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黨外運動 (第 7 / 9 頁)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19 10 10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19 10 10 臉書貼文

「不知有殷」的世代,正是現在掌控台灣文化、學術與傳媒的世代吧?

殷海光被噤聲了30年,前10年是他人生最後階段,後20年黨國封殺他的話語。

請不要說,台大從來學術就是自由的,思想就是自由的。在台灣最黑暗的數十年,台大扮演怎樣的角色呢?請別告訴我,台大「自古以來」就是那麼偉大地大學自主。

人世很難的地方在於,當一小部分自由派被噤聲時,不光只是這些聲音聽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另外的大聲浪,排山倒海、包山包海,直灌你的心腦。然後,這樣一路養成的菁英,現在在主導台灣社會!

當你聽不到陳澄波、聽不到高一生時,你聽到什麼?這才是問題。

文章連結:陳弱水 2019 10 10 臉書貼文

文章真的很長,歹勢

文章真的很長,歹勢

為了寫一本小書,「自囚」五週,幾乎足不出戶(除了去探望黃華前輩、開個會、帶學生校外參訪外),突然發現今天是解嚴32周年,好像不能不有所紀念。臨時決定將書稿的一部分稍加刪減,放到這裡。還沒好好修改,可能還有不少錯誤,敬請指正。

補記:由於昨晚貼出前,覺得已經4千多字了,於是民主化的部分,刪掉細節,以後有機會再補上。

如果您想分享,請用臉書「分享」功能,請不要直接複製貼出,因為內容還在修改中,若有錯誤,希望不會「永遠」留在您的臉書,拜託了,多謝!!

~~~~~~~~~~~~~~~~~~~~~~~~~~~~

當代人未必了解當代歷史。如果你聽到「1987年解嚴以後,臺灣就自由民主化了」,你會有何反應呢?聽起來很對啊,臺灣因為被戒嚴,失去自由與民主,解除戒嚴(解嚴)後,當然就有自由與民主了。實際上不是這樣,解嚴之後,還要經過五年激烈的政治/社會運動的衝撞,靠很多人的犧牲和奮鬥,臺灣才在1992年走向自由民主化之路。「1992」是關鍵年份,很多真正的變化都發生在這一年。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Adan Huang 2019 07 06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Adan Huang 2019 07 06 臉書貼文

臉友也是朋友的Adan Huang先生昨天在臉書寫第二度去探望黃華前輩。他的感受,我很有共鳴,分享到這裡。

希望年輕朋友可以「路過」火車頭,去看一下,遠遠看也可以,看是否會有一種力量吸引你去了解我們的歷史,島嶼無可如何的歷史。

引自原貼:

2週前握他的手還頗溫暖,

那是個絕食33天的手。

昨天不忍前去,只有遠遠點頭致意。

這種意志力我沒有。

但卻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或許你不一定認同他的目的和手段,

但眼睜睜看到明知不可能卻仍堅持。

至少讓他活下來,讓民主的各種經驗

有機會傳承。

若你認同這種想法,那就點底下的連署,

也分享給更多人。

若你在台北,不妨去台北車站的中庭,機械時鐘那邊(售票亭的對面)的角落,可以為前輩加油打氣。

文章連結:Adan Huang 2019 07 06 臉書貼文

再度探望黃華前輩,以及那面旗的故事

再度探望黃華前輩,以及那面旗的故事

今天中午要搭高鐵到台南開會,買了便當之後,再度去探望黃華前輩。提著便當,感到有一點點罪惡感。

前輩看到我來,很高興,但顯然虛弱很多。我還是稍微「苦勸」一下,旁邊特地來陪他的一位女士,聽到我講的話,眼淚奪眶而出,我感覺到她心很不捨。

繼續閱讀

請再陪我們走這一段路……

請再陪我們走這一段路……

昨天是6/19,5/19是詹益樺自焚紀念日。選擇在519開始絕食的黃華前輩,到昨天已絕食滿一個月了,五月是大月,所以黃前輩絕食就進入第32天。

我和一對年輕伉儷李盈佳和薛翰駿約好去探望前輩。

距離上一次見面,應該已經超過40年了。我知道前輩不可能記得我,確實也不記得。前輩很虛弱,說他無法多講話,我說,我知道您這時候很虛弱,您不要講話,聽我講就好。我說(大意如此):前輩,我是您的後輩,沒資格來「苦勸」您,不過,您的經驗和理念,很需要傳承,一定要讓年輕人有機會了解。前輩,台灣這條路很難走,多一個人就是一個人,我們需要前輩再陪我們走一段路,五年也好……。請再陪我們走這一段路……。

繼續閱讀

黃華前輩絕食

黃華前輩絕食

5/20看到《新頭殼》報導黃華前輩絕食,嚇了一跳。

得知前輩絕食的原因,非常難過,這不就是求死嗎?現在有多少人知道黃華?誰會知道曾有一位民主運動前輩被關了四次,坐了23年的牢?黃華最後一次被抓還是在解嚴之後,因為參與新國家運動,被判刑,後因〈懲治叛亂條列〉廢止,他才在1991年獲釋,不然,23年又要加多少年呢?他的整個人生道盡戰後臺灣歷史的辛酸,也是小小縮影:連從解嚴到1992走向民主自由之路的顛簸都包含在內。

繼續閱讀

詹益樺逝世30周年紀念日

詹益樺逝世30周年紀念日

M̄-thang bē-kì-tit。

今天是我們的草根兄弟詹益樺逝世30周年紀念日。

《少年臺灣史》的小詞條這樣寫著:

詹益樺(1957-1989),嘉義竹崎鄉人,是個默默無聞的民進黨基層黨工,但他短暫的一生感動周遭的人。他是個學歷不高的跑船人(工專肄業,擔任遠洋漁船船員),1985年在一次船難意外中來到紐西蘭納爾遜,接觸到自由、安祥、和平的生活,深受衝擊,一心期望故鄉也能成為那樣的樂土。他回臺後,成為黨外運動的義工,投身各種活動──反核、環保運動,以及農民、原住民、工人運動等;拆除吳鳳銅像,他也有份。在他留下的極少數的信中,他說:「我自訂一個方向。跌倒成為弱者的人,我站立在那個地方扶起他。」鄭南榕的死給他很大的衝擊,基督徒的詹益樺說:「鄭南榕是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我希望自己也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

潘小俠攝影展:

5/18─6/15 嘉義二二八紀念館展覽室

7/5─9/1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照片一:詹益樺自焚正面照,在火焰中我們看見十字架(潘小俠攝影)。翻拍自「自由之路藝術節 潘小俠攝影展」海報。
照片二:海報正面。

鄭欽仁教授演講「戒嚴時期台大師生與民主運動:一個參與者的所行所見所思」

鄭欽仁教授演講「戒嚴時期台大師生與民主運動:一個參與者的所行所見所思」

(文長,歹勢)

4/26主持鄭欽仁教授的演講「戒嚴時期台大師生與民主運動:一個參與者的所行所見所思」。

這是我參與過的演講中聽眾年齡層最多元、最齊全的一次,從20歲、30歲……到80餘歲都有,如果我們以15年做一個教育世代的話,這是四個世代齊聚一堂一起聆聽的演講,意義非凡。

另外,這也是我看過有最多大學教授參加的演講,有三位退休教授、七位「現役」教授,包括最新科老師和退休多年的教授。

足見鄭老師跨世代的魅力!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