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作者: 周婉窈 (第 84 / 121 頁)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致力於台灣史研究及其推廣,愛台語且關心其復振工作。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https://tmantu.wordpress.com

分享活動:《牽阮的手》紀錄片播映暨映後座談

分享活動:《牽阮的手》紀錄片播映暨映後座談

活動預告:

10月19日(週五)下午6:00─9:30,紀錄片《牽阮的手》播映+映後座談

地點: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六年前(2012/04/17),紀錄片《牽阮的手》在同一演講廳放映,很多同學來看,偌大演講廳座無虛席,氣氛相當熱絡。當時請到導演莊益增先生和田秋菫委員來擔任映後座談的主講人。田委員是紀錄片主人翁田朝明醫生的長女。

這次陣容更堅強,誰來映後座談呢?

兩位導演:莊益增先生&顏蘭權女士

田孟淑女士(田媽媽)&田秋菫委員

精彩可期,誇張來說,是「史上最強陣容」,哈哈。

歡迎沒看過的同學來看囉!看過的同學再度來測試是否仍然一樣感動?或有更深的啟示?

活動連結:《牽阮的手》紀錄片播映暨映後座談

教宗/教廷對中國天主教徒最大的背叛

教宗/教廷對中國天主教徒最大的背叛

猶記得今年四月,大約復活節前吧,香港86歲的退休樞機主教陳日君背著背包、拉著行李箱,要到梵諦岡請命,希望教廷不要和中國簽訂協議。轉眼五個月過去了,梵諦岡終於和中國簽訂協議,還是秘密協議!

這在在都讓我想起去年上映的電影《沈默》。我沒去看這部電影,但看了好幾次預告片。沒去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忙,另外一個原因,其實我不想看,為什麼呢?對於十六、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到日本九州的傳教歷史,我有一些涉獵。1549年,耶穌會士(也是創會者之一)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等人在鹿兒島上陸,開啟了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教史。1550年沙勿略來到平戶(鄭成功誕生地),該年平戶有約100名教徒,二十年後,1570年就有約5,000名教徒,當時全日本約26,250名教徒。耶穌會的傳教本身可以說很成功,從九州傳布到京都,甚至「奧內」;天主教在日本為培養神職人員,建有修練院(noviciado)、セミナリヨ(seminário),以及コレジオ(collegio)等設施,並透過澳門的神學訓練培養出日本人神父,很難想像吧。

繼續閱讀

「Lán ê 島嶼.lán ê 歷史」節目音檔連結

「Lán ê 島嶼.lán ê 歷史」節目音檔連結

感謝央廣將消失的音檔重新放回來。

這裡有2017年13集,以及今年截至目前的10集:

http://2018lane.rti.org.tw/

過去沒公開講過自己主講這個節目,一方面,覺得實在有很多缺點;另一方面,音檔大部分消失,所以就沒聲張。現在既然入圍廣播金鐘獎,算是獲得肯定,也是對台語工作者的鼓勵,不再單純是自己的事情。

回想我之所以還能勉強去主講這個節目,語言上要感謝到台北上大學以前生活在「全台」社群,長輩講話不夾華語,連所有黨國人名都用台語講,例如蔣介石(沒有人叫他蔣中正)、蔣經國、蔣緯國、宋美齡、陳誠、周至柔等等,連外國人名都用台語來叫,比如甘迺迪、詹森、阮文紹、朴正熙等等。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吧?當我必須用台語講「彭孟緝」時,才猛然發現從沒聽長輩講過這三個字,應該是和二二八一樣,是禁忌的一部分。

另外,以前囝仔都睡得早,記得通常是在聽八點的台語新聞中入睡。小學時喜歡聽歌仔戲,透過拉機歐(radio)聽,沒字幕,大概因此培養「聽字詞」的能力吧。可能是女生的關係,很少看野台布袋戲,但國中時非常迷電視上的《雲州大儒俠》,記得有幾次是看完才搭車去上學。回國就職,在中研院上幾年「典雅台語」的課,對文白異讀有進一步的掌握。

現在,我的學生輩沒有幾個人在家裡和小孩講台語,更欠缺「全台」社群,台語要如何能全方位存活下去,真的是大問題。必須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

「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入圍廣播金鐘獎

「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入圍廣播金鐘獎

8/22中央廣播電台(央廣)周秀梅副理LINE我說,我主講的節目入圍金鐘獎,有很奇異的感覺。

入圍的是2017年10月到12月,我在央廣用台語主講的節目「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為何會答應做這個節目?原本答應的是2018年1月才開始,用台語講台灣史。後來某位人士答應做2017年10月的台語節目,要錄音前才說他要用華語講,但這是台語時段,周副理臨時要我提前上陣,就這樣匆忙上陣。

繼續閱讀

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沈默的時代 ──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修訂版)

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沈默的時代 ──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修訂版)

昨天(8/18)參加高英傑先生大作《拉拉庫斯回憶》新書發表會,地點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格外有意義;位置偏遠,聽眾卻非常多,令人感動。玉山社請我擔任引言,為此找出這篇舊文,已經是十年前的東西了,代表曾有的發心,過去十年從基隆到屏東、兩趟綠島,恐怕做了二十場以上的白色恐怖和轉型正義的演講。 昨天第一次感覺無法再這樣講下去了,有身心俱疲之感。或許,必須思考下一階段還能做些什麼了。

中國青年黨建黨三十九週年紀念合影(1962年,地點不詳)。左一為「省籍青年」周進國先生。其餘有待高明辨識。
繼續閱讀

論文寫作及其他

論文寫作及其他

家人問:「放暑假未?」
真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從7/20到7/31,我有四場碩博論生的口試,博士論文24萬字,兩份碩論各11萬字、13萬字,加上一份碩論文獻回顧,大概49萬字,從來沒學會「速讀」,還要一面看一面建議修改(錯字、標點符號、段落整合、論述邏輯等等),再怎樣都快不起來。然後,還有尚未全送的學生成績啊。家人很難理解為何我就是這麼忙,這幾年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週末了。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18 07 25 臉書貼文

分享文章:陳弱水 2018 07 25 臉書貼文

陳弱水的旅遊貼文,很有趣。十張照片有七張是我拍的,功勞匪淺,哈哈。

出國前太忙,竟然忘了帶真正的相機,到機場才想起來。結果只能用手機拍照,效果還OK。

第六、七張,仔細看可以看到城牆上兩個長方形孔,只是角度不同,讓人想起後來城堡的「砲孔」,功能上不知是否類似?

文章連結:陳弱水 2018 07 25 貼文

「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書寫:理念與實踐」演講及其他

幾天前(7/17)到「台灣教育主體性種子學院 2018年暑期教師研習」演講,題目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書寫:理念與實踐」。

因為事前很忙,只顧整理投影片,沒詢問演講語言。到了會場,問了一下,主辦單位說,有老師用台語講。會這樣問,是因為協辦單位有「台灣母語教師協會」,而且看到聽者有不少年紀較大。主辦單位說都可以,後來詢問聽眾,很多人說想聽台語,但有一位年輕朋友說她聽不懂,有人主動要替她翻譯,且我的演講會跟著投影片講,在她的首肯下,最後決定以台語來進行。

繼續閱讀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