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7 05 23 報導
李淨瑜表示,此次美國行她有很深感慨,「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經驗,還未轉換成未來力量,也還未凝聚成台灣堅不可摧的人權價值」。
關心白色恐怖歷史的我深有同感。不被記憶的過去,不是歷史;它也不會成為我們往前走的力量。台灣史工作者還得加緊努力。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17 05 23 報導
fb blog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7 05 23 報導
李淨瑜表示,此次美國行她有很深感慨,「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經驗,還未轉換成未來力量,也還未凝聚成台灣堅不可摧的人權價值」。
關心白色恐怖歷史的我深有同感。不被記憶的過去,不是歷史;它也不會成為我們往前走的力量。台灣史工作者還得加緊努力。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17 05 23 報導
分享文章:換日線 2017 05 17 專訪
今天是李明哲「被失蹤」第60天,請關心的朋友不要放棄關心和希望。
明天5/19晚上6:30自由廣場旁愛國東路有「鴨霸中國 釋放明哲」救援活動,可以去的朋友,懇請前往聲援。
(https://www.facebook.com/FreeLiMingChe/?hc_ref=PAGES_TIMELINE&fref=nf)
這篇訪問馮崇義教授和李淨瑜女士的文章很長,但非常值得一讀。
引:
當中國政府欲限制一個人的人身自由,它不需要任何理由。
「他們不但違反國際規範,甚至也違背了中國自身的憲法精神;我並沒有犯法,是他們犯了法!」馮崇義義憤填膺的說,可是改變不了他的狀況。長期研究中國人權問題,此刻他第一手體會:這個國家的法律服務的最終對象不是人民,而是共產黨。
(馮崇義教授3/24被捕,4/2被釋放返回澳洲)
在與許多中國人的對談當中,我(馮崇義)發現民間對共產黨的猜疑與否定是一種常態,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幾乎有一個共通的信仰:唯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
〔李淨瑜〕:「我知道他在撐,」她說。「我沒有天真的認為李明哲被關進去會受到貴賓般的禮遇。」……
「我不能用任何違反他想法的方式營救他!」她說。對於外界的不解,甚至質疑她藏有政治意圖,李净瑜只淡淡的說,他們不是比較勇敢,只是對人權、自由和民主有更強烈的信仰,換句話說就是更傻、更天真。「(如果)我們(NGO工作者)都做不到的話,台灣怎麼辦?」她用一種半自嘲的口吻說,「中國逮到了一對好傻好天真的人,我們就好傻好天真的走下去。」
「……我當然知道他在裡面每一刻都是煎熬,我也得加快我(尋找)國際援救的腳步。無論是哪一個地方,我都必須趕緊行動。」夾在救援和守護丈夫中間,李净瑜明顯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
文章連結:換日線 2017 05 17 專訪
早安,親愛的島嶼
早安,親愛的島嶼。
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在這個理當普天同慶的節日,有不少母親在暗夜哭泣。想起李明哲的媽媽、李淨瑜的媽媽、林奕含的媽媽……,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媽媽,她們的煎熬和痛,需要我們同理共感。
祈盼李明哲早日歸來;願島嶼有愛、蒼天有眼。
分享文章:BBC中文網 2017 05 02 報導
不要忘記李明哲還在中國被扣押中,他的妻子李淨瑜還在煎熬和奮鬥中。
3月19日到今天已經多少天了?
請注意,他們夫妻都是臺灣社會的基層工作者,如果不發生李明哲「被失蹤」事件,我們不會知道有個李明哲,也不會知道有個李淨瑜,他們及其同伴是我們社會最堅實的基礎,是令我們從內心深處感念的存在。
李淨瑜為了島嶼的尊嚴,選擇一條不平常的路,冒著付出巨大代價的危險。此時此刻諸事紛擾,惟請繼續關心,不要忘記李明哲、不要忘記李淨瑜。只有不忘記,才能維持希望之火不熄滅。
引文:
研究白色恐怖的李凈瑜,深知”非人道逼供”的可怕,過去曾是她研究的專業,如今,卻成了可能在她面前發生的事。
李凈瑜形容丈夫李明哲,是個熱血而急公好義的人,喜好歷史與思維辯論,……。李明哲是台灣社會定義的”外省第二代”,父親來自安徽、母親來自山東,從小李明哲就在”國民黨教育與大中華思維下”成長。然而,進入大學後的李明哲,受到自由思潮啟發,也開始去探索更多歷史的不同方面,甚至因此跟家庭曾有過政治傾向上的不同。
這些默默支持維權人士家屬的人,才是他們夫妻認為沒有被關注的一群,他們不像是陳光誠、不是劉曉波,有這麼多人聲援,他們也許只是關心拆遷不公、地方環境受污染等小議題,但是就被不明原因”處理掉”。李凈瑜說:”我們只是NGO團體的小小分子,實踐我們信仰的價值,杯水車薪地想替許多中國苦難人士提供協助。”
她說,這不是營救李明哲”個體”,在此同時有更多人權工作者也在奮鬥,我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都不是孤單的。
她還是重覆:”如果我們對於我們所懷抱的人權價值,都是用悲觀做出發點,那我們都無法成就任何的事情了,我們當然知道這是危險的,但是人權工作都是開始於沒有希望的地方,卻被終止在最危險的地方”。
四月的重要日子:4/4、4/7、4/17、4/24
今年10月Peter(黃文雄)就八十歲了,而當年他33歲未滿!
以下是去年的貼文,沒想到又是一樣忙碌,照引一遍:
今天是424,在戰後臺灣的歷史上,這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呢?──47年前的今天。
(備課中,無法多寫,容我用下面的引文代替。不是要打書囉,雖有此嫌疑XD 。)
~~~~~~~
引自《少年臺灣史》,頁233-234:
臺獨運動是二二八之後才發展起來的,主要在海外(日本、美國),但1960年代島內有越來越多的政治犯因臺獨案被捕、處刑。1970年2月泰源監獄發生臺獨武裝起義事件,領導者江炳興、鄭金河等五人慘遭酷刑後處決。4月蔣經國訪問美國,在紐約遭到臺灣留學生黃文雄、鄭自才刺殺未遂。如同左派政治犯被處決時會高喊口號,臺獨運動者被處決時也會高喊:「臺灣獨立萬歲!」陳智雄(1963)以及泰源事件被處決者都是這樣。黃文雄開槍後,被美國警察壓制在地上時,高喊:“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讓我像個臺灣人一樣地站起來)。這些訊息在當時都遭到封鎖,解嚴後才逐漸為人所知;如果當時一般人能夠知道,歷史的發展可能會很不一樣。在禁錮的時代,不管主張自決、自救,或獨立,手段或溫和或激烈,在在見證了臺灣公民為了公義,犧牲奮鬥的反抗精神。
臺灣留學生黃文雄(1937-)在暗殺蔣經國失敗後,和妹夫鄭自才一起被捕。旅美臺灣人為他兩人籌措二十萬美元的巨額保釋金,交保期間兩人決定棄保逃離美國。鄭自才後來被引渡回美,判刑五年,坐牢八個月後假釋;黃文雄則失去行蹤。在逃亡期間,黃文雄接觸到世界各地從事反抗運動的人士,深受非暴力主義的影響。1996年黃文雄偷渡回臺,其後致力於人權工作,持續關心社會議題,他以「全職公民」(full-time citizen)自勉,宣揚非暴力抗爭理念。和黃文雄有過直接接觸的人,通常會很驚訝這麼文靜靦覥的人,竟是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
分享文章:黃麗玲,〈台大學術倫理案教育部審議結果之疑義〉
早安,摯愛的島嶼。
本貼寫給關心台大的朋友看,若看法不同,就請略過囉。
明天台大就要召開校務臨時會議,處理楊校長不續任事宜。
昨天吳瑞北老師的文章說,教育部「早有預設立場、未審先判,甚至拿調查/處分要下重手來威逼就範。」
看黃麗玲老師這篇文章就會更清楚問題所在。
首先,楊校長經過台大、教育部、科技部三方面的調查,都沒有學術倫理違反的情況──請注意,後二調查咸認為是要嚴格審查楊校長的。2006年的論文,楊校長列名第二作者,三個調查都證明有足以列名第二作者的貢獻,因此,列名是適當的。
其次,科學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列在最後面)最重要,出問題的十餘篇論文,都是懲處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其他列名作者都沒調查,連列名中最重要的第二作者,也都沒問題,就只有楊泮池列名第二作者需要被處罰。所以黃麗玲老師說,這是「楊泮池條款」,因人設事,沒有法的根據。
第三,請各位了解,楊校長列名第二作者,本身沒有問題,卻要負起「應注意而未注意」的行政責任。但論文於2008年勘誤時,他不是台大校長,只是醫學院院長,而且出問題的第一作者蘇振良也早已離開台大醫學院。但教育部要他負起的責任是:不續任台大校長!
最後,教育部懲罰台大,扣留5,400萬經費,理由是台大調查程序不嚴謹,但這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規則在做。教育部不遵守自己的規則,原訂四個月內完成調查,卻要台大提前一個月完成,然後扣台大錢。毫無道理!反觀教育部,到現在調查報告都不公布,調查本身時程比台大久,那誰來罰你錢呢?
預設立場、未審先判,用行政力量干涉大學運作,這樣的教育部不需要接受公評嗎?
教育部隱藏的agenda是什麼?能否告訴台大,讓我們知道你到底要什麼?
分享文章:吳瑞北,〈政治凌駕學術 莫壞大學自主〉
不敢勞煩大家關心台大的事情,不過,如果您和台大有關,又關心台大事,那麼,吳瑞北老師的這篇文章很值得一讀。
台大四月天,杜鵑花已開過,幾顆流蘇風華尚饒,風平浪靜之下,容或暗濤正洶湧。
在過一天,4/23(週日)台大將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處理楊校長不續任相關適宜。
Post-楊校長的台大會怎樣呢?可以期待再來一位同樣開明、同樣能和學生溝通的校長嗎?令人好奇。
引文:
教育部3月30日公布複審結果,在新聞稿中罕見地用紅色粗體強調:「台大已於3月23日來函確定將依相關規定辦理校長遴選事宜。」台大已經要開臨時校務會議了,有何必要強逼校方跳過校務會議即刻啟動遴選程序?
~~~~~~~
外界傳言紛紛,3月中旬楊校長是被逼必須宣布不續任,主管機關早有預設立場、未審先判,甚至拿調查/處分要下重手來威逼就範。如果屬實,這是非常不對的作法,如果食髓知味,接下來繼續干涉台大,破壞大學的自主性和自治原則,那將會是全民的悲哀。
~~~~~~~
政治凌駕專業,看似必然,但絕非正道;在這個過程中,人才一再折損,也無可避免,惟有透明化是台灣堅持深耕民主化的不二法門。
~~~~~~~
分享文章:高英傑,〈台中下行列車〉
沒有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
六十三年前的4/17,鄒族高一生、湯守仁、方義仲、汪清山,以及泰雅族林瑞昌、高澤照,同時被處決。
經過嚴酷的偵訊和審判,原本這個案子只有兩個死刑,但在往上呈報後,最後變成六個死刑。
林瑞昌的長子林茂成、姪兒林昭光,高一生的長女高菊花,都已過世,而轉型型正義的真正落實,還遙遙無期。
12、3歲的人子,每天騎腳踏車到台中火車站,盼望能在南下列車中看到獲釋返家的父親……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簡稱AI)
您聽過國際特赦組織吧?臺灣分會有救援行動,如果您關心李明哲先生,想做點什麼聲援他的妻子李淨瑜女士,那麼,您可以連署,也可以寫聲援信,網址附於後。
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對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簡稱AI)的認識和感受。
1980年代初,我第一次接觸到AI,畢生難忘。當時我就讀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我注意到校內有個和AI有關的學生團體,我去了幾次。記得有一次是討論臺灣的案例。學生們「認養」(adopted)了一位臺灣良心犯(prison of conscience),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政治犯,他的名字用拼音書寫,無從猜測中文。看著一群年輕的美國男女大學生,認真討論如何救援一位關在臺灣(我那遙遠的故鄉!)某個監獄的國人,內心相當激動。
國際特赦組織的圖徽是「荊棘中的燭火」───怎麼突然想到今天是復活節?這個意象:兀自燃燒的白蠟燭,扃在兩圈帶刺的荊棘中,一直印烙在我心靈的深處。可能因為這個接觸,我拿到一張海報,一直貼在我和我先生居住的小閣樓的牆上(圖一),我也一直保存一張貼紙(圖二),捨不得用,飄洋過海,從美國帶到加拿大,又從加拿大帶回臺灣。
1994年我回到臺灣,臺灣已民主自由化,雖然前途仍然很坎坷。AI也在臺灣成立分會,「認養」外國的政治犯──AI的分會不能救援自己國內的政治犯。我曾拿過臺灣分會的明信片,寫信聲援緬甸一位學生年紀的女政治犯。
AI令我飆淚,在綠島。2010年7月我參加第六屆「白色之路 青年體驗營」,與其說是當講員,不如說是去當學員。前政治犯朱煒煌先生待我非常親切,他被判無期徒刑,在綠島度過三十一年九個月餘,誰關在哪裡,誰怎樣都非常熟悉。他特地帶我參觀那一間處罰的牢房(牢房中的牢房),沒有光線、完全隔離,進去大概就會神經錯亂。後來走到外面,太陽很熱,朱先生提到他是無期徒刑,當時有二十幾位關三十年以上,只能老死在綠島,根本沒想到有離開的一天。因為AI得知綠島關有無期徒刑的政治犯,積極救援,後來竟然可以被釋放,他講著講著……。剎那間,我彷彿聽到一直棲息在鐵欄杆後面的白色鴿子突然振翅飛起的聲音,淚水奪眶而出。朱先生看到我這樣,反過來安慰我:「周小姐,很抱歉,講這些讓你難過……」,他一直道歉,反而讓我淚點越低。
(這裡有朱先生的口述影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zbffFcR3M)
AI是這樣默默地影響著我的人生。現在輪到我們寫信聲援自己的國人了。
連署網頁在這裡:https://www.amnesty.tw/petition/2453#petition
聲援信在這裡(5/10截止):https://www.amnesty.tw/campaigns/2451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7 04 15 報導
晚安,親愛的島嶼。
請聽聽台大楊校長怎麼說。
引:
問:調查尚未公布前,你就主動向台大校務會議表達不續任校長的心意,為什麼?
答:當時很多人逼我辭,我不辭,是要等真相大白,現在不續任,是要止紛停議,不要再傷害台大,但外界惡意的攻擊還是持續,我學術上並沒有問題,所以我希望自己不要變成人家攻擊台大的藉口,讓台大趕快走出陰霾。
~~~~~~~~~~~~~~~
這裡頭其實有很多的曲折和不公不義,歷史終將證明這一切,但又能怎樣?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17 04 15 報導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