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台灣史 (第 15 / 19 頁)

新書廣告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aiwan Edited by Gunter Schubert, 2016

新書廣告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aiwan Edited by Gunter Schubert, 2016

全書570頁,收有34篇領域/議題介紹論文,作者共39位,台灣學者約佔一半,包括我的朋友吳介民,以及台大同仁黃昭元、何明修、范雲等老師。

我寫的“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pp. 22-35)介紹臺灣和海外關於日本統治時期的研究概況。最近又喚起社會大眾記憶的澳洲學者家博(J. Bruce Jacobs)負責解嚴到當代,題目為“Taiwan during and after 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 (1988-2016)。

主編Gunter Schubert教授,任教德國杜賓根大學。他要將這些論文收齊,真的很不容易。我就是拖很久的一位,答應寫以後,遇到反服貿,加上課綱問題,真的擠不出時間來,不過,最後還是硬被逼著寫出來。感謝Schubert教授!

這應該是英語世界第一本關於當代臺灣的研究Handbook吧。
有興趣的讀者,若想進一步了解內容,網路上可查到詳細資料。

「中華臺北」就是「中國臺北」,到底還要再忍多久?

「中華臺北」就是「中國臺北」,到底還要再忍多久?

由於近來很忙碌,無法為fb撰文,茲將拙書《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頁260的一條「小觀念」迻錄於此,雖是寫給少年家看的,大人也可參考喔。

引文:

……(前略)1984年臺灣首次用這個新名稱參加奧運。臺灣官方將「Chinese Taipei」譯為「中華臺北」。這就是所謂的「奧會模式」,原本只是用在奧運,現在卻變成我們國家在國際場合被迫(或主動!)接受的名稱。

「中華臺北」是臺灣官方的翻譯,中國曾一度把它翻譯為「中國臺北」,其實這個英文詞語的意思就是「中國的臺北」,無論「中華」或「中國」,在英文都是「China」。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和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作為國名的「中華」在英文都是「China」。中文的「中國」和「中華」的區別,約等於「腳」和「足」(foot)、「眼」和「目」(eye)的區別,對中文使用者感覺上可能稍有不同,但意思一樣。這是為何在國際上很難說清楚「Chinese Taipei」的「Chinese」是「中華」,不是「中國」。國名是對外的,無法說清楚的國名,實在讓人困擾。

再說,對內而言,臺灣又不只有臺北,為何只能稱「臺北」?另外,英文「Chinese」若是指人群,就是「漢人」的意思,當作形容詞就是「漢人的」。我們臺南的原住民和漢人小朋友到國際上表演,也被叫作「Chinese Taipei」,這有道理嗎?代表臺灣的球隊,我們叫她「臺灣隊」不是很自然嗎?「Chinese Taipei」意思是「中國/漢人的臺北」,我們的臺北既不是中國的,我們的球員不都來自臺北,也不全是漢人,這樣稱呼他們,好彆扭喔。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中有個寓言:被剝奪名字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找回自己的名字,才能回到原本的世界。雖是童話,卻很有哲理,值得我們好好想。

(附記:為利於臉書閱讀,重新分段)

今天是424

今天是424

今天是424,在戰後臺灣的歷史上,這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呢?──46年前的今天。

(備課中,無法多寫,容我用下面的引文代替。不是要打書囉,雖有此嫌疑XD 。)

~~~~~~~

引自《少年臺灣史》,頁233-234:

臺獨運動是二二八之後才發展起來的,主要在海外(日本、美國),但1960年代島內有越來越多的政治犯因臺獨案被捕、處刑。1970年2月泰源監獄發生臺獨武裝起義事件,領導者江炳興、鄭金河等五人慘遭酷刑後處決。4月蔣經國訪問美國,在紐約遭到臺灣留學生黃文雄、鄭自才刺殺未遂。如同左派政治犯被處決時會高喊口號,臺獨運動者被處決時也會高喊:「臺灣獨立萬歲!」陳智雄(1963)以及泰源事件被處決者都是這樣。黃文雄開槍後,被美國警察壓制在地上時,高喊:“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讓我像個臺灣人一樣地站起來)。這些訊息在當時都遭到封鎖,解嚴後才逐漸為人所知;如果當時一般人能夠知道,歷史的發展可能會很不一樣。在禁錮的時代,不管主張自決、自救,或獨立,手段或溫和或激烈,在在見證了臺灣公民為了公義,犧牲奮鬥的反抗精神。

圖說:

黃文雄刺蔣失敗後被警察逮捕

臺灣留學生黃文雄(1937-)在暗殺蔣經國失敗後,和妹夫鄭自才一起被捕。旅美臺灣人為他兩人籌措二十萬美元的巨額保釋金,交保期間兩人決定棄保逃離美國。鄭自才後來被引渡回美,判刑五年,坐牢八個月後假釋;黃文雄則失去行蹤。在逃亡期間,黃文雄接觸到世界各地從事反抗運動的人士,深受非暴力主義的影響。1996年黃文雄偷渡回臺,其後致力於人權工作,持續關心社會議題,他以「全職公民」(full-time citizen)自勉,宣揚非暴力抗爭理念。和黃文雄有過直接接觸的人,通常會很驚訝這麼文靜靦覥的人,竟是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

台北國際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

這是年後台北國際書展玉山社為自家攤位設計的海報,貼出來替書展廣告一下。

不好意思,是舊照片。好幾年前日本平凡社要出版《増補版 図説台湾の歴史》(2013/02),請我提供照片。我平常只有和親朋的合影,過去常常從合照中「切割」出來充當個人照。為了平凡社的書,特地請學生在臺大文學院門口拍的。

玉山社來要照片,好像就只有這一張可用。

攝影/陳慧先;海報製作/玉山社

《臺灣歷史圖說》

《臺灣歷史圖說》

一年過得真快,又逼近年底了。

今年最感到鬆一口氣的是,《臺灣歷史圖說》英文版終於出版了。是這樣的感覺:扛了無法負荷的重物,一直走一直走,卻看不到隧道的盡頭,最後總算能卸下來了。

英國Carole Plackitt女士寫信到中研院來表示她想將這本書翻譯成英文,想來已經是將近十五年前的事了,這期間這本書已從初版長成好幾個版本了。若從英文版交給南天書局算起,也至少六年了。由於種種不利的因素,英文版的出版非常非常辛苦,耗費的心神、時間、精力足足可再寫一本厚實的中文書。現在既然已出版,就想忘掉那些辛苦。

有一位朋友說,她到象牙海岸探望她的法國人先生時,要將這本書當作伴手禮。她說:這應該是第一本抵達西非的英文臺灣史的書。我轉述給我先生聽,我先生愛說笑,反應又快,即刻說:「From Ivory Tower to Ivory Coast.」(從象牙塔到象牙海岸)哈哈哈,好個頭韻語。當然,我應該不算是象牙塔學者吧。

今天抽空將《臺灣歷史圖說》七個版本排好拍照留念。

上下兩排從左而右分別為:

1、 中央研究院版,1997/10

2、 聯經版,1998/09(除改換一張圖版外,同上)

3、 韓國新丘版,2003/06(同上)

4、 日本平凡社版,2007/02(增加:戰後篇)

5、 聯經增訂本,2009/12(增加:戰後篇+本篇二章)

6、 日本平凡社增補版,2013/02(增加:本篇二章)

7、 南天英文版,2015/10(增加:許多圖片+本篇一章+內文增補+四種附錄)

英文版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會變這麼厚,始料所不及。校對時印成A4大小,一張紙印兩頁(雙面印),以為就是這樣的厚度,沒想到這是「攤開來」對半的厚度。拿到書自己也嚇一跳。

這是書會成長的概念吧?成長固然是負擔,也是值得高興的事。最後,我要向讓這本小書能不斷成長的朋友們致上深謝之意。當然,更要感謝絕大多數未曾謀面的讀者們,您們是讓我不斷能往前走的力量。謝謝大家!!──在這感恩的年末(お歳暮)。

分享文章:鄭欽仁教授,〈中華民族論的演變〉

分享文章:鄭欽仁教授,〈中華民族論的演變〉

這是昨天說要貼出來的鄭欽仁教授的文章〈中華民族論的演變〉,感謝《臺灣風物》的同仁提供pdf檔。

文章有點長,請有興趣深入了解「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如何建構出來的網友,耐心看完。

國難當前,若每個人都朝向同樣的大目標,盡自己能盡的力量,或許能感動天,然後,天才能保佑臺灣。

作為研究者的我們,沒有力量,只能相信知識會帶給我們社會力量,至少幫助我們清除半世紀,甚至一甲子以來黨國教育的惡影響。

鄭欽仁,〈中華民族論的演變〉《臺灣風物》60卷4期(2008年12月),頁13-53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特展於昨天(10/16)下午2:00舉行開幕典禮。

首先由賽德克族三位耆老以傳統儀式祈禱致祭,接著是歌舞展演,以及系主任和來賓致詞。典禮結束後,主辦單位引導觀眾至二樓特展室參觀,由伊婉.貝林女士解說。茶敘之後,由前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演講,謝世忠教授主持,題目是「走過彩虹橋:當代賽德克族人的實踐與追尋」。

真是內容很豐盛,很有意思的一個下午。

致詞部分,先是由人類學系林瑋嬪主任致詞,接著是我,最後是前原民會副主委洪良全先生。

我曾於2013年6月1-2日安排本系師生到眉溪部落做校外教學之旅,對於這次展出的內容特別感到親切。被林瑋嬪主任「抓」來致詞,雖然感到惶恐,但也深感榮幸,尤其完全出乎意料地被「賞穿」賽德克族披肩(Toda樣式),倍感榮幸。加上意外地見到數位久未見面的賽德克族朋友,更是高興。

這個特展是「山來就我們」的概念,也就是賽德克族人將部落過去與正在踐行中的文化,擇其精要,搬到臺北博物館來展示。機會非常難得,希望平地的朋友們,盡量撥空來參觀。展期一個半月,到11/30為止。展場不大,適合慢慢瀏覽,細細觀賞。

中央社報導,〈賽德克族特展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開幕〉

照片一:右邊三位賽德克族耆老正進行祝禱儀式;左邊三人組右起:伊婉.貝林女士、本人、林瑋嬪主任。(陳仁傑先生拍攝)
照片二:本人致詞中。(陳仁傑先生拍攝)
照片三:難得有機會繫上賽德克族披肩,特地拍照以為留念。

分享文章:〈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

分享文章:〈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

前不久,我的論文〈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在《臺灣風物》六月號刊登。個人的學術論文實在沒理由放到臉書來「宣傳」,不過,因為最近反黒箱課綱運動,很多年輕朋友提到要多元地看待歷史,就此而言,這篇論文或許可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具體憑藉。

另外,我個人一直認為好的高中教科書(教科書喔,不是課綱),應該盡量反映學界研究的成果,這樣學生才能學到最新的知識,並藉此錘鍊思考和判斷能力。目前教科書所呈現的牡丹社事件,還無法反映比較新的研究和觀點,這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指出:教科書和學術研究之間會有一定程度的時差/落差。好的教科書就是要縮短這樣的時差/落差,因此,很希望將來教科書的編寫者能「與時俱進」,反映學界新的研究,這樣,才不會辜負莘莘學子用他們寶貴的青春(一去不回的呢),在課堂上學習歷史──那是我們「歷史人」以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所研究的課題啊。

拙文pdf可到臺大歷史學系網頁下載:

http://140.112.142.79/teacher/user-b.asp?teacher=wanyaochou

請點「教師著作目錄」,在「B 期刊論文」第一條,點「下載文件」即可閱讀。

(希望這篇論文不會太生硬,還有點「可讀性」。如果看不下去,可直接跳到第四節:大頭目和小女孩的「故事」,認識一下我們臺灣在地歷史的人物吧。)

原住民朋友,請注意:多元文化「違調」為中華文化>其他文化

原住民朋友,請注意:多元文化「違調」為中華文化>其他文化

七月七日我受邀到宜蘭「宣講」反課綱,原民台的記者問我這次「微調」對原住民歷史影響在哪裡?我說,影響很大,但講起來很細瑣,我說最大的影響在於:原本不管臺灣史或公民,課綱的宗旨都是肯定多元文化,但卻被違調為中華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從。這對原住民文化衝擊很大,也就是最早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群的文化竟然被迫退居次要地位。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