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窈部落格

fb blog版

第 100 / 118 頁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5 08 21 報導

分享文章:自由時報 2015 08 21 報導

混亂已極。

怎麼民進黨會去和國民黨朝野黨團協商出再開一次課審會來解決違調課綱的問題呢?如果要開課審會,那麼,前面那個課發會不是更有問題嗎?那個柯華葳把反對意見「總結」掉的會(2014/01/24)。怎麼不往前開那個會?真是混亂!

整個違調,不是一起頭就有問題嗎?為何實施才一年的101課綱就要調整?檢核小組怎麼成立的?名單如何來的?不正本清源,卻從最後一關解決起,是要敷衍誰?

8月6日我在臉書這樣寫:

現在違調課綱的解決方式,根據報導,是要:『退回課審會』,重新審查。

各位朋友:課審會(課程審議會)是完成課綱層層重重的各種委員會/會議的最後一關。有把關是從最後一關把關起的嗎?這整個違調問題,不是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嗎?為何不是正本清源,而是再開最後階段的會議?邏輯在哪裡?

如果你家漏水,你是不是要找漏水的地方來處理,而不是在尾端再多放個水桶裝水。(「微調」的課審會不是去年1/27就開完了嗎?)

其實,教育部說撤就可撤。課綱的公布,屬於行政命令。行政命令分法規命令和行政規則兩種,但不管哪一種,有權發布,就有權撤銷,或暫時停止其效力。

~~~~~~~~~~~~~~~~~~~~~

今天的爭議看來是:民進黨堅持教育部要重組課審會,教育部說,不,課審會維持原狀,但在08/28將討論是否組個諮詢小組來檢討微調課綱。不管何者,都是再多放個水桶!差別在於一個是透明水桶,另一個是小型水桶。

4月23日,我們「反黒箱課綱行動聯盟」一行八人去拜會民進黨中央黨部,副祕書長劉建忻等人出面會見我們,結果是沒有結果,不了了之。在學生站出來前,除了個別立法委員很賣力之外,民進黨給人不作為之感,最近難得有所作為,卻只能提出「換個水桶接水」的解決辦法,令人失望。

文章連結:自由時報 2015 08 21 報導

分享文章:〈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

分享文章:〈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

前不久,我的論文〈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在《臺灣風物》六月號刊登。個人的學術論文實在沒理由放到臉書來「宣傳」,不過,因為最近反黒箱課綱運動,很多年輕朋友提到要多元地看待歷史,就此而言,這篇論文或許可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具體憑藉。

另外,我個人一直認為好的高中教科書(教科書喔,不是課綱),應該盡量反映學界研究的成果,這樣學生才能學到最新的知識,並藉此錘鍊思考和判斷能力。目前教科書所呈現的牡丹社事件,還無法反映比較新的研究和觀點,這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指出:教科書和學術研究之間會有一定程度的時差/落差。好的教科書就是要縮短這樣的時差/落差,因此,很希望將來教科書的編寫者能「與時俱進」,反映學界新的研究,這樣,才不會辜負莘莘學子用他們寶貴的青春(一去不回的呢),在課堂上學習歷史──那是我們「歷史人」以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所研究的課題啊。

拙文pdf可到臺大歷史學系網頁下載:

http://140.112.142.79/teacher/user-b.asp?teacher=wanyaochou

請點「教師著作目錄」,在「B 期刊論文」第一條,點「下載文件」即可閱讀。

(希望這篇論文不會太生硬,還有點「可讀性」。如果看不下去,可直接跳到第四節:大頭目和小女孩的「故事」,認識一下我們臺灣在地歷史的人物吧。)

分享文章:蔡蔚群 2015 08 11 自由開講

分享文章:蔡蔚群 2015 08 11 自由開講

蔡蔚群老師這篇文章〈1+1=3不是爭議,是惡意〉,讓我想起幾年前在youtube上看到的短片《2+2=5》。最近網友也在轉傳這個連結

2+2如何是5,令人怵目驚心。

另外,我也想起吳濁流先生小說〈狡猿〉中的一段對話:「現今的社會不比日本時代那樣單純,花樣百出,變化無窮,從前是二加二是四,斷無變五變六之理,如今二加二說不定是三,說不定是五,甚至變成六了。……」

我們要「坐視」那天的到來嗎?

~~~~~~~~~~~~~~~~~~

摘自蔡文:

◎路人甲聲稱台灣史著作可google,但網路搜尋只是茶餘飯後的興趣,並無法通過學術審查。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對體育有興趣,還經常跑步練身體,請問我有資格參與體育課綱修訂嗎?如果我對管理學有心得,可以跟吳思華教授一起修訂高職商業與管理群課程綱要嗎?如此邏輯竟然是教育部長所謂的「合理」?

◎……如果我們吞下這個黑箱、作弊、外行的微調課綱,不就等於否定我們自己?否定教學的專業自主?否定長久以來我們衡量課綱的標準?否定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課綱微調作弊一場,請問作弊成績可以跟努力得來成績相提並論嗎?請問廚餘可以跟食物一起擺在桌上嗎?作弊的成績可以承認嗎?廚餘可以吃嗎?廚餘跟食物可以併行嗎?

◎洗腦是一個過程,是溫水煮青蛙不自覺過程。今天我們容許一個謊言,未來謊言就會複製貼上無限增生。終有一日,當權者要所有人閉嘴,1+1=3也成為真理。抵制課綱微調,是為了捍衛台灣民主,捍衛今天以及未來每一天我們自由講話權利。

文章連結:蔡蔚群 2015 08 11 自由開講

分享文章: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分享文章: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我們批評違調課綱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時,著重在歷史書寫的用語和概念,僅止於那個層次,並沒顧及這兩個詞語的當代意涵。對於因此而引起一些人士(含名嘴)的誤解和率意引伸,我們深深感到抱歉。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的這篇貼文,非常值得細讀,希望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族的奮鬥及其主張。以下是文章的兩個重點,以及原青陣的四項立場。

◎不論「原住民」或「原住民族」都是當代原運爭取來的「自稱」

◎「原住民」和「原住民族」的差異在於個人權/集體權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的立場:

1. 課綱不可以黑箱微調,必須經過充分社會溝通,納入多元視角。

2. 課綱不只要微調,應該要大調特調,原住民族人口或許只有2%,卻佔了台灣這塊土地98%的歷史,關於原住民族的歷史應該被充分描述,並應說明原住民族運動的脈絡和過程。

3. 原住民族不該成為被描述的客體,應將原住民族知識全面性融入各個科目課綱,讓原住民族書寫自己的歷史、教導祖先的智慧、說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主人。

4. 支持平埔族群的正名運動,國家不應該阻撓和否定原住民族任何族群成員的自我認同。

文章連結: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2015 08 06 貼文

教育部應撤回違調課綱

教育部應撤回違調課綱

現在違調課綱的解決方式,根據報導,是要:「退回課審會」,重新審查。

各位朋友:課審會(課程審議會)是完成課綱層層重重的各種委員會/會議的最後一關。有把關是從最後一關把關起的嗎?這整個違調問題,不是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嗎?為何不是正本清源,而是再開最後階段的會議?邏輯在哪裡?

如果你家漏水,你是不是要找漏水的地方來處理,而不是在尾端再多放個水桶裝水。(「微調」的課審會不是去年1/27就開完了嗎?)

其實,教育部說撤就可撤。課綱的公布,屬於行政命令。行政命令分法規命令和行政規則兩種,但不管哪一種,有權發布,就有權撤銷,或暫時停止其效力。

以上是我的律師朋友一再強調的。這一期(08/06)的《新新聞》也清楚寫道(頁29):

6.要怎樣退回有問題的課綱?

先確定「課綱」的法律定位為何。教育部堅持是「行政規則」,但反對方認為,課綱會對特定對象(學生、教師、書商)產生影響,應該是「法規命命」。

A 假設是「行政規則」: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B 假設是「法規命令」:

1、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2、教育部制定法規命令後須送到立法院備查(但教育部認為是行政規則,並沒有此程序)。審查後若有違法,提報院會議決,可通知教育部更正或廢止課綱。

3、倘若教育部就是拒送,立法院可要求,否則可由三分之一立委連署

要求大法官解釋。

所以,不管是行政命令或法規命令,教育部有權發布,就有權撤回。

要平息這沸沸揚揚的爭議,最和平理性的方式,就是由教育部撤回,或暫時停止其效力。而不是去開一個最後階段的會議來解決「源頭」的問題。

補記:有前例嗎?有,請看吳俊瑩臉書剛貼出的教育部公文,連公文怎麼寫都可照抄啊。

關於「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用法的幾點說明

關於「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用法的幾點說明

我們反對違調課綱,是反它的出現到實施的過程是:黒箱+外行+違反程序。外行的部分包括檢核小組亂調課綱文字,其中之一是將原101課綱的「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近日關於這兩個用法,引起一些爭議。在此我提出一些說明,敬請參考。

繼續閱讀

就算違調課綱八月一日「上路」了,教育部想撤隨時可撤

就算違調課綱八月一日「上路」了,教育部想撤隨時可撤

今晚07/31在教育部前庭的短講稿

昨天(07/30)度過心情沮喪的一天。原想在臉書貼文,但除了「傷痛。不捨。無語。」之外,不知道能寫些什麼?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林冠華同學雖然沒有留遺書,但他的遺願非常清楚,他在臉書上說:「祝我生日快樂 8 5 12 16 我只有一個願望:部長,把課綱退回吧。」Fb世代不需要紙本遺書,臉書貼文就是遺書。昨天晚上大家會開始齊聚在這裡,也就是為了實踐他的遺願。「退回課綱」,從一開始就是學生和民團反黒箱課綱的訴求之一,也是底線。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