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blog版

分類: 台灣史 (第 12 / 19 頁)

分享文章:〈張美惠:從臺北帝大過渡到臺大的傳奇及其變調〉

分享文章:〈張美惠:從臺北帝大過渡到臺大的傳奇及其變調〉

您聽過張美惠嗎?

她是臺北帝國大學「唯三」的臺灣女學生之一,也是臺灣大學文學院第一屆唯一的畢業生,本系(歷史學系)第一個畢業生。

她懂:英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法文、中文,日語和臺語就不用說了。

她畢業後在臺大史學系擔任助教,後來升任講師,很有機會成為「女曹永和」的她,後來呢?……

這篇小文〈張美惠:從臺北帝大過渡到臺大的傳奇及其變調〉是我今年的一篇論文的副產品,貼出來和想知道臺北帝大・臺大歷史的朋友分享。

我的論文是〈〈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臺大歷史學報》61期(2018年6月,其實10月才出刊)。等幾個小地方修訂後,再將連結貼到臉書。

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靠很多人幫忙。在此特別要感謝賴永祥先生,身為後輩的我能獲得長輩的大力協助,感動之餘還是感動。另外,三十多年的友人川村節夫先生和曾秋香女士在日語方面的指教,也是銘感於心。人生走到這裡,最感念的是長輩的提攜和朋友的扶持,以及年輕人還理你(哈哈)。

文章連結:〈張美惠:從臺北帝大過渡到臺大的傳奇及其變調〉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敬悼兩位接連過世的學界同仁

11月24日投票當天,在臉書看到胡家瑜老師過世的消息。

11月27日一早,也是在臉書突然看到林瑞明教授於26日晚間過世的消息。

我想認識兩位,或只認識其中一位的朋友們,都會很不捨。

繼續閱讀

分享文章:史志:台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毋免驚咱款款行 ──牽阮的手放映會暨映後座談紀錄〉

分享文章:史志:台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毋免驚咱款款行 ──牽阮的手放映會暨映後座談紀錄〉

紀錄片《牽阮的手》是教戰後台灣史很好的補充教材,透過田朝明醫師的一生,同學可以深切感受到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脈動和血淚,這是靠講義和「空嘴嚼舌」(台語)的講授所無法獲致的。可惜影片很長,2小時20分,很難在2小時(實際100分)的課上放映,只能擷取一部分,實在可惜。這次能在臺大文學院演講廳完整放映,映後又有顏蘭權導演、田孟淑女士(田媽嗎),以及田秋菫委員的座談會,實在令人興奮。相信參加的同學和來賓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十八、九歲的同學,在我們都不在人間的二、三十年後,說不定還會記得這個晚上的笑聲和淚影。

繼續閱讀

「Lán ê 島嶼.lán ê 歷史」節目音檔連結

「Lán ê 島嶼.lán ê 歷史」節目音檔連結

感謝央廣將消失的音檔重新放回來。

這裡有2017年13集,以及今年截至目前的10集:

http://2018lane.rti.org.tw/

過去沒公開講過自己主講這個節目,一方面,覺得實在有很多缺點;另一方面,音檔大部分消失,所以就沒聲張。現在既然入圍廣播金鐘獎,算是獲得肯定,也是對台語工作者的鼓勵,不再單純是自己的事情。

回想我之所以還能勉強去主講這個節目,語言上要感謝到台北上大學以前生活在「全台」社群,長輩講話不夾華語,連所有黨國人名都用台語講,例如蔣介石(沒有人叫他蔣中正)、蔣經國、蔣緯國、宋美齡、陳誠、周至柔等等,連外國人名都用台語來叫,比如甘迺迪、詹森、阮文紹、朴正熙等等。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吧?當我必須用台語講「彭孟緝」時,才猛然發現從沒聽長輩講過這三個字,應該是和二二八一樣,是禁忌的一部分。

另外,以前囝仔都睡得早,記得通常是在聽八點的台語新聞中入睡。小學時喜歡聽歌仔戲,透過拉機歐(radio)聽,沒字幕,大概因此培養「聽字詞」的能力吧。可能是女生的關係,很少看野台布袋戲,但國中時非常迷電視上的《雲州大儒俠》,記得有幾次是看完才搭車去上學。回國就職,在中研院上幾年「典雅台語」的課,對文白異讀有進一步的掌握。

現在,我的學生輩沒有幾個人在家裡和小孩講台語,更欠缺「全台」社群,台語要如何能全方位存活下去,真的是大問題。必須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

「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入圍廣播金鐘獎

「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入圍廣播金鐘獎

8/22中央廣播電台(央廣)周秀梅副理LINE我說,我主講的節目入圍金鐘獎,有很奇異的感覺。

入圍的是2017年10月到12月,我在央廣用台語主講的節目「Lán ê 島嶼. lán ê 歷史」。為何會答應做這個節目?原本答應的是2018年1月才開始,用台語講台灣史。後來某位人士答應做2017年10月的台語節目,要錄音前才說他要用華語講,但這是台語時段,周副理臨時要我提前上陣,就這樣匆忙上陣。

繼續閱讀

論文寫作及其他

論文寫作及其他

家人問:「放暑假未?」
真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從7/20到7/31,我有四場碩博論生的口試,博士論文24萬字,兩份碩論各11萬字、13萬字,加上一份碩論文獻回顧,大概49萬字,從來沒學會「速讀」,還要一面看一面建議修改(錯字、標點符號、段落整合、論述邏輯等等),再怎樣都快不起來。然後,還有尚未全送的學生成績啊。家人很難理解為何我就是這麼忙,這幾年來已經不知道什麼是週末了。

繼續閱讀

完成「近代臺灣的歷程」課程全台語授課

完成「近代臺灣的歷程」課程全台語授課

今天是這學期我用台語講授台灣史的最後一堂課。

下週學期才結束,但下週一是五月節,所以今天是最後一堂課。這是通識課,課名「近代臺灣的歷程」,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講到戰後台灣自由民主化的1992年。

由於我一開始就要求自己「全台語」上課,格外辛苦,但也很慶幸應該有做到。所謂「全台語」,指全部用台語講課,如果有用到華語,一定是在台語之後,只是用來「翻譯」台語,讓同學知道華語的相當詞彙是什麼。

繼續閱讀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展覽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展覽

昨天下午到臺大總圖書館參觀一樓日然廳「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的展覽,收穫非常多,非常推薦!展期只到5月6日(週日)──感覺推薦太晚了。展場有來自伊能嘉矩的收藏物品,九十年前入藏臺北帝國大學,現在才第一次公開展示,下一次再公開展示,不知道是幾十年後了。

策展人是研究伊能嘉矩斐然有成的陳偉智先生。整個展覽的內容非常豐富、深入、多元,也利用了現代科技,不只展覽本身是很好的學習場所,許多資訊都可下載保存,供日後檢索、學習之用。

昨天偉智君特地替我們導覽,真的很感謝,學習到很多,也感謝圖書館阮紹薇女士相陪,並私下補充說明。最高興的是,能和我的大學同學費德廉(Douglas Fix)教授一起參觀。他和東海蘇約翰(John Shufelt)教授花一紀的時間整理編輯的Charles W. Le Gendre(李仙得),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南天,2012)是我的史料課的指定教材,該書的中譯本《臺灣紀行》(南天,2013)是費德廉教授和夫人羅效德女士合譯的,是學術性很高的譯本。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的《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如果,2006)也是講授臺灣開港通商後的歷史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

臺灣史研究是多少人一起灌溉出來的?!感念伊能嘉矩,以及無數我無法知道姓名的人士,包括地方文史工作者。

之前的文章 較新的文章

© 2025 周婉窈部落格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