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8 08 24 報導
我的故鄉嘉義縣沿海地區做水災,很令人擔憂。希望雨能盡快停下來!南臺灣這次受災非常嚴重。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18 08 24 報導
fb blog版
分享文章:鄭欽仁,〈「中國」政權的本質──「講真的?饒穎奇:中共有心建立人民民主」〉(上)、(下)
元旦(2/16)在趕寫論文,吃了兩餐小七,晚上和我先生到舟山路向鄭欽仁老師拜年。老師還是一樣憂國憂民,談了很多事情。老師給我們一份他不久前寫好的文章,很長,是他仔細讀了習近平十九大花三個多鐘頭唸完的數萬字演講全文後寫成的。這篇文章在《民報》電子報分兩次發表(2/17、2/18)。
從元旦以來,一直很忙,毫無喘息之餘地,直到今天──由於明天台大放溫書假──才有時間讀。這真是一篇值得細讀,並且好好思考的文章。在此鄭重向關心台灣、中國的朋友推薦。
繼續閱讀分享文章:信傳媒 2018 04 26 報導
懷著沈重的心情轉貼這篇報導。
李沈簡教授是豁出去了。雖然能證明北京大學還有能挺起脊椎、拒絕做犬儒的教授,但是人們會知道並記得此事嗎?以我對過往歷史的了解,很難。敬佩之餘,其實感到很無力。
他的文章寫出很多暴政何以難亡的原因,句句鏗鏘、字字沈重:
Freedom is never free. 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骨氣的人們付出沈重的代價換來的,……
可是我們也要清醒客觀地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脊梁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軟骨頭甚至為虎作倀……
不僅民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好死不如賴活著」之類犬儒的生活教條深入人心,高級知識分子裡的無恥之徒絲毫不比普羅大眾少。……
殊不知我們沒有科學、人文社科大師的第一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性地培養精明乖巧的撒謊者,而不是真理的捍衛者:這和知識無關,和人格有關。
~~~~~~~~~~~~~~
李教授最後還是相信:「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中總有火種還頑強地燃燒。」
他就是想當這樣的火種吧。
文章連結:信傳媒 2018 04 26 報導
天佑台灣
今天是小年夜,兩年前除夕前一天清晨台南發生維冠大樓倒塌慘事,死傷非常多。
那時候,很多人都懷抱著沈重的心情在過年。今年想必很多人也會一邊過年,一邊想著花蓮的災情。官民一體的救援行動,以及外國的協助,總是令人很感心。
去年某日我到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洽公,在庫房看到館員在修復從維冠大樓倒塌的現場搶救到的文物,包括很多糊成一團的照片──非常困難厚工(台語)的工作。由於維冠大樓事件死難的有很多學生,得知這些照片或證書,可能就是家人唯一還可以觸摸到的珍貴物品……趕緊把頭別開,怕眼淚會掉下來。
台史博真的是「人間博物館」,為了搶救小小庶民的小小記憶,不計成本一直在做……
這樣的島嶼會倒嗎?一定不能倒的,那麼多人在努力!
當災難降臨時,我們習慣呼喚「天佑臺灣」。隨著年紀增長,我常想:當我們呼喚「天佑臺灣」時,那應該是代表我們的決心和意志。我們一定要做出一切值得天來保佑我們的努力,才能撼動天來保佑臺灣。
作為人,我們必須顯示決心和意志,然後是天的慈悲了。
為花蓮地震災情集氣
花蓮地震災情慘重,想必絕大多數人都很關切、掛心和擔憂。
在救援團隊/人員/義工竭力搶救的同時,讓我們一起集氣祈求受困者及早獲救,並祈求上天慈悲看顧。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18 01 16 臉書貼文
我的先生陳弱水參加臺大校長遴選,原以為這是一場君子之爭,結果是外力強力介入。這篇短文是他對某些媒體不實報導的澄清。
文章連結:陳弱水 2018 01 16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天下雜誌 2017 09 15 專訪
五年前民團+民進黨的救援行動,還歷歷在目。女兒鍾愛積極參與救援,感動很多人,被譽為「緹縈救父」。記得鍾鼎邦被釋放回臺灣時,很感激國人的救援,還說被關時心想外邊鬧越大越好。(大意如此)
當時大家集力集氣救援的鍾鼎邦,現在怎麼說?
鍾鼎邦:
「當時不知道時間,廁所有個窗子,看出去是個有樹的院子。我根據贛州的緯度,太陽角度曬出的樹影,判斷台灣在東邊偏南的方向。我當時總是在想,台灣在那邊,自由在那邊。」
「我其實非常佩服李女士,我可以想像她的煎熬有多大,我相信她也思考這樣做會不會害了她先生?這個堅持真的蠻難的,我們自己經歷過會知道。但她堅持了一個人該有的尊嚴和價值,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就是拿這個尺在衡量。」
「高調和運用輿論力量是正確的做法。另外我希望政府可以有一套方法來處理這件事情,並且讓國人知道,遇到這種事情可以透過什麼管道處理。」
文章連結:天下雜誌 2017 09 15 專訪
分享文章:尋找李明哲 2017 08 26 於 China Free Li 聲援李明哲 人體排字行動 臉書貼文
勿忘李明哲!
解嚴
三十年前的今天,臺灣解嚴了。
我出生在戒嚴時代。吳濁流先生在《臺灣連翹》寫道:「這戒嚴令已經有二十五年,到如今猶未解除,想來是會繼續到光復大陸吧。」(語出生前不打算發表的篇章)我到1981年出國讀書時,也從沒想到臺灣有解除戒嚴令的一天。我想吳老先生更不會想到現在國共一家親吧──KMT對臺灣人民最大的背信行為。
在哀悼劉曉波和關心劉霞的時候,莫忘我們的基層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和他堅定有原則的妻子李淨瑜。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