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窈部落格

fb blog版

第 30 / 116 頁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真的好看,10/28全臺灣放映,極力極力推薦!!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真的好看,10/28全臺灣放映,極力極力推薦!!

今天中午去國賓鉅院參加《流麻溝十五號》試映會,戲院非常大,人非常多,但最重要的是:電影真的好看!!

我長年關心白色恐怖以及轉型正義,看後非常感動。台灣早該有這樣的電影,終於等到了。這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苦難,我們的電影。

據說看電影不能「暴雷」,我只想說,如果你熟悉白恐人物和故事,你會知道這三個女主角,各自是好幾個女政治犯集合而成的,但編劇很厲害,三位女主角各有自己獨立的生命,以及內在一致的人格;這是虛構,也是真實,因為故事奠基在真實發生的可能性中。

不能講太多。苦難造就國民認同(national identity,民主國家義的nation),反抗和犧牲才能建立真正的國家。The End.

感謝姚文智先生、周美玲導演、曹欽榮先生,以及一群非常出色的演員,他/她們帶回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主要的演員都出席謝幕,阿,演員就是厲害,怎麼和電影裡好不一樣耶,但都很可愛。

懷念張炎憲教授 無袂記得 已經八年矣 社會是毋是停止不前?

懷念張炎憲教授 無袂記得 已經八年矣 社會是毋是停止不前?
(懷念張炎憲教授 沒有忘記 已經八年了 社會是不是停滯不前?)

昨天10月3日是張炎憲教授(1947-2014)逝世八周年紀念,他生在二二八大屠殺剛開始的3月10日,過兩天陳澄波、潘木枝、盧鈵欽、柯麟等嘉義菁英(含全島性人物)被捕,最後被以「前近代」的野蠻方式公開遊街示眾,在嘉義火車站前處決。二二八,就如同對鄭南榕一樣,決定了張炎憲以及他那個世代很多人的一生。

最近為了寫文章,再度翻閱張先生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口述訪談紀錄,真的很感激當時有張先生帶領一群「有志」開始做口述訪談。你以為1990年代訪談容易?很多二二八和白恐家屬嚇破膽,根本不敢喘一聲氣,寧願將自己經歷的慘劇永遠帶入棺木。那是要對訪談者有相當的信任感,才會接受訪談的,張先生在那個歷史時刻,承擔起這樣的重擔。我知道有年輕學者拿理論和種種學院標準來矮化張先生的貢獻,我認為真的不必要,我們總是踏在前人的腳步上前進。我們不能起林秀媚、陳碧女、潘英三、高菊花,以及眾多受難者及其家屬於地下,我非常非常感激張先生為我們做的事情──訪談之外,他為台灣社會奉獻了一生,會倒在美國賓城自由鐘下也是在工作的旅程中。

繼續閱讀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再見了,dear Michael(1953-2022)。

遙想1980年秋天認識您和學妹,快滿42年,那時候您是黨外青年,之後您一直是島嶼少年人的朋友/大兄(大哥哥)。

願您安息,並護佑學妹和您摯愛的台灣。

今天是鄭南榕75歲冥誕 不要忘記小國小民是好國好民的向望

今天是鄭南榕75歲冥誕 不要忘記小國小民是好國好民的向望

M̄-thang bē-kì-tit!

鄭南榕的生年很容易記,因為他生在二二八發生的那一年的九月十二日。雖然他生的時候,三月已經做過大洪/紅水,清鄉結束於五月中,但生在這一年給他很大的衝擊。他在生平第一份履歷上說:「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

鄭南榕的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基隆人,在省籍分類上,他是「外省人」,外省囝仔。請了解:從戰後到1992年,本省人和外省人之分是制度性的,如果你認為今天講本省外省會撕裂族群,你知道省籍「制度化」會造成多巨大的撕裂?但,我們的Nylon在二二八的受難和血淚中選擇認同台灣。

繼續閱讀

早安,Formosa!推大塊文化郝明義貼文和《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一書

早安,Formosa!推大塊文化郝明義貼文和《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一書

大塊文化郝明義先生昨晚的貼文非常值得看,也很令人感動。由於臉書「分享」觸及率很低,我將連結放留言欄,請大家點開看。

這本大塊文化和烏克蘭國營Yakaboo圖書平台合作的《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由澤倫斯基親自授權同意、集結50篇演講內容,每賣出一本,除了版稅之外,將捐同額的捐款給烏克蘭,以求有助於烏克蘭在戰火中重建出版業。

郝先生的貼文分三大點,茲將第一點的重點轉引於下,第二點介紹6月來過台北國際書展的19歲烏克蘭女學生布妲科(Valentina Butenko),一位「予人足感心」(令人很感佩)的烏克蘭年輕人。

最後,請不要忘記烏克蘭還在被俄羅斯侵略中。請了解侵略戰爭的可惡和可怕:這不是兩軍找個戰場對打(很多人可能這樣想像戰爭),是侵略國的大軍直接到你的土地上打,死傷的不只是軍人,平民就在戰火中,隨時可能成千成百喪命。反觀侵略國的平民,則照樣過日子。不要忘記:烏克蘭每天每天還在浴血抵抗俄軍的侵略!

以下引自郝明義Rex How臉書:

烏克蘭從蘇聯時期就被壓迫,學校不教烏克蘭語。所以烏克蘭人長期接受俄羅斯語言教育,使用俄羅斯語十分普及。

獨立之後儘管立法使烏克蘭語成為國語,但是大部份人都會使用俄語,許多家庭的母語就是俄語。烏克蘭前任總統波羅申科和現任總統澤倫斯基都是如此。

所以包括書籍市場,長期以來都是以俄語書籍為大宗。……

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之後,驚醒了很多烏克蘭人開始不使用俄語,不閱讀俄語書籍,使得俄語書市場佔比下跌到大約百分之五十。……

2月俄羅斯軍隊打進烏克蘭之後,今天烏克蘭已經沒有人再願意使用俄語,因為全民都認清那是敵人的語言。許多人都是雖然一輩子都在使用俄語,但就此再也堅決不用。這樣俄語書的市場佔比就掉到2%左右。……

~~~~引文結束

(Murmur:不要以為語文和認同沒有關係。)

開學了,換張頭貼以示進入新階段

開學了,換張頭貼以示進入新階段

很早就想換頭貼,原本那張是2021年2月18日拍的(照片5),冬天的照片,不甚合季節。那天是陳智雄(1916/2/18-1963/5/28)的生日,想說至少去看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作為一個小小的紀念。還沒開學,四周寂寥,剛好有位婦人經過,和她閒聊,她全家很多「台大人」,經常出入台大,但她沒聽過陳文成QQ,我講很久,她才覺得好像有聽過這件事。她替我拍了幾張照片,沒有預期可以在這個日子在這個空間留影。

上學年很意外被選上台大「傑出導師」,有不少有的沒的事情要配合做,比如接受訪談、拍照、參加頒獎典禮等。負責人說拍照可以找學生、同事、朋友來拍照。我不想麻煩人(也覺得不好意思),又是疫情期間,想說一個人給拍一拍就算了。結果我的博班學生許妝莊撰寫一篇文章需要提供和我的合照,我就請她一起來。最神奇的是:拍照時突然「神秘嘉賓」自投羅網!!

這幾年我曾幾度邀請黃文雄(Peter)先生來台大,但沒有一次成功。6月24日攝影師來拍照,研究室電話突然響起,阿,竟然是Peter的朋友打來,說Peter在附近看門診,想來看我!實在太令人高興了!!就這樣竟然有攝影師替我們拍的合照!!

感謝台大生活輔導組提供照片。攝影:哲攝光。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伊猶少年),9月2日院線上映,必看!!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伊猶少年),9月2日院線上映,必看!!(另類推薦文XD)

8月18日我和陳弱水受林靖傑導演之邀出席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首映會。如同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一樣,事先沒有任何預想與期待,但同樣的是:非常感動!

坦白說,看完後各種思緒紛湧而來,一時很難整理,有文學、土地、河川、親情、愛情、社運、政治,乃至於整個台灣戰後歷史的一筆爛帳等大議題。片尾吳晟小孫女可愛的台語,更刺痛我的心,阿,那麼自然的台語卻已消失在我的朋輩和學生輩的舌尖,更不要說他們的囝仔的小舌頭上。

繼續閱讀

25年前楊維哲教授在台大用台語授課,立委指為「違憲」!

25年前楊維哲教授在台大用台語授課,立委指為「違憲」!
正題:台大台語授課的legend及其後續

上週六(8/20)到屏東小陽。日栽書屋給演講,是有關台語的系列演講之一。

我的講題是「在台大用全台語教台灣歷史:分享、觀察與省思」。

為了準備演講,想說要將台大台語授課的情況整理一下,才能客觀地安置自己的位置。

台大最有名的台語授課legend(傳說),是:楊維哲教授用台語教微積分。現在的學生可能會說:好酷喔!確實好酷。

不過,legend通常會簡化事情本身。楊維哲教授確實用台語教過微積分,但他最先在台大用台語開的課是通識課,不是微積分。此事惹來軒然大波,在立法院被指為「違憲」,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繼續閱讀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彭明敏教授於今年4月8日過世,明天(8/15)是彭明敏教授百歲生日,今天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辦「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

在蔡英文總統頒發褒揚令和致詞之後,紀念禮拜以福爾摩沙合唱團演唱《阿爸的心肝寶貝》開始,將會場帶入深沈的人父的抉擇、愛與哀傷中。詩歌、合唱、獻唱,都非常高尚優美,讓我感覺為何我們台灣美好、能提升人心的東西都是「局限一隅」,而廣大的民眾整天觀看的卻是無以名之的電視節目。只能說,我和幾位朋友向望的台灣文藝復興,是條漫漫長路。

黃春生牧師帶領的啟應文,將戰後兩代人的受難和抵抗的歷史鮮明地帶到眼前。盧俊義牧師以「佇耶穌裡無法隔離的愛」的講道,非常能打動人心。我想起張炎憲先生的追思禮拜也是由他講道。盧牧師的台語和講道內容很具吸引力,之前他在東門教會當牧師時,我去聽了幾次,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聽到他退休前的講道。

彭明敏教授的歷史評價,我相信將來會比目前一般人認為的高。那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感謝楊黃美幸女士、黃春生牧師相繼邀請我和陳弱水一起參加紀念禮拜。

照片1 「彭明敏教授百歲紀念禮拜」手冊
照片2 紀念禮拜會場布置
照片3 福爾摩沙合唱團
照片4 楊呈偉、森下迪娜夫婦獻唱
照片5 盧俊義牧師講道

個人fb的blog版開張,歡迎瀏覽「周婉窈部落格」

個人fb的blog版開張,歡迎瀏覽「周婉窈部落格」

去年七月我的一篇貼文被當垃圾移除(因為涉及清帝國領土?),申訴都沒獲得任何回應,也有幾位臉友替我申訴,應該也沒結果。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臉書的言論審查問題,另外,臉書其實非常難找回過去的貼文,過去的「網誌文章」也變沒有(雖然還是有辦法找回來),因此想到另外設立一個部落格來存留臉書文章。

我的臉書,可能本來就和臉書作為social media的立意不合,基本上也是當部落格來寫,關於個人的生活動態不多。我認為臉書對三一八運動,以及我參與甚深的「反課綱微調」運動,都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對此我心存感激。但現在的情況似乎又有不同了,我沒深入研究這種不同(集中化?網紅化?),雖然會繼續寫臉書,但可能也要思考是否另闢戰場,以防萬一台灣被侵略,我們失去發言的管道。如葉高華老師所建議的,移師Twitter?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