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歷史教育 (第 1 / 7 頁)

台灣的旗子,您知道幾面?最愛哪面?

台灣的旗子,您知道幾面?最愛哪面?

最近真的忙,忙到比沒退休前還狼狽──昨天的短講,沒足夠時間準備,講得離離落落,很對不起聽眾。

忙,真的沒關係,是自己選擇的,我也可以和我一位初中同學一樣,她已經不知道周遊世界多少國了,近百吧,而我屈指可數,但我不想比較,因為自己人生的路是自己選擇的。當你很深切意識到自己沒有國家,周遊世界各國時可能心都還在台灣吧?我曾在非常美麗的多瑙河河畔,被一位學者朋友的朋友,也是學者,問說:你會想在這裡住下來嗎?我搖頭。那確實是超級美麗的地方,山河翠綠,沿岸有看不盡的美得像童話般的城堡(那是真實的、歷史的城堡,這才令人驚艷!),但我相信我的心無法在那裡定著下來。

可是,在自己的地方,常常感覺像個異鄉人(語言已經「基因改」?),其實從小到大就是一直在「被背叛」,改天寫篇「〔被〕背叛的滋味」。

昨天參加張富美老師的回憶錄新書發表,感觸很深。我想 知道她及其貢獻的年輕人應該很少。要如何讓失學(沒學過台灣歷史)的這幾個世代,以及可以學台灣史卻無法知道台灣應有的經典人、事、物的年輕讀者,了解台灣的歷史?我常「有歩想kā無步」(台語)。

前天晚上硬擠出時間更新一篇去年刊登的關於台灣旗的文章,連結放留言欄。不只文章有更新,圖也更新了,希望您喜歡。文章超級長,好像花一年以上才寫成,請大家來認識這些很多台灣人(當時是青年)奉獻青春、無盡歲月,以及淚水的旗子(複數)。

照片1 張富美老師於回憶錄《富麗人生 美好台灣》發表會上分享童年點點滴滴。(周婉窈拍攝)

照片2 與陳弱水(左)在奧地利遊多瑙河,攝於船尾。(2018/7/3)

霧峰夏季學校三日小記

霧峰夏季學校三日小記

1924-26年台灣文化協會連續三個夏天,在霧峰舉辦夏季學校,類似今天的學習營。

三屆夏季學校基本資訊如下:
第一回 一週(8/10-16)/學員80餘人
第二回 二週 (7/27-8/9)/學員83人
第三回 十天 (8/6-15)/學員70人
食宿霧峰林家提供
(以上根據《臺灣民報》整理)

即使今天要辦這樣規模的學習營,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吳三連台灣史料研究基金會從2000年開始在霧峰舉辦為期三天的學習營,為表示延續繼承文協的夏季學校,第一次稱為第四回,至今舉辦23次。今年是第26回,也是夏季學校一百週年紀念。

今年是7/19-21,上個月反國會濫權在青島東路意外舉辦的夏季學校是6/19-21,日期一樣,只能說:人世有時就那麽巧合。

我六月在青島東路講課,七月在霧峰夏季學校講課,也是個巧合。

這是我第二次在霧峰夏季學校講課。這次三天的課程,我待了兩天半,因為7/21在台中市有事,下午的課和結業式無法参加。不過,中午和戴寶村老師、林月英老師(戴師母)、鄭力軒老師、吳聰敏老師一起吃便當,陳昭如老師也提前抵達,非常熱鬧。唯一沒見到的講師是胡元輝教授。

第一、二天的講師,除了陳俊宏教授外,都是舊識:吳文慧老師、吳叡人老師、洪子偉老師,以及石婉舜老師。說個笑話,因為很忙,基金會寄來的資料匆匆看過,以為是我認識的陳俊宏老師(人權館前館長),到霧峰才知道是台大生科系退休教授陳俊宏老師!更巧合的是,學員也有位陳俊宏同學!

農村武裝青年樂團的阿達與俐君的演唱,令人感動。阿達講他說台語的人生歷程,其實就是戰後台語血淚史的縮影,讓我越聽越心酸。但願這些問題我們這一代好好面對並解決,不要債留子孫。

7/19下午非常熱,真的是酷熱,但「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巡禮」實在很值得參加,雖然熱到快中暑,收穫非常豐富。學員分三隊,我跟的隊由彭永康老師導覽,講解很詳盡。

7/20晚上感謝駱靜如老師帶我們到霧峰街上吃芒果冰,真的好吃,很消暑。

7/21(昨天)下午陳弱水來台中市和我會合,晚上一起和台中的朋友陳彥斌先生、林芳如老師、鍾瀚樞先生(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在魚麗吃飯,之後到一家咖啡館共商「我們的國家」的大事情。

照片一:難得有機會和戴寶村教授(右一)、吳叡人老師(中)一起合影。(黃大展老師拍攝/提供)

照片二:好像在談笑,其實是學姐和學弟在吵架,小小爭論,卻是天大的議題,哈哈,竟然被拍下來!(黃大展老師拍攝/提供)

照片三:與農村武裝青年樂團的阿達(右一)、俐君(右二)合影。

照片四:霧峰林家頂厝景薰樓,進去後可參觀林獻堂先生的起居室。

照片五:左起(敬稱略):陳弱水、周婉窈、陳彥斌、林芳如、鍾瀚樞。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新春愉快// 小小澄清,巨大的sadness,以及其他⋯⋯

2/8我放了亮均、亭均雙生小姊妹的照片,兩人望向遠方,沙灘對面隔著海水是龜山島。我認為這個意象應該印在台灣人的腦海與心靈。

為此我寫了一首台語散文詩。那天當我想起小姊妹,想起林義雄先生,想起不久前才在慈林基金會遠望霧中的龜山島,我人在癌醫中心,真的就是坐在那裡等著拿藥,我「具實」寫下來,結果引來幾位朋友擔心來詢問,或透過好友來詢問。阿,真的請不要擔心,那是例行拿藥,不是什麼大病。我沒什麼好替自己悲傷的,但是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常常像巨大的sadness,從天而降,從海上像津波一樣襲湧過來……

如果您和我一樣,整天探究台灣的過去,關注現在,想為一個台灣應有的未來奉獻餘生,那麼,我想您應該可以了解那種無邊無際的哀愁,作為台灣人、一生想作台灣人的哀愁吧。

癌醫中心是個明喻吧?記得我的日本近代文語(文言文)老師劉元孝先生(1917-2016)生前就說過,台灣罹癌,內部的壞細胞一直在吃掉好細胞。我們的路真的很辛苦很艱難。

祝福大家新春愉快,好好休息,年假後大家一起繼續打拼。

照片: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2024年的春仔

午安,福爾摩沙!

午安,福爾摩沙!

這幾天真的有夠冷,希望大家都有注意保暖。

躲在家裡幾天,整理好一份非常想整理卻一直沒時間做的文獻:
〈林茂生夫人王采蘩女士給黃朝琴參議長的陳情書〉
並奮力寫好一篇〈手電筒與彈鋼琴〉的作票史文章

兩篇文章直接放我們的網站,很希望大家能去閱讀,歡迎點閱。

照片是幾天前在台大文學院西中庭拍到的可愛小鳥。人生一期一會。

黨國基改3:補遺

黨國基改3:補遺

9/19的貼文感覺觸及率有被降,想說拿掉一段來測試看看,但也覺得無聊,總之之後會放「台灣放送」,就不用自我檢查,到時候也會加補幾張鄉土插畫。

21年前(時間過好快!),我曾將這些鄉土插畫製成一套十張的明信片(圖一),寄給為我填寫日本時代教育問卷的前輩們。當時因為很受這些插畫感動,想說前輩們看到應該會很「懐かしい」(懷念)。他們現在大都已經過世了,我知道的就只有廖淑霞女士還會在公共場合露面。當時自費印刷,記得印了兩百套,現在只剩不到五套吧?若義賣,不知道有沒有人買?

戰前和戰後的教科書,真的差很大。不一樣的教育打造的人格特性也不一樣。根據我的觀察,戰前戰後世代(現80歲以上)大都謙遜而低調,反之,戰後的菁英,大多非常自戀、自我很大。前者公私分明,珍惜公家資源,後者大多公私不分,視公家資源為己物(我這麼優秀,當然deserve it),從來沒想過公家的錢就是人民納稅的錢。一切資源就是為了壯大自己,最近有人「榮退」用公家錢做醮三天,可說集戰後人格養成之大成。

戰前戰後的比較,很多面相都很值得深入探討。在此補上兩張鄉土插畫,圖二是打雷下雨,女孩趕快收衣服的景象,讓我想起故鄉嘉義夏天下晡常下西北雨。

圖三有文旦耶,祝大家中秋佳節愉快!!

圖一
圖二
圖三

黨國基改3:拿掉歷史同時拿掉鄉土,置換成他國他鄉,是加倍有效的改造,還是無上限有效?

黨國基改3:拿掉歷史同時拿掉鄉土,置換成他國他鄉,是加倍有效的改造,還是無上限有效?

日本統治台灣時,台灣是殖民地;KMT/ROC黨國統治台灣,說台灣人是「同胞」,台灣是「回歸祖國」。作為同胞,待遇比做為殖民地子民沒比較好,反而更差,但在當時,台灣人沒有警覺,警覺時二二八已經發生了;78年後,他們的後代對這樣的反差並沒有太大的認識,甚至毫無認識──不能不說黨國教育實在太成功了。

近代國家一定要實施近代學校教育,教育的內容一定要有歷史和鄉土。這些就不詳述了(要改變寫長文的習慣[握拳〕),日本在台灣的殖民地教育,沒有台灣歷史(只少少有),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歷史,但有非常好的鄉土教育,教台灣孩童愛台灣,教科書滿滿以台灣為對象的插畫,連「國語」課本都是。而且您敢相信嗎?──「修身書」的兒童都叫「阿什麼的」,有阿仁、阿桂、阿水、阿秀、木生等,而不是小英、小明、小華。教科書呈現作為地理空間而存在的台灣,是美好的,是孕育孩童心靈的所在,也是將來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懷念的地方。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鄉土教育的主旨,全盤搬來台灣;教育家們相信:孩童愛鄉土,就會愛國家。

繼續閱讀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大家相招去看《流麻溝十五號》 台灣才能像韓國一樣拍出國內外大賣座的促轉電影

台灣由於各種原因(最嚴重的是黨國生態延續的結構性因素),戰後巨大歷史創傷的二二八只有兩部電影(一部只拍到227),延續43年的白色恐怖(1949-1992)比較為人所知的大概只有一部《超級大國民》,以及目前正在放映的《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寄望將來有更多這類的電影,但首先,台灣人要進電影院看電影!!

25年前,我還是中研院助研究員,到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在六人共用的研究室認識韓國年輕學者河世鳳先生,很談得來。他告訴我韓國人很喜歡看戲──戲劇喔,那時候是1997年,電視韓劇還沒大流行。河世鳳先生的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講的是進劇院看戲劇,電影、電視是這個愛看戲的「末端」,當然很重要,但源頭是劇院的戲劇。

繼續閱讀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保台小書已全部寄出 如果你感到鬱卒 請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

昨天花一整天的時間,在兩位年輕朋友的協助下,終於將保台小書寄給所有登記索取的朋友。這次是再刷本,有修訂,共寄給254位臉書朋友,計371冊。兩次共寄出494本,可以說約五百本,感謝大家有興趣讀這本小書。

作為「黨外囝仔」,衷心希望黨外運動能再起,再度讓社會看到令人感動的黨外精神。至少我是在這樣的感動中,成為今天的我,沒有忘記初衷。

如果你覺得鬱卒,請進電影院支持《流麻溝十五號》,相信它會帶給你想了解台灣歷史的動力,也會帶給你前進的力量。

我從加拿大回台灣短暫停留的79歲鄉親好友說,電影的台詞「犧牲帶來力量」給她力量。

本土派只要有四十萬人進電影院看《流麻溝十五號》,我們就可以有下一部、再一部、再下一部……,更好、更感動人的電影,講我們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希望。誰說過呢?──No history no nation。

明天《流麻溝十五號》院線上映,逐家(大家)相招去看,才有下一部!!

明天《流麻溝十五號》院線上映,逐家(大家)相招去看,才有下一部!!

明天10/28《流麻溝十五號》就要在全台電影院放映,非常寄望有《海角七號》的奇蹟,因著觀眾看後的口碑而帶來亮麗的票房。

10/6我看了試映,非常感動,後來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在10/21有一場包場,我因為已安排和高英傑老師(高一生次子)對談,無法去看。基金會的龍三說,好多人都在問:「周老師有來嗎?」是的,我一定會再看一次。昨天遇到我的同事,她和妹妹去看10/21的包場,我問她,她的妹妹覺得怎樣?她說,妹妹看到哭。我的同事如何感覺,不是重點,因為她就和我同個領域,但她的妹妹看到哭,給我很大的信心,所以雖然我還沒看第二次,還是要再來推一下這部電影。

不能「劇透」,那我要怎樣來推薦呢?

繼續閱讀

今天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1周年紀念,去年「光」展拙文,敬請參考

今天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1周年紀念,去年「光」展拙文,敬請參考

去年(2021)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全台灣有不少紀念活動。我參與了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光」展)的籌劃與展出。

在籌劃「光」展期間,黃土水的雕刻《甘露水》奇蹟式重現人間,為「光」展帶來璀璨的光芒。如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台灣文化協會,是要替殖民地人民帶來光,那麼,《甘露水》本身就是光的存在。

這個展覽在我不斷的鼓吹之下,台語終得「現身」。這是第一次在美術展覽中,畫家和作品出現時先用台語拼音,有經驗非常豐富的藝術總監說:看了非常感動!我們的用意是希望能多少再現當時的語言情境,除了標注台語音,提綱挈領的語音導覽也有台語版(我錄製台語引言);阮劇團的文化劇《加入B會的人》也是用台語演出。比較可惜的是,現場無法提供台語導覽。復振台語的路還很漫長,我們必須繼續努力。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 2024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