加上「位移」(文字大挪移,無法換算成數字),其實已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

繼續閱讀

解構臺灣史課綱所謂十七項「爭議」──根本是假議題,不要跟著起舞!

解構臺灣史課綱所謂十七項「爭議」──根本是假議題,不要跟著起舞!

七月八日馬總統回答高中生的提問,說違調課綱「爭議處頂多100多項」,引來一陣嘩然,總統府隨即澄清是「口誤」。由於馬先生經常口誤,大家習以為常,事情就過了。不過,當我聽到馬先生的回答,我想到謝大寧曾說:他「幾乎不眠不休地看完了[101課綱的教科書]各版本,並把所有問題整理了出來,我聽說有關單位看到了這些東西之後,也為之震驚」(註1),我直覺以為馬先生指的是謝大寧整理的「所有問題」,顯然很多。或許為了消毒,國教院也很快出面說,啊,沒那麼多啦,只有17項「爭議」啦,並且在次日該院新聞稿中羅列出所謂的「爭議」。

繼續閱讀

「一起寫教材」是煙幕彈,千萬不要中計!(舊文新貼)

「一起寫教材」是煙幕彈,千萬不要中計!(舊文新貼)

各位關心反黒箱課綱的朋友,報載吳思華部長現在正在法國參加「重要的會議」,22日才會回來臺灣。據說法國人暑假都度假去了,可見該會議真的很重要。我猜想,如果吳部長返國後,有出席07/23的座談會的話,仍然會跳針地重申三大堅持:新舊並行、爭議不考、一起寫教材。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自由開講》反課綱微調:對於國文科教育的想像

分享文章:自由開講》反課綱微調:對於國文科教育的想像

語文課非常重要,它的影響比歷史科還深遠,請大家關心課綱問題時,多多了解我們現在的「國文」課在教些什麼。

語文是我們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必須磨練它的準確性和敏銳度,然後它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工具。這樣的能力,是要透過背誦超高比例的文言文課文來培養,還是應該多讀一些現代文?──尤其是關係到現代社會之議題的當代好文。文言文是過去受教育者(菁英分子)用來傳達他們在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中的思想和感情,當然具有參考價值,但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是他們的,讀多了很可能變成「表錯時代」的博學鸚鵡,卻說/寫不出自己真正的所思所感。

另外,超高比例的文言文(45-65%),對原住民學童、新住民子女,以及偏鄉和弱勢家庭的孩子,公平嗎?教育的目的意在排除,還是培育?

關於國文科從95–>98–>101–>違調的基本資料可從國文學科中心下載檔案

98到101臺灣題材的選文由8篇變成3篇,比例由1/5降為1/10。

「微調」在課程目標三硬塞入「中華文化與」五個字,和公民、歷史同出一轍!!

原文違調前後

before: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思能力。

after: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思能力。

看到了吧,看到了吧!

~~~~~~~~~~

引文:

「學生不應該只學習如何堆砌華麗的詞藻,而不學習抒發自我真實的感受,學生不應該只為了考試分數汲汲營營,而不回首欣賞養育我們的土地。」

文章連結:自由開講》反課綱微調:對於國文科教育的想像

不是不能加「殖民」,是加錯地方啦!

不是不能加「殖民」,是加錯地方啦!

對於民團抗議違調課綱,教育部始終如一,唸咒說:合憲、合法、合程序。

面對高校生的抗議,教育部永遠跳針,一直說:新舊並行、爭議不考、一起寫教材。教育部變成考試部?

教育部底下的國教院最近公布17項所謂的「爭議」。這些爭議根本不具知識意義,更不是歷史學科內的爭議。我其實很「懶得」再去說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